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方戏普曲·查· 剧报·告种(二)
2019-03-18于小军张艳琴
王 越 于小军 张艳琴 武 超
二、山西省(市、县)演出团体概况
在此次全省戏曲普查中,对于剧团的普查分为国办团体、改制转企团体、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四类来统计。国办团体是指目前具有事业体制的院团;改制转企团体是指自2009年始,国家对戏曲院团的转企政策实施以来,转制为企业的院团;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团体;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登记、不定期开展演出活动的团体。
山西省是戏曲大省,剧种多,戏曲演出团体也多。“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上显示的山西省戏曲演出团体总共288个(不包括木偶皮影)。其中蒲剧演出团体29个,中路梆子(晋剧)演出团体95个,北路梆子演出团体5个,上党梆子演出团体27个。山西四大梆子演出团体总共158个,其余130个均为地方小剧种演出团体。(但是,根据山西省11个市提交的普查报告统计,山西省总共有347个戏曲演出团体。与普查信息平台的演出团体总数相差59个,这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忻州市,忻州市的报告中有81个演出团体,平台上只有33个,数字差距较大,因忻州市的报告中没有列出剧团名称,所以无法和平台核对。)
从演出团体数量上,可以看出在四大梆子中,晋剧的实力最强,发展最好,从业人员及艺术人才数量也占有绝对优势;北路梆子的演出团体最少,作为四大梆子之一,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其他三个剧种相比,至少在演出团体数量和从业人才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除四大梆子之外的地方小剧种中,有的剧种剧团数量甚至超过了大剧种,比如上党落子有演出团体30个,晋北道情19个,河曲二人台16个,耍孩儿8个,祁太秧歌6个,晋南眉户5个。此外,有17个剧种仅有一个演出团体,如灵丘罗罗腔、繁峙大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左权小花戏、凤台小戏、洪洞道情、浮山乐乐腔、平陆高调、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芮城扬高戏、锣鼓杂戏、翼城琴戏、高跷竹马戏、京剧、曲剧。这17个剧种的演出团体,有的属于国办团体,如灵丘罗罗腔和繁峙大秧歌的演出团体;有的属于改制转企团体,如孝义碗碗腔的演出团体;有的属于民营团体,如浮山乐乐腔;有的属于民间班社,如锣鼓杂戏。
根据统计,山西省天下第一团有14个:繁峙县秧歌剧团(繁峙秧歌),朔州市朔城区大秧歌传承研究中心(朔州大秧歌),大同市耍孩儿剧种传习中心(耍孩儿),灵丘县罗罗腔剧种传习中心(灵丘罗罗腔),广灵县秧歌剧种传习中心(广灵秧歌),临县道情研究中心(临县道情),夫子岭弦腔剧团(晋中弦腔),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壶关秧歌),长治市沁源县秧歌剧团(沁源秧歌),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左权小花戏),芮城县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河东线腔),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曲沃碗碗腔),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演出有限公司(孝义碗碗腔),翼城县舜王琴书演艺有限公司(翼城琴戏)。这些天下第一团的性质是国办团体或改制转企团体。
(一)国办团体情况
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数据,山西省共有国办戏曲演出团体37个。按省市分布:省直国办戏曲演出团体1个,太原市3个,大同市6个,朔州市2个,忻州市3个,晋中市1个,吕梁市10个,阳泉市2个,临汾市3个,运城市3个,长治市3个,晋城市0个。按剧种分:晋剧国办团体17个,蒲剧国办团体4个,北路梆子国办团体1个,上党梆子国办团体1个,上党落子国办团体1个,晋南眉户1个,繁峙秧歌1个,朔州大秧歌1个,晋北道情2个,耍孩儿1个,灵丘罗罗腔1个,广灵秧歌1个,临县道情1个,河曲二人台1个,外来剧种中豫剧国办团体2个,曲剧1个。
这37个国办戏曲演出团体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大多数国办团体由于有政府财政的支撑,无论是大剧种剧团还是小剧种剧团,他们的发展都比较稳定。这些剧团在演出之余,可以有时间进行艺术创作。而且这些剧团都承担着传承发展本剧种的重要任务,他们的人才储备、艺术力量比较雄厚,创作能力比较强,艺术水准也高,有能力不断创作新剧目,这些剧团是戏曲剧目建设的主力军。这些剧团大部分是本剧种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剧种的发展水平。除了平时下乡演出之外,还承担省市县的一些政府演出、惠民演出、戏曲晚会、消夏晚会等演出任务。
