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谚语看动物物候与降雨的关系

2019-03-18赵慧元

关键词:物候谚语科学性

王 冲 赵慧元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动物有着比人类更为敏锐的知觉。人类通常察觉不到某些即将发生的自然现象,动物却能够早早察觉,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去规避潜在的风险。通过多次的观察,人们发现了动物这种提前规避风险的能力,并将动物在自然现象发生前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与接下来所发生的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总结出了大量的物候规律。人们凭借动物的物候规律弥补了自己知觉上的不足,从而也保障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并且围绕着这些物候规律形成了大量具有知识性与科学性的谚语。这些谚语中有许多都是在说明动物的表现与降雨这一自然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到现在依然适用,可以使我们对于降雨做出预测。

一、谚语中的动物物候与降雨

降雨对于任何动物来说都是具有威胁的自然现象,所以它们对于降雨有着敏锐的知觉。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懂得将一些捕获的野兽豢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通过这种形式,野生动物逐渐被驯化,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畜。家畜也因此成为了人们近距离观察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动物。长久的观察使人们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任何的反常行为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野兽虽然被成功驯化成家畜,但是对潜在危险敏感性的认知却并未消失,任何外界的变化都会引起它们的强烈骚动。因此人们从家畜身上最早发现了动物行为与降雨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耕文明中,牛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一些朝代甚至通过立法禁止杀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稳定。在谚语中,牛的多种表现都被认为与降雨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老牛大叫,下雨之兆”“老牛叫,阴雨到”说的是在降雨之前,牛会大声的喊叫。“老牛抬头向天嗅,雨临头”“牛看天,狗衔柴,牛吃草抱着来,主雨”说的就是牛在降雨之前的另一种表现,即降雨前将会向天上看。在谚语中,牛打喷嚏也被看作是降雨的先兆,如“牛打喷嚏,大雨要到”“牛打喷嚏,雨水落地”等。另外,牛舔舐前蹄的行为,也同样被认为是与降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牛舐前蹄,大雨将至”“牛舐前蹄雨就到”“牛舔前蹄蛇过道,旱蛤蟆叫唤活神道”“牛舔前蹄蛇过道,不如青蛙一声叫”。事实上,谚语中所说的牛在降雨前的一些表现,也体现在其他的动物身上,如“牛羊多叫必落雨”“马羊一齐叫,风雨少不了”“落雨只怕羊叫”等。降雨前牛会抬头看天,马也会抬头看天,只不过谚语是以“马嘴朝天,雨在眼前”来表示的。

猪作为常见的家畜,在降雨前也有特殊的行为。猪通常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贪吃好睡,且非常迟钝,但事实上猪的智力在动物中是可以排到前几位的。谚语“母猪不出窝,必定风雨多”说的就是猪在感知到降雨前不会像牛、羊那样大叫,而是回到窝里躲避起来,即使受到驱赶也不会轻易从窝里出来。猪不仅会在降雨前躲到窝里,而且有时还会叼些草放在窝里,这也是对降雨的一种防范行为。猪向窝里叼草的时候,人们认为接下来将会是一场大雨,所以有谚语“母猪啣草,风雨不小”。谚语中描述的猪在降雨前的另一种行为看起来非常怪异,而且这种行为仅仅是老母猪所独有的,“老母猪过河,大雨涪沱”“老母猪过河,请来了雨婆”“老母猪过河,下雨要多”“老母猪过河,赶快拾掇”等。“老母猪过河,赶快拾掇”这条谚语虽未明说下雨,但也是在映射即将要下雨了。

