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
2019-03-18刘全
刘全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在临床诊断中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接受心电图检查患者, 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 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8.75%(7/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12.50%(10/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0.00%(8/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10.00%(8/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8.75%(7/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11.25%(9/80)。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1.25%(1/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3.75%(3/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25%(1/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2.50%(2/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1.25%(1/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2.50%(2/80)。动态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窦性停搏检出率、房室肥大检出率、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期前收缩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最大化的对患者心电情况及变化进行准确、动态的反映, 具有极高的检出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临床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18
动态心电图技术也被称为监测心电图图仪, 动态心电图检查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诊断方式, 在医院的各大领域均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尤其是在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领域中[1]。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最大的不同是动态心电图能够在1 d内对十多万的心电信号进行连续记录, 提高非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且有效弥补了以往常规心电图只能单一的进行静息心电记录不足。为进一步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 本院针对80例接受心电图检查患者进行了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接受心电图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38~73岁, 平均年龄(55.5±6.8)岁。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例, 高血压患者26例, 肺源性心脏病29例。
1. 2 方法 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令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保持平卧状态, 且保证排除各种药物因素的影响。使用检查仪对患者进行心电状况检查, 同时作常规12导联心电分析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常规心电图检查2 d后进行, 在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 使用DCG检查仪进行检查, 使其对患者的心电信息进行全天的动态记录[2]。在检查期间, 需要对患者临床症状如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悸等进行实时记录[3]。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窦性停搏检出率、房室肥大检出率、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期前收缩检出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8.75%(7/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12.50%(10/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0.00%(8/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10.00%(8/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8.75%(7/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11.25%(9/80)。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1.25%(1/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3.75%(3/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25%(1/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2.50%(2/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1.25%(1/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2.50%(2/80)。动态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窦性停搏检出率、房室肥大检出率、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期前收缩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中, 心电图作为心脏兴奋发生、传播以及恢复的主要指标, 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6]。以往, 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只能对心电情况和变化进行短暂记录, 记录时间较短, 不能有效反映患者的具体情况,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后续治疗[7]。而利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就恰好弥补了这项不足。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是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患病类型, 主要与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和心肌缺血情况有关。患者在患此类疾病后, 临床体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由此看来, 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临床诊断是非常有必要。
心电图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相关的心电图机对患者的体表及心脏电活动变化图形进行持续的动态记录。目前, 相对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方式, 逐渐被应用至各种诊断活动中。在以往对患者進行的心电图检查中, 由于常规心电检查存在着一定不足, 如记录时间短、记录不准确等, 使心电图检查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记录, 客观的对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和各种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反映[8-12]。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医生治疗方案的确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8.75%(7/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12.50%(10/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0.00%(8/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10.00%(8/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8.75%(7/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11.25%(9/80)。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为1.25%(1/80), 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为3.75%(3/80), 窦性停搏检出率为1.25%(1/80), 房室肥大检出率为2.50%(2/80), 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为1.25%(1/80), 期前收缩检出率为2.50%(2/80)。动态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窦性停搏检出率、房室肥大检出率、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期前收缩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綜上所述,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最大化的对患者心电情况及变化进行准确、动态的反映, 具有极高的检出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慕君. 浅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41):130, 133.
[2] 李瑞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14):146.
[3] 杨灵.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老年心脏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医药论坛杂志, 2017, 38(9):168-169.
[4] 刘余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 当代医学, 2017, 23(19):161-162.
[5] 徐敏芝.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4):49-50.
[6] 龚芳.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7):51-53.
[7] 朱丽, 李军丽. 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36-37.
[8] 林华.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 当代医学, 2013, 19(20):32-33.
[9] 张雅.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11):114-115.
[10] 季晓虎. 24 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比较.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25):69-70.
[11] 宋全. 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4, 21(4):207-209.
[12] 寇艳, 易志.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中国伤残医学, 2014(21):110-111.
[收稿日期: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