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研究进展

2019-03-18王敏马帅杨淑莉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平滑肌表型恶性

王敏,马帅,杨淑莉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tumor,PEComa)又称肌黑色素肿瘤(myolomelanocytic tumor),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叶性肿瘤[1],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C)组成并表达其免疫表型。早在1992年Bonetti等[2]就首次提出了PEC的概念,1996年Zamboni等[3]命名了这类肿瘤。随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对于PEComa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PEComa有了更新的认识。本文旨在对PEComa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其定义、免疫表型、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系统总结。

1 PEComa的定义

目前PECom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最新研究认为部分PEComa与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突变有关[4],临床上与 TSC 相关的PEComas患者非常少见[5]。Choi等[6]报道了1例恶性上皮性女性生殖道肿瘤合并子宫PEComa的患者,目前两者间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PEComa定义为免疫表型和病理组织学上以PEC为特征的间叶性肿瘤,包括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肺的透明细胞“糖”瘤(clear cell"sugar"tumor of the lung,CCTL)、网韧带或镰状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肿瘤、肝和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及非特异性 PEComa(PEComas-not otherwise specified,PEComa-NOS)[7],如累及子宫、外阴、直肠、大腿、胰腺、腹壁浆膜和心脏等特殊部位的肿瘤,子宫是PEComa-NOS的好发部位。

2 子宫PECom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2.1 临床特点 PEComa-NOS临床少见,子宫是最常发生部位,多见于宫体,少数报道发生在宫颈,恶性者相对罕见[8]。子宫PEComa发病年龄跨度大,19~75岁均可发生,多见于中年女性,中位年龄为49岁[9],最年轻的子宫PEComa患者仅有9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下腹包块、腹痛和不规则阴道出血,有些患者无任何症状,临床极易误诊为其他子宫肿瘤[10]。有些患者肿块破裂出血,可引起腹腔积血。肿瘤可发生于浆膜下、肌壁间及黏膜下,以肌壁间多见,黏膜下少见[11]。多为孤立结节,大小约5~8 cm,少数可为多发结节,最大者直径可达30 cm[9]。

2.2 病理特点 肉眼观肿瘤表面呈灰白、灰黄、棕褐色,可伴坏死、出血、囊性变;边界清晰,无包膜,质软。显微镜下可见血管丰富,管壁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呈片状、巢状分布。肿瘤细胞表现出多形性,如多边形、卵圆形、圆形及梭形,细胞边界清楚,细胞质丰富、细腻,颗粒状,呈嗜酸性,胞核卵圆形或圆形,核仁可见,核分裂象不一,4~5个/50个高倍视野(HPF)[12]。少数肿瘤细胞表现出侵袭性生长,类似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但同时也存在个别合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情况,王玥元等[13]曾报道1例子宫PEComa合并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个别肿瘤较大者可发生囊性变及坏死,武力等[14]曾对1例肌壁间子宫PEComa伴发囊性变的病例进行报道。肿瘤间质及血管壁可发生玻璃样变性。

3 子宫PEComa的免疫表型

子宫PEComa的免疫表型通常表达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45(HMB45)、黑色素细胞分化标志物A(MelanA)和小眼症转录因子(MiTF),其中 HMB45最敏感。Acosta等[15]指出HMB45对诊断PEComa具有重要意义;子宫PEComa也同时表达肌源性标志物如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间线蛋白(Desmin)和调宁蛋白(calponin),约80%的病例可出现双重表达[16]。其他免疫标记物还包括:神经组织标志(S-100)、内皮细胞标记(CD10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近年有研究发现PEComa与转录因子 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基因间有一定关系。Agaram等[17]研究发现9例PEComa患者伴有TFE3基因易位融合。已有报道称PEComa大部分细胞的TEF3阳性表达率高于HMB及SMA,且伴有TFE3扩增的子宫PEComa侵袭性强,预后差[18]。目前还需从临床与病理表现、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特征等多方面探讨PEComa与TFE3基因间的关系[19]。激素在PEComa的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罗家寿等[20]报道2例子宫PEComa病例表达ER、PR,且PEComa-NOS几乎均为女性患者。增殖指数Ki-67对良、恶性子宫PEComa的诊断及转移有一定价值。Zhang等[21]提出当Ki-67>5%时,肿瘤可能出现转移。有研究发现一些肿瘤细胞伴有朗格汉斯细胞标记物CD1a阳性表达,但是否具有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子宫PECom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诊断 PEComa组织病理学亚型多样,且临床和病理科医生对子宫PEComa缺乏认识,给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影像学和临床术前几乎均误诊为其他子宫肿瘤,如子宫平滑肌瘤。Folpe等[22]按照危险程度将其分为:①良性,肿瘤直径多<5 cm,无组织学异常表现;②恶性潜能未定型,仅有肿瘤直径>5 cm,或仅有核异型性或多核瘤巨细胞;③恶性,符合下述标准中的2条及以上:肿瘤侵袭性生长、直径>5 cm、富含细胞和高度核发育异常、核分裂象(>1个/50 HPF)、伴有血管侵犯和坏死。Folpe标准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临床还需要进一步验证。2014年Schoolmeester等[23]提出子宫PEComa新的诊断标准,恶性PEComa应具备以下4个或4个以上特征: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1个/50 HPF、坏死、血管侵犯、高级别细胞核。凝固性坏死是恶性子宫PEComa的诊断指标。细胞学水平确诊PEComa非常困难,2013年Stone等[24]最先报道1例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发现宫颈PEComa的病例。2015年Tajima等[25]报道了第2例宫颈涂片法诊断宫颈PEComa的病例。

