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问题研究

2019-03-18郑丽楠梁双陆刘林龙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3期

郑丽楠 梁双陆 刘林龙

摘 要演运用贸易强度指数模型研究了2010年以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贸易联系强度及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总体上,近10年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贸易关系日趋增强,贸易集中化趋势明显。2010年以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取得较大进展,但中国优势商品的出口贸易仍然以特定国家偏好为主,中国对各区域的出口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相比之下,进口贸易进展缓慢,但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中贸易联系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基于此,文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演六大经济走廊;贸易联系;贸易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F71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3-0045-08

一、問题提出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规则深刻调整,各国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多方面考虑,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使沿线国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繁荣。为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并配合其在各国的深入推进,国家划分出六大经济走廊①,有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投资和贸易,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六大经济走廊的发展繁荣,学术界也积极跟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联系方面,杨立卓等(2015)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三国的总体贸易互补性、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发现中国与中亚三国的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互补性都较强,贸易潜力巨大[1]。桑百川、杨立卓(2015)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成不同区域,采用修正的 CS 指数和 CC 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与沿线不同区域国家的贸易关系[2]。孔庆峰、董虹蔚(2015)将引力模型进行拓展,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69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发现沿线亚欧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巨大,贸易便利化将进一步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3]。邹嘉龄等(2015)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依赖关系进行研究,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对其GDP的增长贡献较大[4]。邹嘉龄、刘卫东(2016)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组团的结构变化、核心边缘及其演化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了与东南亚构成子网络中的核心国家[5]。种照辉、覃成林(2017)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贸易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各国间贸易联系显著提升,国家间的空间距离、文化差异、贸易协定、贸易结构和制度差异对贸易网络产生显著影响[6]。张会清、唐海燕(2017)采用贸易强度指数模型,从进出口贸易两方面分析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联系问题,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贸易联系强于进口贸易,中国在优势工业品的出口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与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较强的互补性[7]。李敬等(2017)采用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关系,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网络密度增加,贸易联系在增强,但互补性仍大于竞争性[8];在经济走廊贸易发展与联系方面,学者分别以六大经济走廊为目标进行研究。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关研究主要是经济走廊的前景与对策(陈利君,2014)、经济走廊机制建设(邹春萌,等,2016)、贸易投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分析(李艳芳,2016)、经济走廊线路研究(殷永林,2016)、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关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cnki中只搜索到2篇文献,分别研究互联互通的实践构想(张建平,2017)和通道建设(盛叶,等,2017);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研究较多,主要有风险分析(姚芸,2015)、贸易潜力与效率研究(高志刚,等,2015)、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陈继东,等,2016)、经济走廊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赵捷,等,2017)、产能合作(陈利君,等,2017)、生态研究(丁思洋,等,2017);关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在cnki中仅搜索到3篇文献,分别研究经济走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王颂吉,等,2016)、战略内涵和推进思路(何文彬,2017)、推进的基础与障碍(何文彬,2017);关于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研究有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分析(丁广伟,2016)、经济走廊的SWOT分析(李曦辉,等,2016)、贸易基础和发展建议(吴兆丽,等,2016)、次区域合作水平(希仁塔娜,2017);关于新亚欧大陆桥的研究较多,其中贸易方面的研究有运输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吴向阳,2012)、市场开发策略(宋德斌,等,2016)、沿线农产品贸易特征(丁存振,等,2017)等。

现有研究对六大经济走廊发展方向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联系进行了多样化、多角度探讨,但仍有欠缺之处:一是关于经济走廊的研究对象单一。大多数文献只研究某一条经济走廊,针对性较强,但由于经济走廊规划的系统性特征,这种研究方法缺少整体性分析和比较分析,弱化政策参考价值。二是关于经济走廊的研究内容欠缺。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发展方向、制度设计、风险防范等方面,对于经济走廊的贸易联系问题少有涉及。三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联系问题上,就商品而论商品,没有对商品进行分类,弱化了进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发展因素。本文试图弥补上述研究不足,对六大经济走廊贸易联系的进行比较分析并透过商品分析进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发展重点。本文与现有文献有两点不同:一是采用贸易强度指数模型系统的研究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联系问题及并进行比较分析;二是研究对象尽可能覆盖六大经济走廊沿线的所有国家,通过区域、商品、产业的多层面比较分析,找到进出口贸易的产业方向。

