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向度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聚落空间营造研究

2019-03-18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回族居民民族

陈 一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纳家户地处宁夏平原,地势平坦而资源丰富,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自纳家户祖先迁居宁夏之后,至今已逾700余年,人口兴旺,特色鲜明,目前是宁夏回族村落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传统回族聚落之一,在宁夏平原上具有典型性与独特性。而受到自然环境与人为干预的影响,纳家户所处空间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进而使纳家户聚落空间营造发生变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回族聚落空间营造特征

(一) 对于外部条件的利用

聚落空间的营造,受到其所在环境的直接影响。根据中国古代聚落营造的具体情况分析,聚落空间不仅需因势而建,还需要与当地环境相互协调,形成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的整体环境,而这一过程中,许多看似与聚落空间关联不大的元素也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影响人与聚落之间的互动,以及人对聚落空间的感知。回族人民对于自身民族、宗教及文化的保护非常严格,因而所形成的民族聚落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空间。并在长期的生活与发展中不断累积与沉淀,最终形成十分有民族特色的聚落空间。

1. 宏观格局

纳家户位于宁夏平原,自明代以来,宁夏平原不断开发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灌溉面积得以拓展,尤其在清朝中期以前,宁夏平原兴建大量水渠,但也存在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导致灌排矛盾较为突出,排水不畅而聚水成湖。宁夏平原的灌区为多首制渠系,但受到渠道的阻隔,因此仅仅东侧的惠农渠能够退水入河,其他干渠在水位上涨时,只能向湖沟泄水,导致宁夏平原出现沟壑纵横、湖沼密布的情况。宁夏平原的湖沼主要是在开发灌区之后所产生的次生湖,随着宁夏平原的排水沟系日趋完整,宁夏平原的湖沼面积有所缩减。纳家户坐落于宁夏平原,其所处空间也分布大小不一的若干湖滩,包括白沙湖滩、瓦湖滩、松吉子湖滩等,这些湖滩生长有大量蒲草及水生植物,湖中大量水生生物,也吸引大量水鸟。这种情况下,纳家户回族群众经常在湖中从事捕鱼、割草与放牧工作。大量湖泊的存在,成为纳家户丰富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纳家户提供了渔副产品,许多纳家户居民也凭湖而生,比如纳家户中的“渔户纳家”。

2. 商业格局

纳家户是宁夏平原上极为知名的“哲麻提”,是一个商业贸易中心,纳家户村中分布有数十家作坊与店铺,包括油坊、百货等,此外还包括若干地摊及货郎担等。纳家户专门设置了交易市场,到了赶集的日子,商贩们就会组织货物的集中交易,或者通过仁存渡口将货物销往更大的城市,比如兰州与包头等。纳家户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资源,因此有得天独厚的水运系统作为支撑,形成十分有特色的商业格局。在主麻日,纳家户主街道会聚集大量居民和商贩进行交易,或选购商品由仁存渡口进入黄河并销往全国各地,在不断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水运系统。纳家户居民的交易方法也比较独特,当地的西瓜包括黄瓤与红瓤两种,夏天时,商贩拉来一车西瓜,由纳家户男人们参与赌西瓜活动,就是猜西瓜瓤的颜色,猜中的一方可以拉走西瓜进行交易,猜错的一方则需要付钱。这种交易方式,是赌博的一种变形,也是当地居民对于集体生活与集体活动的追求。

3. 产城分离

纳家户回族聚落空间的发展模式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农商结合模式,以农业为根基开展商业活动。宁夏平原上的许多回族聚落中,居住区及农业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但纳家户回族聚落空间的农业区与居住区相互分离,耕地主要分布于居住区的北侧、西侧与南侧,尤其在南侧,为了与坟地避让而位置更远。纳家户聚落空间所形成的产城分离格局,也影响着纳家户寨子中居民的分布。

这种产城分离的格局形式,很大程度上成为纳家户回族聚落内部向心力的强化,有效提升了纳家户聚落的整体性,同时也将生活与生产相互割离,人们的生活更加规律有序,同时也优化了纳家户聚落的外部环境。