另一类情况是属于核销建制的国办团体。如吕梁有9个晋剧国办团体,分别为:离石晋剧团、柳林县晋剧团、中阳县晋剧团、方山县晋剧团、文水县晋剧团、临县晋剧团、交城县晋剧团、岚县晋剧团、石楼县晋剧团。这些国办团体建国以来相继成立,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有一批代表剧目和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些剧团发展遭遇困境,或解散,或人员分流,原有资产或拍卖,或因城市建设拆除抵押。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根据中央关于“对无演出能力,长期完全依赖财政补贴生存的国有院团,核销其单位建制”的要求,吕梁市结合实际,核销这9个国办团体。成立于1971年的娄烦县晋剧团虽然也是国办团体,但已于1989年解体,人员分流。
(二)改制转企团体情况
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数据,山西省共有改制转企戏曲表演团体86个。按省市分布:省直改制转企戏曲团体1个,太原市2个,大同市4个,朔州市4个,忻州市7个,晋中市7个,吕梁市6个,阳泉市2个,临汾市13个,运城市13个,长治市19个,晋城市8个。按剧种分:晋剧改制转企戏曲团体26个,蒲剧21个,北路梆子2个,上党梆子15个,上党落子7个,襄武秧歌2个,晋南眉户1个(临猗县眉户剧团),晋中弦腔1个(夫子岭弦腔剧团),壶关秧歌1个(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沁源秧歌1个(长治市沁源县秧歌剧团),左权小花戏1个(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河曲二人台1个(忻州市二人台剧团),晋北道情1个(代县董白白道情剧团),河东线腔1个(芮城县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曲沃碗碗腔1个(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孝义碗碗腔1个(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演出有限公司),翼城琴戏1个(翼城县舜王琴书演艺有限公司),外来剧种京剧1个(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豫剧1个(绛县豫剧团)。
这些改制转企表演团体改制前的身份是具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差补事业单位,事业经费由政府财政部分拨付,拨付比例因地市不同而有所不同。自2009年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根据本地剧团的实际情况,于2010年后,陆续把一批剧团转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运行中求发展。这些转企后的剧团,有的已经开始走市场化道路;有的还没有正式转型,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有的因转企后各种关系没有理顺,短期内的发展不如改制以前,演出减少。
省市一级的改制转企团体艺术力量比较雄厚,在职人员相对较多,在百人左右,各类人才比较齐全,也有有利条件吸引人才。演出情况普遍不错,每年的演出比较稳定,少的有150场左右,多的有三四百场。这些剧团近年来都有新创剧目产生,他们是各剧种剧目建设的有生力量,目前可上演剧目比较丰富。县一级的改制转企团体也多是过去曾经发展比较好的剧团,在职人员50人左右。转企后,政府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卸掉一些包袱,使其能轻装上阵。这些县级转企团体中有一部分是小剧种的唯一传承团体,如孝义碗碗腔剧团演出有限公司、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长治市沁源县秧歌剧团、翼城县舜王琴书演艺有限公司。
这些转企改制团体,长年累月在广大农村乡镇演出。除了平时下乡演出之外,还承担省市县的一些政府演出、惠民演出、戏曲晚会、消夏晚会等演出任务,有些团体代表着本剧种的发展水平。
(三)民营团体情况
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数据,山西省共有戏曲民营团体116个(不包括木偶皮影)。按省市分:太原市5个,大同市2个,朔州市22个,忻州市19个,晋中市14个,吕梁市10个,阳泉市3个,临汾市6个,运城市5个(运城市提交的报告中提到28个民营团体,但是平台上只能检索到5个),长治市17个,晋城市13个。按剧种分:晋剧民营团体37个(其中有两个剧团既唱晋剧也唱河曲二人台),蒲剧5个(其中有一个剧团既唱蒲剧也唱眉户),北路梆子2个,上党梆子10个,上党落子19个,晋南眉户3个,朔州大秧歌1个,广灵秧歌1个,祁太秧歌5个,河曲二人台13个(其中有两个剧团既唱河曲二人台也唱晋剧),晋北道情11个,耍孩儿4个,洪洞道情1个,河东道情1个,浮山县乐乐腔1个,河东线腔1个,芮城扬高戏1个,高跷竹马戏1个,榆社土滩秧歌1个,豫剧1个。