二、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货物贸易联系格局

从贸易总量来看,2005~2016年间,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②进出口总值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3 230.9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22.7%;2016年,进出口值增长至10 548.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28.6%,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5~2016年间,中国与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增长趋势相近,都经历了从高峰到谷底再到停滞的过程。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07年,中国与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2008年,除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外,中国与其他五条经济走廊的货物贸易总值增速均出现迅速下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继续下降,出现 “断崖式下跌”。不过,2010 年和2011 年又实现超过20%的反弹式增长。2012 年再次下降,进出口增速降到5%以下,其中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速下降为-7.6%。2013年总体缓慢上升,2015年,除中巴经济走廊外,增速均迅速下降为负值,但下降幅度小于2009年。2016年,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处于增长停滞状态。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2005~2016年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各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值占比(见表1),发现:①各经济走廊贸易出现了较明显的集中化趋势。无论是2005年还是2016年,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前三名占贸易总值的90%以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排名第一的印度占比高达70%以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前四名占贸易总值的50%以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中俄贸易值高达90%以上,新亚欧大陆桥前三名的德国、俄罗斯和荷兰占整中国与条经济走廊贸易值的80%以上。②除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外,其余经济走廊中主要经济体排名稳定。12年以来,中国与经济走廊中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主要经济体保持稳定的货物贸易联系,但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贸易联系却有巨大改变。2005年,中越货物贸易值为13.1%,排名第三位,到2016年,中越贸易值上升到35.1%,排名第一位。中马贸易值降为第二位,中泰贸易值则排名第三位。

三、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进出口贸易联系

(一)贸易强度指数模型构建与说明

贸易强度指数模型 ( trade intensity index model,简记 TII 模型)侧重于分析国际间实际贸易流与引力模型所估计的理论贸易流之间的偏差,进而衡量国别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本文参考Kalirajan (2000)[9]、Kim (2013)[10]等人的研究和张会清、唐海燕(2017)以及杨立卓(2015)等已有文献的做法,应用 TII 模型深入研究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联系。

双边贸易强度指数③:

(1)式中i是出口国,j是进口国,X是i对j的出口额,X是i國的总出口额,X是j国的总进口额,X是世界总进口额,本文不考虑国际贸易成本,认为i对j的出口额等于j从i的进口额,世界总出口等于世界总进口。在简化的引力模型中,I的数值总是等于1,而实际双边贸易额大于简化模型的估计值时,I的数值就会大于1,反之小于1。贸易强度指数越高,说明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作用更显著。

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贸易强度指数:

(2)式中是i 国对j国的预期出口规模,用于衡量贸易双方在专业化结构上的互补性程度,反映了双边贸易互补性特征。对于一种同质商品 h,理论上,国家 i 对j 出口商品 h 的预期规模为:

(3)式中X是j国进口商品h的规模,是i国出口商品h的规模占世界出口h总规模的比例。扩展到所有商品的情形,可知i国对j国的预期出口规模为:

(4)式中S,表示出口国i在商品h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表示进口国j在商品h上的显示比较劣势指数。S的数值越大说明i国在h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专业化优势,比较优势强;R的数值越大说明j国在h商品的生产中进口专业化程度较高,有明显的比较劣势。

双边贸易的特定国家偏向指数:B=(5)

(5)式是预期贸易规模与实际贸易规模之间的分歧,反映了i国出口贸易中偏向j国的程度,经济含义在于衡量贸易双方在经贸往来中的便利性程度,如地理距离、贸易协定等。

由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贸易强度指数和双边贸易的特定国家偏向指数计算公式可知:

本文利用 TII 模型对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联系进行分析。通过 2010~2016 年数据的动态比较,分区域、产业( SITC 两位数编码商品) 两个维度,深入研究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特征。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二)出口贸易联系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考察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联系,表2的出口贸易联系指标I、C、B测算结果(i代表中国,j代表经济走廊)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之间出口贸易联系中的积极因素其主要作用,如互惠的贸易协定、适宜的经济、地理距离等。而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联系有待加强,2010~2016年间,I的数值均小于1。结合本文研究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时考虑的国家,可知,其中包含欧盟成员国,其不利的贸易政策对双边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在六大经济走廊中,中国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出口贸易在专业化结构中的互补性程度较强,C的数值大于1,而与另外四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互补性较弱,C的数值都小于1;除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外,B的数值均大于1且B的数值大于C的数值,说明出口贸易联系的增强主要依托特定国家偏向指数B的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促使中国与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政策具有特定的偏向,有效地弥补了出口贸易互补性的不足,并挖掘了出口贸易潜力。

然后,从经济走廊来看,在货物出口贸易中,与中国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是中巴经济走廊,贸易强度指数I最低是1.776,最高可达到2.729。次之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贸易强度指数I最低是1.321,最高可达到1.751,2016年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68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联系较为紧密,2016年,贸易强度指数I分别为1.443和1.537;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与中国贸易强度指I在1附近波动,相比之下双边贸易强度一般;最值得注意的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联系,贸易强度指数I小于1,C的数值大于B的数值,双边贸易互补性的贡献强于特定国家偏向的贡献,该区域应继续寻找双边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潜在的贸易优势。

