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解析常用中药药性特征

2019-03-17潘志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药典药性行气

潘志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中药药性是辨证论治选取药物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有别于天然植物药的主要特征。古称“用药如用兵”,准确用药的前提是医者对常用中药的药性特征具有全面、客观、真实的认知。基于此,本研究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简称《中国药典(一部)》)为蓝本[1],深入研究所收载的619种中药药材和饮片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特征,旨在探索与挖掘不同中药的共性及其个性,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中药药性,指导临床择药组方,提高中医药疗效。

1 四气

“四气”指中药的药性,分寒、热、温、凉4种,每味中药的“四气”属性是唯一的。分析发现,2015年版《中国药典》温、寒、平性的中药药材居多,分别为166种(26.82%)、146种(23.59%)和131种(21.16%);其次是微寒73种(11.79%)、凉48种(7.75%)和微温31种(5.01%);而热、大热、大寒较少,其中,干姜、川乌等共17种(2.75%)属于热性中药;大热仅附子与肉桂2种(0.32%);大寒仅石膏与葶苈子2种(0.32%)。此外,藏菖蒲具有温、燥、锐药性,虫白蜡和颠茄草无“四气”记载。

2 五味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中药“五味”具有兼容性,可以表达一种或多种性味。分析发现,2015年版《中国药典》苦味中药药材(包含仅苦味及兼苦味的中药)最多,达272种(43.94%);其次为甘味,达235种(37.96%);再次为辛味,达226种(36.51%)。而仅苦味者100种(16.16%);仅甘味者88种(14.21%);仅辛味者83种(13.41%)。咸、涩、酸、淡、微苦、微辛、微酸则出现频次较少。

3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最能体现中药特色与特征。分析发现多数中药兼归数经。2015年版《中国药典》归肝经的中药药材有311种(50.24%)、肺经250种(40.39%)、胃经200种(32.31%)、脾经177种(28.59%)、肾经159种(25.69%)、心经139种(22.46%)、大肠经97种(15.67%)。仅归某一经的中药分布如下:土鳖虫等32种中药仅归肝经,苍耳子等27种中药仅归肺经,朱砂与蟾酥仅归心经,两头尖与蜂蜡仅归脾经,葫芦巴与蛇床子仅归肾经,山柰、柿蒂、禹州漏芦、蜂房与漏芦仅归胃经,木棉花、石榴皮和番泻叶仅归大肠经,威灵仙、萹蓄和藁本仅归膀胱经,未发现单独归三焦经、心包经、小肠经或胆经的中药。此外,天山雪莲等12种中药无“归经”记载。

4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分析发现“性味与归经”项下“有毒”的表述共83种,其中“有大毒”10种、“有毒”42种、“有小毒”31种。“有毒”的表述沿用历代本草的记载,作为临床用药警示,妊娠期间慎用或禁用此类药材。“有大毒”中药都属热性或温性,以辛味为主。“有毒”中药主要为热性或温性药,仅山豆根等10种为苦寒药。

5 功效分类解析

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中药的“功能与主治”体现了其法定性和体例的规范化,是按照中医或民族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对该饮片性能的概括性描述。不同中药功效表述差异较大,多数以四字的组合形式表达。以下对中药功效表述予以详尽分类、整理、分析。

5.1依据中医病因病理因素分类的中药

5.1.1 功能包含“火”的中药 功能包含“火”的中药有35种。以清热泻火表述者有石膏等;泻火解毒有黄连等;黄柏与关黄柏为泻火除蒸;芦荟与夏枯草为清肝泻火;栀子为泻火除烦、野菊花为泻火平肝、青黛为泻火定惊。玄参为滋阴降火、地骨皮为清肺降火、五倍子为敛肺降火、诃子为降火利咽。玄明粉与芒硝则为清火消肿,灯心草为清心火,龙胆为泻肝胆火。肉桂、附子与硫黄具有补火助阳作用,引火归元仅有肉桂。