体现猫与降水之间关系的谚语也非常奇特,如“老猫坐屋脊,明天雨沥沥”“猫儿蹲在屋角,三天内必有风雨”“猫儿卧屋背,檐前挂雨幕”。人们竟然以猫蹲坐在屋脊上的行为,来预测未来几天的气候变化。现代科学分析通常猫儿吃草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获取植物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二是为了获取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如叶青素等;三是为了帮助催吐,猫每天舔毛清理时会将很多毛吞入肚子内,毛在猫体内是不会被消化的,只能被吐出来,草尖的刺激容易使猫产生呕吐的行为。在谚语中,猫吃草的行为却也被看作是降雨的预兆,如“猫吃草,雨没跑”“猫吃青草,天要下雨”“猫吃青草,有阴雨”、“猫儿吃青草主雨”等。从“猫吃草,狗洗脸;不三天,雨来了”和“猫洗脸,狗吃草,不三天,雨来到”这两条谚语的比较中就能够知道猫吃草预示即将下雨是人们的错误认知。另外猫喝水、猫洗脸、猫仰面朝天睡觉也都被看作是与降雨有关系,如“猫吃水,天会睛;狗吃水,天要雨”“猫喝水多,有雨落地”“猫洗脸,雨就见;猫擦耳,雨就止”“睡猫面朝天,必定雨绵绵”等。

尽管表达动物与降雨之间关系的谚语,有一些是错误的,但也有一些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鲤鱼河中跳,大雨便要到”“鲤鱼跳出水面,要下雨”“鲤鱼跳花要下雨”等谚语就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鱼在降雨前会跳出水面是由水下氧气含量不足导致的。大气压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比,气压越大,水中的氧气含量就越高,气压越小,氧气在水中的含量就越低。大气压在降雨之前与天气晴朗时相比会有明显的降低,这就导致鱼在水下能够获取的氧气不足。另外,水的深度与氧气含量也有关系,水表面的氧气含量要远远大于深水中的氧气含量。在这双重的作用下,降雨前,鱼类只好浮到水面来获取氧气。谚语“鲤龟泥鳅起跳,场上麦子收好”“蚂蟥沉水天气晴,蚂蟥浮水天下雨”“蚂蟥翻腾泥鳅跳,时间不长雨滔滔”“泥鳅上下游,大雨在后头”“泥鳅暴跳大雨到”中的动物表现,也是因为气压变化使水中氧气含量不足导致的。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大多在降雨前都会表现出这种特征。

气压变化不仅使水生动物受到严重影响,也会影响到鸟类与昆虫等飞行动物。“牛打喷嚏蛇过道,燕子低飞大雨到”是一条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并一直被人们广泛运用。燕子在降雨前会降低飞行高度,一方面是因为气流变化,另一方面是昆虫在水汽的影响下降低了飞行高度,燕子为了捕食也只好相应地降低飞行高度。燕子体型较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同样的道理下,蜻蜓低飞也被人们看做是即将下雨的预兆,谚语有“蜻蜓飞得高,明天似火烧,蜻蜓飞得低,明天受雨溃”“蜻蜓低飞发大水”“蜓低飞,雷雨快到”等。虽然蜻蜓低飞,对于降雨的预测有科学道理,但在这种科学中却有时又被插入了不科学的内容,如“蜻蜓满天飞,要下雷阵雨”“蜻蜓成群低飞,三十六小时后有雨”“蜻蜓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漾潆”这些谚语就是没有道理的,根本无法依据蜻蜓的飞行来判断出即将到来的降雨类型,“三十六小时之后有雨”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雀噪天晴,洗澡有雨”“麻雀洗澡要下雨”“麻雀洗澡,大雨就到”“麻雀洗澡,降雨之兆”等谚语中所说的“麻雀洗澡”是麻雀到浅水中进行散热的行为。在夏秋季节,天气本就燥热,而在降雨前,水汽增加,潮湿的空气使麻雀感到不舒服,所以它们会飞到浅水中洗澡乘凉。如果有大量的麻雀一起飞到水中洗澡,说明将会下大暴雨,所以谚语说“群雀洗凉,落雨大又强”。麻雀囤食也预示着降雨,麻雀通常来讲并不喜欢水,因为鸟类飞行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身体要轻盈。如果羽毛上沾染了大量的水,会严重阻碍其飞行。麻雀飞行需要大量的能量,必须不断地保持进食。故在下雨前,麻雀会囤积一些食物,以便度过降雨的这一段时间。谚语“麻雀囤食要落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是表现鸟类与降雨的关系,“鹊巢低,不缺雨”“鹊巢低主水,鹊巢高主晴”“鹊巢朝东,肯刮西风”“鹊巢高悬,今年大旱”“鹊巢下地,其年大水”“鹊巢俯鸣则雨,仰鸣则晴”等谚语就缺乏科学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民间所流传的鹊的特性,《田家五行·论飞禽》:“鹊巢低,主水;高,主旱。俗传鹊意既预知水,则云:‘终不使我没杀’,故意愈低。既预知旱,则云:‘不使晒杀’,故意愈高”。猫头鹰的叫声在谚语中也与降雨有关系,如“猫头鹰白天叫,主雨”“猫头鹰连叫几声是晴天”“猫头鹰三声叫,插田的哥哥去睡觉”,这些说法都是无法做出解释的。

