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2019-03-18易艳妮张立威李芳健刘宇珊肖德生王家骥
易艳妮 唐 杰 张立威 李芳健 刘宇珊 肖德生 王家骥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 511436)
现代预防教育在我国已有50多年历史,为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科研和疾病预防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一体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病因、宿主与心理—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服务的范围、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对应的是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的形势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是一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应具备防治结合型知识与技能,包括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交流与沟通、综合分析和解决防病治病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许多高等学校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和认可的能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1-3]。我院自1999年起,就尝试探索“第二课堂”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特点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是一门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预防医学在医学科学和为人类健康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能促进人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供治疗、预防和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能从伦理学、费用效果和对病人的最终利益去考虑新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保健的需要;能协调不同部门专业人员的有效合作[4]。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应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也应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让他们早接触、多接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
我国现阶段的预防医学人才主要还是以医院、疾病控中心等为导向,以先基础再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校内课堂学习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多年不变的以书本或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内容与当前高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严重脱节;学生动手机会少,难以自主学习,不利于个性发展,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新思维的形成。“第二课堂”通常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工作等。“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强调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即时交流;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而强调个人的兴趣;评价方式上不强调分数,而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第二课堂”的这些特点不仅深化了“第一课堂”的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第二课堂”教学是当前国情下培养创新、复合人才的教学模式[6]。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及成效
近年来,我院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①暑期实践活动。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暑假期间,学院会安排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去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了解本专业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实践时间为期两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地点和单位;实践内容主要为见习。通过暑假实践,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了解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②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同时锻炼自己相应的科研思维和技能。例如,2012年~2015年期间,我院老师指导多名学生在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地开展社区诊断。③组建科研活动小组,开展科研活动。对于具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可组成科研活动小组,每组6~8人,小组可联系本院老师作为其指导老师,指导小组进行课题申报、标书撰写、课题实施及论文总结等科研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科研素养大大得到提高。④本科生学术沙龙。我院每学期都会安排2~3名教师定期开展学术沙龙,主讲老师通常为近期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老师和实践基地的带教老师,讲座内容通常为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相关应用的进展,前者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兴趣,而后者让学生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了解。⑤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多次举办相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社区体验活动”;广东省共青团委、广东省科技厅、广东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主办的“广东预防医学技能大赛”;“挑战者杯”等竞赛活动。⑥此外,我院积极联系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机构,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空闲时间等到社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及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和就业倾向,体现我校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办学宗旨。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院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有了直接的认识,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7],近三年,我院学生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40多项,获得2015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体验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七项作品获优秀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视频制作大赛中,获特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第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近5年以来,学院开展的设计型、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开设率达85%左右,学生参与率100%;对近五年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分析发现,专业理论考试不及格率低至3%;本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位列全国前茅。第三,动手能力增强,毕业时基本具备所需专业技能。近三年,预防医学执业医师实践操作考试,我院学生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8%,在省内处于前列水平;在近两年,由广东省共青团、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主办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院学生在近年的“挑战者杯”、“预防医学创新实验设计”等活动中均获得了较好的奖项。第五、学生就业率较高,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8%左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是与省内其他医学院校相比,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勤奋刻苦、诚实礼貌、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3.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虽然在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上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第二课堂”师资不足,而有兴趣的学生较多,造成一个带教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的状况,教师在满足日常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对“第二课堂”教学的带教工作力不从心,影响教学效果。其次,“第二课堂”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本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学校内实验室,这些场所能够接纳学生的数量、配置的资源相对有限,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要求。最后,预防医学专业同其它医学专业一样,课程任务繁重,学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基本课程的同事,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这一方面与带教老师的作息时间相冲突,另一方面影响“第二课堂”学习内容的连贯性,长期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教学组织机制和“第一课堂”教学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