5.1.2 功能包含“热”的中药 功能包含“热”的中药有179种。清热泻火者如前文已述;清热解毒有金银花等;清热燥湿有黄柏等;疏散风热有薄荷等;清热利湿有地肤子等;清利湿热有茵陈等;清热凉血有生地黄等;清热化痰有浙贝母等;清热利尿有车前草等。此外,清虚热有青蒿与银柴胡;清利头目有蔓荆子与薄荷;泄热有泽泻与番泻叶;泻热仅见川楝子。

5.1.3 功能包含“风”的中药 功能包含“风”的中药有110种。疏散风热如前文已述;祛风除湿有川乌等;祛风湿有淫羊藿等;祛风止痛有川芎等;祛风通络有天麻等;祛风散寒有灯盏细辛(灯盏花)与苍术。散风寒有辛夷等,熄风有牛黄等。止痒有土荆皮等。透疹有蝉蜕等。搜风仅穿山甲,除风仅榼藤子。

5.1.4 功能包含“寒”的中药 功能包含“寒”的中药有30种。解表散寒有生姜等;温中散寒有干姜等;散寒止痛有附子等;祛寒止痛有葫芦巴与荔枝核;祛寒湿仅仙茅;散风寒如前文已述。

5.1.5 功能包含“毒”的中药 功能包含“毒”的中药有160种。清热解毒、泻火解毒如前文已述;解毒消肿有金钱草等;解毒散结有玄参等;攻毒有全蝎等;拔毒有红粉与蓖麻子;解酒毒有粉葛与葛根;解鱼蟹毒仅生姜。

5.1.6 功能包含“瘀”的中药 功能包含“瘀”的中药有52种。散瘀有三七等;化瘀有丹参等;祛瘀有桃仁等;逐瘀有大黄等。消癥有穿山甲等;消斑有紫草等;祛斑有珍珠等。

5.1.7 功能包含“痰”的中药 功能包含“痰”的中药有89种。清热化痰如前文已述;燥湿化痰有半夏等;降气化痰有前胡等;润肺化痰有瓜蒌子等;化痰止咳有川贝母等;止咳化痰有虎杖与款冬花;化痰散结有山慈菇等。涉及祛痰有甘草等;涉及消痰有紫菀等。豁痰有天竺黄等6种。涤痰仅瓜蒌。

5.1.8 功能包含“湿”的中药 功能包含“湿”的中药有134种。清热利湿、清利湿热、清热燥湿、燥湿化痰、祛风除湿如前文已述。利湿退黄有大黄等;利湿去浊有粉萆薢等。祛湿有艾叶等;渗湿有茯苓等。芳香化浊有广藿香等;化浊降脂有山楂等。

5.1.9 功能包含“水”的中药 功能包含“水”的中药有41种。利水消肿有防己等;利水渗湿有茯苓等。逐水有商陆等。

5.1.10 功能包含“消肿”、“散结”的中药 功能包含“消肿”中药有93种,“散结”的有48种。利水消肿、解毒消肿,化痰散结、解毒散结如前文已述;散结消肿有夏枯草等;消肿散结有连翘等;消肿止痛有苦玄参等;消肿生肌有白及等;软坚散结有牡蛎等。

5.1.11 具有杀虫功效的中药 功能包含“杀虫”中药的有使君子等30种。驱虫有石榴皮与绵马贯众;安蛔仅乌梅。

5.2依据气血阴阳津精基础物质分类的中药

5.2.1 功能包含“气”的中药 共有107种。行气止痛有木香等;行气活血有广枣、天仙藤与安息香;破血行气有三棱等;行气解郁仅玫瑰花与郁金;行气温中仅山柰与檀香;温中行气仅肉豆蔻;行气宽中仅大腹皮;行气破血仅莪术。理气止痛有降香等;理气宽中有化橘红等;疏肝理气有佛手等。益气有红参等;补气有黄芪等。下气有厚朴等;纳气平喘有沉香等;破气仅青皮与枳实;利气仅瓜蒌皮与白芥子。

5.2.2 功能包含“血”及调经血的中药 共有183种。清热凉血、凉血止血如前文已述;凉血止血有大蓟等;收敛止血有白及等;散瘀止血有三七等;温经止血仅炮姜与艾叶。活血化瘀有丹参等;活血祛瘀有北刘寄奴等;活血止痛有郁金等;活血通经有王不留行等。凉血消斑有青黛等;凉血消肿有紫花地丁等。养血有人参等;补血有熟地黄等。破血有水蛭等;摄血仅红参。调经有当归等;止崩仅龟甲与续断;调冲任仅鹿茸。