4.2 鉴别诊断 子宫PEComa与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ESM)、恶性黑色素瘤(MM)、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及透明细胞肉瘤鉴别如下:①ESM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可见典型的平滑肌过度现象,组织学上与PEComa相似,但无特征性的PEComa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放射状分布,SMA表达为100%阳性,通常HMB45表达为阴性。两者主要从组织形态学鉴别;②MM。子宫体MM罕见,切面呈黑色,细胞形态多样,直径大,核仁内可见色素颗粒。MM免疫表型上SMA、Desmin表达阴性,S-100表达阳性,而PEComa的SMA一般均为阳性表达,S-100表达为阴性;③LESS。肉眼观两者鉴别困难,均有舌状浸润生长,LESS细胞类似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呈短梭样,胞浆少,核深染,弥漫性分布,血管为螺旋动脉样小血管。而子宫PEComa细胞体积大,多为圆形、多角形、梭形,胞浆丰富,血管呈放射状排列。LESS表达CD10强阳性,HMB45阴性,而PEComa的CD10表达为阴性;④透明细胞肉瘤。S-100、HMB45阳性表达,SMA表达为阴性;而PEComa的SMA阳性表达,S-100表达为阴性。

5 子宫PEComa的治疗与预后

5.1 治疗 子宫PEComa是一种恶性潜能未确定的肿瘤,临床发病率低,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指南[26],治疗方案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如病理表现、患者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目前通过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若瘤体小,且为良性表现,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术。Yamamoto等[27]在2010年报道1例未婚女性因子宫PEComa行肿瘤剥除术予以保留子宫,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常规放化疗效果不确定,因其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化疗药物可选择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异环磷酰胺。Jeon等[28]认为若术中怀疑肿瘤为恶性可能,可进一步清扫淋巴结,切除大网膜、阑尾,术后辅助放化疗,有转移、残留病灶的PEComa患者更适合化疗。因临床病例少,无长期随访结果,目前各种化疗方案远期疗效尚不清楚。靶向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Wagner等[29]采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索靶蛋白(mTOR)抑制剂治疗3例恶性PEComa患者,效果显著,开辟了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向。随后,Italiano等[30]也发现mTOR抑制剂对于PEComa的治疗是有效的。Starbuck等[31]报道了3例恶性子宫PEComa,2例术后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化疗方案,1例采用卡铂+紫杉醇化疗方案,3例均出现疾病进展,更改为mTOR抑制剂后2例治疗效果良好,1例药物反应较差。因PEComa肿瘤恶性潜能未定,故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制定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

5.2 预后 Bleeker等[32]提出子宫PEComa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瘤体直径≥5 cm,核分裂象>1个/50 HPF。有报道称恶性子宫PEComa易侵犯卵巢、阴道和肠管等盆腔脏器,或转移至肺部,复发和转移多见于术后3年内。Rakheja等[33]报道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监测恶性PEComa的骨转移方面有很强的敏感性,故PET-CT对PEComa患者的后期随访有一定价值。因此子宫PEComa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案,都应术后坚持长期随访[34]。

6 结语

虽然子宫PEComa具有PEC独特的组织学形态、HMB45及SMA阳性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之临床病例不多,没有一种抗体百分之百表达,术前极易误诊为其他子宫肿瘤,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结果。因此临床需进一步搜集患者病例,丰富临床资料,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需不断深入,深入研究其组织起源,早日判定该肿瘤的良恶性,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制定明确有效的长期随访方案[35]。

猜你喜欢

平滑肌表型恶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