有一些动物在降雨前会选择躲藏在巢穴中避雨,有一些动物却会在下雨前会从日常躲避的巢穴中出来,蚯蚓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蚯蚓爬出土,落雨如注”“蚯蚓滚沙,大雨哗哗”“蚯蚓满地跑,大雨马上到”等谚语说的就是降雨前蚯蚓会从平时藏身的地下爬到地表来,人们很容易从地面上看到蚯蚓。蚯蚓会在降雨前爬到地表,是与蚯蚓怕积水的习性有关。蚯蚓是以皮肤来进呼吸的,通过不断的分泌粘液,保持体壁湿润。然后再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粘液中,最后渗入体壁、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毛细血管将二氧化碳排出。而降雨之后,土壤内存积的水分,将导致土壤内氧气稀缺,然而蚯蚓并不能在水中呼吸,所以蚯蚓在察觉到将要下雨后,会爬到地表来,保障自己的呼吸。蚂蚁也是如此,平时生活在低下的洞穴中,但是在降雨之前,蚂蚁会从洞穴中爬出来,并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人们将蚂蚁的这一活动叫做“蚂蚁搬家”。也有的蚂蚁会爬到树上来避雨,这都是因为蚂蚁不能在水中生存。所以谚语说“蚂蚁盖高楼,大雨在后头”“蚂蚁穿道,定主雨潦”“蚂蚁上山,河水要发”“蚂蚁迁窝,洪水会多”。也有一些蚂蚁不会抛弃洞穴,爬到高处去避雨,它们选择的另一种方式是加固洞穴,将雨水挡在外面。所以在降雨之前,有时候会看到在蚂蚁窝外有大量的蚂蚁在加固蚁窝,谚语“蚂蚁垒窝,大雨成河”说的就是这一情形。

谚语中还有很多动物都与降雨前有特殊的行为,如“蚂蚁搬家蛇溜道,蝎子外出牛大叫,蛤蟆哇哇叫,大雨就来到”“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青蛙朝东跳,当夜雨就到”“老鳖上岸,下大雨”“老鳖晒盖,天有雨”“螃蟹爬高发大水”“螃蟹爬坡,大水就到”等,这些谚语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也是良莠混杂,在使用时应该细致的分辨。谚语中还提到人对降雨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如“老人腰疼要天阴,鸡晒翅膀要下雨”“老人腰酸天气要变,残废人伤痛将有雨”“老病发潮,阴雨信到” “伤疤发痒,不日雨响”“伤疤发痒,天有雨”等。人会有这种敏锐的感知是由于疾病的原因,风湿病人本身体内寒气、湿气就重,在降雨前空气湿度增加、气温降低,加剧了病状,所以人就会感到疼痛。伤疤发痒,是因为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会增生许多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对压力的变化非常敏感,降雨之前气压的明显变化,疤痕处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发痒。