5.2.3 功能包含“阴”的中药 共有27种。滋阴有阿胶等;养阴有麦冬等。

5.2.4 功能包含“阳”的中药 共有47种。助阳有附子等;壮阳有蛇床子等;升阳有黄芪等;回阳仅干姜与附子;温阳仅八角茴香;升举阳气仅升麻与柴胡;潜阳有石决明等;平抑肝阳仅天麻与白芍;温阳通经脉仅肉桂与桂枝。

5.2.5 功能包含“津”及与津液有关的中药 共有30种。生津止渴有天花粉等;益胃生津有石斛等;养阴生津有麦冬等;清热生津有鲜地黄等。解暑有广藿香等;祛暑仅人参叶与大豆黄卷;止汗有麻黄根等;敛汗仅五倍子与酸枣仁;解渴仅石膏。

5.2.6 功能包含“精”及与精血有关的的中药共有25种。益精有熟地黄等;涩精有海螵蛸等;滋补有女贞子等;补虚有仙鹤草等。补精血以乌须发的有女贞子、侧柏叶、制何首乌。

5.3依据藏象及其络属分类的中药

5.3.1 功能包含“肝”及与肝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68种。疏肝有川楝子等;平肝有石决明等;清肝有芦荟等;养肝有沙苑子等;泻肝火有青葙子与槐花;柔肝仅白芍。明目有决明子等;退翳有蝉蜕等;解郁有合欢花等。止痉有僵蚕等;镇痉仅全蝎与蜈蚣。

5.3.2 功能包含“心”及与心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24种。清心有莲子心等;养心有柏子仁等;宁心有酸枣仁等;交通心肾仅远志与莲子心。除烦有栀子等;安神有百合等;宽胸仅瓜蒌与瓜蒌皮;复脉有炙甘草等;通脉有干姜等;定惊有地龙等;镇惊有朱砂等;开窍有苏合香等;通窍仅细辛。

5.3.3 功能包含“脾”的中药 共有31种。健脾有白术等;补脾有山药等;温脾有砂仁等;醒脾有佩兰等。

5.3.4 功能包含“肺”及与肺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59种。润肺有川贝母等;清肺有天冬等;敛肺有五倍子等;温肺有干姜等;温肺化饮有干姜与细辛;宣肺有牛蒡子、桔梗与麻黄;益肺有党参等;补肺仅珠子参与蛤蚧。利咽有射干等;润燥有知母等。此外,化痰止咳如前文已述;祛痰止咳有甘草等;止咳平喘有苦杏仁等;纳气平喘有沉香等;定喘仅白果。

5.3.5 功能包含“肾”及与肾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59种。补肾有巴戟天等;益肾有芡实等;温肾有蛇床子等;补肝肾有女贞子等。强筋骨有杜仲等;益精填髓仅熟地黄;聪耳仅磁石;强腰膝仅狗脊。

5.3.6 功能包含“胃”及与胃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31种。开胃有砂仁等;和胃有紫苏叶等;益胃有石斛等;温胃仅高良姜与藏菖蒲;养胃仅山药。此外,涉及脾胃功能的消食功效的中药有山楂等,消积有枳实等,散痞仅阿魏与枳实。温中有丁香等;宽中有大腹皮等;和中有广藿香等;制酸有瓦楞子等;降逆有丁香等;止呕有生姜等;止呃仅刀豆。

5.3.7 功能包含“胆”及与胆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15种。利胆有茵陈等;与肝胆相关的具有退黄功能的中药有大黄等。

5.3.8 功能包含“肠或便”及与肠或便相关的中药 共有29种。但是未明确提及小肠或大肠。其中,润肠通便有火麻仁等;仅润肠有核桃仁等;滑肠有瓜蒌等;涩肠有赤石脂等;清肠仅马兜铃。此外,有关泻下的有大黄等;导滞仅焦槟榔与薤白;补脾止泻仅芡实与莲子;健脾止泻仅薏苡仁。止痢有白头翁等;固脱有人参等。