(二) 聚落形态与空间营造

所谓聚落形态,即聚落空间内不同建筑物质的存在,同时也是不同群体活动的主要空间,属于一种空间结构,与聚落内部物质形态存在相互联系。聚落形态的组成要素包含街道、居住区、清真寺、拱北、墓区及自然环境因素。纳家户聚落形态受到回族居民生产生活的直接影响,与居民活动的便利性存在直接关联。早期阶段,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与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选择更加便于居住与生活的区域进行建设,以便于利用空间环境中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开展农牧渔活动。明朝洪武年间,明政府出台了“屯田守边”的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宁夏平原民族聚居的情况,出现了“大分散,小聚居”及“大分散,大聚居”的聚居形态。民族聚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由单一核心发展为多元核心,聚落形态也日益开放,空间功能日渐丰富,空间结构也逐渐分化。

1. 围寺而居

回族人民的聚居通常是“围寺而居”,即以清真寺为核心,回族群众自行规划并建设房屋,因此房屋分布形态十分自然而密集,会呈现出一种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向心秩序,也使其居住的空间与街道呈现出天然的秩序性与整体性,可以认为,围绕清真寺的居民区是一种“卫星城”。纳家户清真寺匾额上记载,“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建于大明嘉靖三年,圣迹永存。”而回族聚居区必然会建造清真寺,对于穆斯林而言,清真寺就是其宗教的核心,也是其聚落的核心,只有建成清真寺,回族聚落才会聚合发展。回族群众围寺而居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尽管纳家户清真寺的具体位置并不能够满足居民围寺而居的建设需求,但其地理位置并不影响清真寺在纳家户的地位。对于回族聚落而言,清真寺的选址,会直接影响聚落形态。

2. 聚落分区

纳家户回族聚落分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探讨:(1) 功能分区。即纳家户聚落按照不同功能进行区域划分,具体包含居住区、祭祀区、宗教区、商业区、生产区等,如以上论述,纳家户的产城分离决定了其聚落空间功能分区更加明显。纳家户的商业区集中于街道路两侧,在南侧墙外为祭祀区,清真寺及周边区域为宗教区域。(2) 环境分区。如上所述,纳家户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拥有数十家商号、银行、作坊、油坊等,且拥有较为兴旺的短途运输行业,仁存渡口成为粮油、农副产品的中转站。纳家户的集市为三天一集,每个“主麻日(即星期五)”为赶集日,这一天的纳家户不仅有庄严肃穆的宗教活动,也有热闹喧哗的商业活动,清真寺与集市空间被明确划分,动静分明。

3. 四方寨

明末清初时期,纳家户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初步形成城池,建成四面寨墙与东西两门,并为了满足耕种与“走坟”的实际需求在南侧及北侧开洞。四方寨的四角设置角楼,在四方寨内设置集市,东门到西门之间以小街相连,在小街设置集市,商业环境非常兴盛。

二、少数民族地区回族聚落空间发展困境

近600年以来,纳家户始终是纯回族聚落空间,近年来有少数汉族群众在纳家户定居,而这种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与回族的文化交流,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 自然环境方面。纳家户位于宁夏中部地带,引黄灌溉较为发达,形成大面积河湖,自然风光秀丽。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纳家户的自然环境变化,年降水量下降,气候干燥,导致纳家户近年来受到沙尘天气及扬尘天气的影响。 (二)民族关系方面。纳家户为完全的回族聚落,但纳家户周边区域居住大量汉族聚落,而穆斯林有大量宗教规则的约束,这些问题会导致纳家户的回民与周边汉民无法和谐相处,比如汉民称呼回民为“回回”,回民称呼汉民为“汉人”,生疏且并不友好。纳家户作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规定小街只容许回民开设摊位,汉民不具备销售资格,且汉民进入纳家户必须以头巾包头,汉族自行生产的商品无法进入纳家户。(三) 居民意识方面。纳家户居民自身素质不高,受到聚落封闭及宗教封闭的影响,纳家户居民意识相对封闭。比如纳家户居民为了拓展耕地面积而随意填湖种地,导致自然生态被破坏。(四) 聚落特色方面。现阶段,纳家户传统聚落空间的面貌呈现出一种不中不洋的特征,纳家户传统的聚落特色逐渐消失,也并未产生纳家户聚落形态的更新。目前,纳家户的环湖而居的宏观格局已经被打破,耕地被征收,寨子与郊区之间失去边界,随意开发与随意占地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问题的存在,逐渐导致纳家户开始失去纳家户聚落的自身特征,也逐渐打破其聚落形态。尤其在风情街建立之后,纳家户由原本的自然形态及功能分区变得杂乱无章。