再从深入到商品层面,研究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并找出互补性强、贸易潜力相对大的出口商品。Kim(2013)研究认为S×R指标值大于1时,商品的贸易潜力较大,本文根据该研究成果,挑选出S×R大于1的商品(见表3)。对于与中国西南边疆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出口商品集中在第5类化学品、第6类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中,第2类非食用原料中的纺织纤维和肥料也是重要的出口潜力商品;对于中国西北边疆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而言,第6类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中的商品具有较强的贸易潜力,但在第5类化学品中也有几种贸易潜力商品,第2类非食用原料中的纺织纤维贸易潜力较大;对于中国东北边疆地理距离最近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而言,出口贸易商品集中在第5类化学品、第6类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中。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对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十分丰富,为突出与中国西南边疆紧邻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产业联系、与中国西北边疆紧邻的中亚、西亚地区的产业联系以及与中国北部边疆紧邻的东亚、欧洲地区的产业联系,本文将这些贸易潜力商品与中国地区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行业进行一一对应,并将行业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时流出价值和流入价值超过15%的行业挑选出来,以下列出部分代表性产业:

东南亚、南亚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中亚、西亚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东亚、欧洲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三)进口贸易联系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考察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间的进口贸易联系,表4是2010~2016年间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的I、C、B指标测算结果(i代表代表经济走廊,j代表中国)。从测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除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外,中国与其他经济走廊之间的进口贸易联系趋于弱化,中国对沿线国家商品的进口需求趋于下降。与出口贸易联系进行比较,进口贸易联系有明显的减弱;从C、B的数值来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C的数值逐渐上升,说明双边的进口贸易互补性在逐渐提升,但没有能够阻止双边进口贸易联系的弱化趋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C数值大于B的数值,表明双边进口贸易的互补性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但仍未有效改善双边进口贸易联系。

具体从各大经济走廊来看,发现中国-中南半島经济走廊的进口贸易联系最为紧密,进口贸易强度指数最高可达1.248,最低也可达1.128。近年来,出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加大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力度,通过高层互动、基建投资等方式,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口额不断增大,其中东南亚是中国能源主要来源地之一。中国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联系呈现出逐渐提升的态势,同时注意,进口贸易互补性指数高于特定国家偏向指数,说明在进口贸易联系提升的过程中,互补性的贡献更大,应进一步寻找双边贸易的积极因素和互补性特征,加强中国与其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联系。相比之下,中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国家间的进口贸易联系逐年弱化,虽然互补性贸易强度指数逐年上升,但仍未起到主要作用。

最后,从商品层面考察进口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并找出贸易潜力较大的商品。按照寻找出口贸易潜力商品的标准,选择S×R大于1的商品作为进口贸易潜力商品(见表5)。可以发现,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进口贸易具有潜力的商品主要集中于0、2、3三类初级产品和5、6两类工业品,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互补性较高。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商品技术含量低,可以满足中国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但是对于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较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本文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在出口贸易方面取得突出进展,进口贸易方面的合作仍不足。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出口联系强于进口联系的事实,将导致区域间的贸易不平衡,对整个“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造成阻碍。因此,笔者建议,在出口贸易方面,通过对外投资减轻贸易失衡的 压力,将中国出口多、竞争力弱的产业向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转移,既减轻了贸易失衡的压力,又可以扶持当地弱势产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这种“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国内竞争力弱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进口贸易方面,通过达成双边贸易政策协议,加强与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的进口联系,继续推进双边能源合作,平衡双边国际收支,提升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

第二,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主要依赖于特定国家偏向指数的贡献,这一特征在出口贸易中表现的极为明显,说明 “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促使中国与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政策具有特定的偏向,有效地弥补了贸易互补性的不足。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逐渐提升的背景下,针对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条件,增强互补性强的产业间联系,使双边贸易联系更加顺畅,化贸易潜力为贸易数量,加速“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第三,在产业层面上,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联系体现在商品上有细微的差别,但对应到中国的产业结构中,中国的出口产业相对集中,特别是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和东亚、欧洲地区,出口优势产业十分相似,在中亚、西亚地区略有差别,体现在石油等资源性产业的联系方面。进口优势商品则以初级产品、少量的机电产品为主。建议根据计算出的各项贸易联系指数,在出口贸易中,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需求,加强双边贸易联系,突出双边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在进口贸易中,为了加强进口贸易联系,平衡双边国际收支,建议中国继续以石油等能源资源、其他初级产品和部分高端机电产品为主,以中国-中南半岛的进口贸易联系为示范,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联系高度。

收稿日期:2018-10-16

网络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1113.0909.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8-11-14  14:10:5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边疆国土开发研究》(17BJL004)。

作者简介:郑丽楠(1993-),女,河北保定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梁双陆(1970-), 男,云南昆明人,博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林龙(1989-),男,河北唐山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