二、从动物物候与降雨看谚语的科学性

谚语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主观及客观认识。因此,信息传递也成为谚语最重要的一个现实功能。在教育不发达的年代,生产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言传身受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是父与子、师与徒之间的单线传递,知识传播的范围狭窄,并且学习效率低下。谚语作为劳动人民经验的结晶,简短精炼,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将谚语称为劳动人民的“教科书”也不为过。谚语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并一直作为文化传承下来,就是因为谚语具有科学性。谚语包罗万象,目之所及基本上都能够在谚语中找到踪迹,从整体上认识谚语的科学性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睹始知终,见微知著,通过对动物物候与降雨关系谚语的科学性的揭示,也能够提升人们对谚语这一整体概念的科学性的认识。谚语在结构、语言形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高度趋同性,也为这种认识方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谚语通常被分为自然谚与社会谚,相对来讲,自然谚的科学性程度要高于社会谚。“瑞雪兆丰年”就是被科学验证了的一条自然谚语。因为冬季降雪多,对农业生产有保温、除虫、肥田、增加土壤湿度等功效。描写动物物候与降雨关系的谚语也属于自然谚,如“蛐蟮地上爬,雨水乱如麻”“蚯蚓好天出洞,要下雨”“鲤鱼河中跳,大雨便要到”“泥鳅上下游,大雨在后头”“蚂蚁迁窝,洪水会多”等根据动物本能总结出的谚语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降雨前,蚂蚁搬家、鱼类跳出水面、蛤蟆出洞、蚯蚓爬到地表的行为都是动物根据自然气候变化做出的自然反应。动物的知觉非常灵敏,能够察觉到人所不能察觉的自然气候变化,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前做出防御措施。人类通过动物的这些行为,也能够提前进行防范。

动物物候与降雨谚语中,也有一些明显缺乏科学性,属于人们的主观臆断或是迷信思想的产物。“母鸡背雏鸡,后天定有雨”就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判定,认为是降雨前母鸡对雏鸡的保护行为。预测的降雨时间与母鸡背雏鸡的时间相隔过久,难以得出科学的解释。类似的谚语还有“蜻蜓成群低飞,三十六小时后有雨”“蜻蜓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漾潆”“猫儿蹲在屋角,三天内必有风雨”等。“蝌蚪喷嘴,将下阵雨”也是一条不完全科学的谚语,“蝌蚪喷嘴”与水中的氧气含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用来预知降雨。但是在这条谚语中,“蝌蚪喷嘴”的行为与降雨的类型都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就属于人们的臆断了,因为任何形式的降雨都会引起气压变化,进而影响到水中氧气含量。迷信思想也使得许多谚语没有科学道理,如“睡猫面朝天,必定雨绵绵”“猫头鹰白天叫,主雨”“猫头鹰三声叫,插田的哥哥去睡觉”等。人们之所以会认为猫面朝天睡觉和猫头鹰白天叫会有雨,是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不符合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因此,人们就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预兆。

“猫吃青草,有阴雨”与“猫子吃草天好晴,狗子吃草天好阴”是两条矛盾的谚语,同样都是猫吃草,却表现出不同的气候。这样互相矛盾的谚语并不在少数,如“立夏后,好点豆”与“立夏后,不点豆,点豆也不收”。这样互相矛盾的谚语更应该着重关注,去发掘其中的科学性。“立夏后,好点豆”是湖北地区的谚语,“立夏后,不点豆,点豆也不收”则是河北地区的谚语,两个地区的气候相差很大,所以农作物的种植条件也不一样,两条谚语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这些矛盾的谚语也证明了谚语科学性的另一种特质,即部分谚语的科学性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

如果脱离了谚语产生的条件基础,具有科学性的谚语也会成为谬误,造成错误的影响。

描写动物物候与降雨的谚语是谚语整体概念下的一个部分,所以,描写动物物候与降雨的谚语在科学性上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也能够看作是谚语整体概念的特点。尽管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出谚语作为集合概念所蕴含的科学性,却能够将谚语的科学性以更为直观、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人们对谚语科学性的快速认识。

以动物行为来预测降雨,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有限条件下,对争取自身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人类对降雨的知觉虽然不如动物般敏感,但人类通过观察与总结,成功的将动物的这种能力变为了提示自己躲避风险的信号,并通过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面对这些谚语,我们要充分识别其中的科学性与臆断性,真正发挥出动物行为对降雨的预测作用,当我们面对其他类型的谚语时也应如此。谚语的科学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时间、地域、时代背景等。因为有些谚语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脱离了它产生的环境,就会变为谬误。谚语精炼的语言也导致了表意上的模糊,容易使人们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只有充分认识了谚语的科学性,才能更好的运用谚语来指导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物候谚语科学性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说说谚语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