三、纳家户回族传统聚落空间发展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前,纳家户的形成是一种完全自发的形式,不仅体现在聚落形成的自发性,也体现在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自发协作关系,但也由于完全自发缺少规划与指引,而成为纳家户健康发展的束缚,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应对。

(一)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纳家户回族居民环湖而居,湖泊作为一种湿地,具备特殊的景观特征,植被、土壤、水位及盐度都呈现出梯度变化与板块变化特征,环境变化呈现出周期性与规律性特征。湿地中产生特殊的生物群落,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浮游植物、庭生植物、挺水植物、底栖植物、水生生物、水鸟及两栖动物等等。丰富的生物群落是宁夏平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同时也通过湿地形成了生物基因库,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并对区域气候进行调节,降解环境污染并净化水质,降低地表径流流速。针对纳家户回族传统聚落空间特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明确当前纳家户发展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应由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纳家户全体居民为主体进行环境优化与改善。首先应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减少对于湖沼的侵占,改善湿地环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态效果,尊重村落的原始生态特征,对纳家户聚落的乡土文化加以允许,保护传统景观的同时进行适当改善与修复,强化村落景观塑造,给聚落空间以自然修复的时间。纳家户回族传统聚落空间的特色发展,应注重纳家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特色,减少传统村落景观的流失,结合纳家户村落的特色进行创新,为纳家户村落赋予新的生命力,以实现村落景观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 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针对纳家户回族聚落与其周边汉族聚落之间存在的隔阂与矛盾,应当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促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贯彻并落实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地方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的宣传工作,强化民族交流与融合,始终坚持正确立场,拥护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对民族矛盾进行有效调节,维护稳定局势。比如在纳家户村落中增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模范单位等,拉近民族情感距离。

(三) 培养群众参与意识

针对当前纳家户回族群众在纳家户聚落空间特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大力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培养群众的主动意识与开放意识,帮助群众了解开放与革新的重要性。在推进聚落空间特色发展时,可通过增加群众参与机会以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纳家户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居民参与缺失的问题,无论文化园还是风情街,抑或是世界穆斯林城,都是当地政府决策并主导的,在决策出台之后向当地居民进行宣传,而纳家户居民并没有参与权,这种情况下,纳家户居民对于规划与建设并不关注。实际上,与其他任何地区居民一样,纳家户居民也认为聚落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从而保证人居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民族性。

(四) 改善聚落规划建设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前的纳家户聚落空间规划工作,仅仅是调整了纳家户民居,聚集散落民居,但并未对纳家户聚落的整体布局进行改变与调整,缺少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引工作,导致目前纳家户聚落空间特色的遗存并不乐观,而其空间特色消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合理引导与科学规划。对于民族传统空间而言,要想真正体现聚落价值,实现文化传承,就必须制定翔实合理的整体规划,涵盖民族历史、文化、空间、民族建筑等多方面,做好合理分析,对拥有历史价值与民族价值的街区、建筑及水系等做好保护性规划工作,通过翔实的规划与指引,改善当前纳家户发展的乱象。

(五) 正确传承传统文化

纳家户回族聚落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应当突出保护的核心地位,对传统聚落空间、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加以保护,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回族居民的生产能力与生活条件。纳家户聚落空间中,回族群众建设的传统建筑或回族传统服饰等因素均为具象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回族群众民族情感的抽象符号,都充分体现了纳家户回族的发展历史,以及回族群众在纳家户生存与发展文化累积,体现了宁夏平原的独特地理文化,只有这种体现文化生命力的回族文化的聚落才具备充分的吸引力和价值,才能进一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于民族聚落而言,合理保护才是聚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规划建设以促进回族文化健康发展。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核心,是满足聚落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聚落空间特色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前提,一旦超越该前提,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对于纳家户回族聚落发展而言,在建设与发展中,应对民族文化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充分明确回族文化传承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清本末,明确定位,强化文化的支撑,从而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与保护。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聚落空间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会形成迥异于汉族聚落空间的营造特色。纳家户回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就拥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聚落形态特征,应就纳家户回族聚落空间的营造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纳家户聚落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回族居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高台居民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