这些民营团体都是在当地进行了注册的演出团体,相对于民间班社要正规许多,演职人员也多以从专业剧团流失的专业人才为主,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这些民营剧团有些能坚持演出,有些则人员星散,时聚时散,时演时停,无长期规划。民营剧团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民营团体常年主要在农村庙会、逢会赶集等场合演出。经费自收自支,为了维持生计,疲于奔命,演出多以传统戏为主,很少有新创编的剧目,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没有精力搞创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有为数不多的发展比较稳定的民营团体,如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不仅有戏曲演出团,还办有戏曲学校,为演出团培养人才。
一些小剧种的民营团体,尤其是只有唯一一个剧团的小剧种团体,如浮山乐乐腔演出团、洪洞道情剧团、榆社县霸王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榆社土滩秧歌,后经专家审定,其不是戏曲剧种)、山西省芮城县郭原村剧团(芮城扬高戏)等,由于它们承担着本剧种的传承任务,当地政府会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使剧种的传承工作有序开展。
(四)民间班社情况
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数据,山西省共有民间班社戏曲演出团体52个(不包括皮影木偶)。按省市分:太原市5个,大同市4个,朔州市3个,忻州市9个,晋中市2个,吕梁市21个,阳泉市0个,临汾0个,运城2个,长治5个,晋城1个。按剧种分:晋剧15个,蒲剧0个,北路梆子0个,上党梆子1个,上党落子3个,朔州大秧歌2个,耍孩儿3个,晋中弦腔1个,汾孝秧歌4个,祁太秧歌1个,太原秧歌2个,河曲二人台1个,晋北道情民间班社5个,临县道情1个,凤台小戏1个,平陆高调1个,锣鼓杂戏1个,赛戏3个,豫剧1个。此外,还有6个干板秧歌、碓臼沟秧歌等其他戏曲样式。
这些民间班社大部分都是喜爱戏曲的人士自行组织的机构,经费自筹,设备简陋,规模均较小,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储备更是严重不足。一般为季节性演出,演出随意性比较大,基本上只在本县及周边地区进行季节性不定期的演出活动。尤其是小剧种团体,大多只在本村及周边村落遇婚丧事宜、庆典活动时进行跑场子演出。演职人员也不固定。
也有个别小剧种民间班社是由当地政府部门支持成立的,他们承担着传承本剧种的部分责任,如凤台小戏传习所、平陆县新虞蒲剧团(平陆高调)、锣鼓杂戏等。承担传承任务的这些民间班社,它们的演出市场更小,甚或基本没有,如锣鼓杂戏,能演会演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艺人,年轻学艺者基本没有,已濒临失传。它们的演出活动多是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展示性演出。
总之,剧团的发展不仅受剧种分布范围和艺术价值的影响,而且也受地方经济和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主流剧种因其流布范围广,艺术水准和价值高,在观众中影响较大,剧团发展稳定向好;省市一级的剧团占据着区位优势及政府重视,所以相对发展也好一些;但是很多小剧种剧团往往得不到重视,加之流布范围狭小,有些小剧种只有民营剧团或民间班社传承,市场竞争力非常薄弱,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发展前景堪忧。这种剧团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剧种发展不平衡。
剧团长远建设意识较薄弱。院团被推向市场后,更多的追求市场经济价值,有了生存意识,却忽视了院团长远的建设发展目标,在人才梯队的培养,艺术价值追求上缺乏意识,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此外,虽然经过院团改革,但在人员编制、资金落实上仍然不到位,致使院团硬件建设落后现状得不到及时解决,许多院团没有排练场地,设备陈旧,且演出多以下乡为主,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大大制约了剧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