5.3.9 功能未发现包含“膀胱或三焦”及与膀胱或三焦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中药的功能项下未发现包含“膀胱或三焦”的表述。但与小便有关的利尿的中药有37种。利尿通淋有车前草等;利尿消肿有冬瓜皮等;固精缩尿有桑螵蛸等。

5.3.10 功能包含“脑”及与肾所主功能相关的中药 共有6种。补肾健脑仅黑种草子;益智有远志等。

5.4依据经络筋骨及其他分类的中药

5.4.1 功能中包含“止痛”及“通络”及相关功能的中药“止痛”的中药共有127种,“通络”的中药共有25种。涉及通络止痛有蜈蚣等;通经止痛有姜黄等;调经止痛有鸡血藤等;散瘀止痛有红花等;温经止痛有川乌等;清热止痛有天然冰片等;消积止痛有三棱等;制酸止痛有瓦楞子等;温中止痛仅炮姜与花椒;祛瘀止痛仅小驳骨与珠子参;解痉止痛仅天仙子与白屈菜;和胃止痛仅佛手与娑罗子;疗伤止痛仅骨碎补与甜瓜子;缓急止痛仅甘草;柔肝止痛仅白芍;疏肝止痛仅鸡骨草;下气止痛仅荜茇;胜湿止痛仅防风;利湿止痛仅救必应;通淋止痛仅海金沙;开胃止痛仅檀香;通痹止痛仅独活;消炎止痛仅藏菖蒲。此外,祛风止痛、散寒止痛、理气止痛、行气止痛、活血止痛、消肿止痛等前文已述。活血通络有灯盏细辛(灯盏花)、桃枝与凌霄花;舒筋活络有鸡血藤等;通经活络仅粉葛与葛根;舒经活络仅木瓜。除痹有薏苡仁等;通痹有独活等;止痹痛仅秦艽与海风藤;利关节有豨莶草等;续筋接骨有土鳖虫等;壮筋骨仅千年健。

5.4.2 涉及外科等特殊病症及功能的中药 敛疮有白蔹等;生肌有乳香等;排脓有白芷等;消痈有大蓟等;蚀疮有巴豆、巴豆霜与斑蝥;除脓仅红粉。安胎有黄芩等。截疟有青蒿等。下乳有王不留行等;通乳有通关藤等;回乳仅麦芽。调和诸药有毛诃子与甘草。

6 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着重从中药特色理论“性味与归经”、“毒性”及“功能与主治”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619种药材和饮片进行深入分析,检索文献未见此类相关报道[2-5]。“性味与归经”,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对中药属性的独特概括,是指导定位与定性用药的依据。分析发现619种中药中的温、寒与平性药物占比最多;苦、甘和辛是中药材的主要性味;归肝、肺、胃经药物最多。特异性归某一经的药物在中医临证时凸显其强烈的针对性,此类药的引经指向作用明确。而中药“毒性”的归类,则警示医者对于肝或肾功能不佳的患者需谨慎选用。中药“功效”是其临床用药的依据,也是植物药理特点的传统归纳。同类中药功效表述有细微差异,类似的功效表述存在一定争议。此外蔓荆子没有记载功效,笔者采用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以下是对本文的整理结果所提出的相关思考。

6.1对应中医病因病理的中药分析与“火”相关的中药性味多苦寒。与“热”相关的中药药性以寒凉为主,味苦或甘多见。清热、泻火、解毒常一起表述,但是不同中药表述存在差异,如益母草表述为清热解毒,黄连表述为泻火解毒。同样,因“湿”与“热”常相互纠缠,清热利湿、清利湿热、清湿热等类似表述较多。泽泻有泄热功效,川楝子有泻热功效,“泄”字本义为液体或气体排出、漏出,而“泻”字本义为水向下急流,因而推测泄热功效药物以性主沉降下行为主,泻热侧重疏肝发散为主。

与“风”相关的中药功效差异较大,其性味特征不具有趋同性。祛风涉及祛风除湿、祛风止痛、祛风除痹、祛风止痒等;熄风药性甘、辛、平或凉,归肝、心经为主,主要通过平肝、凉肝、清肝达到定惊、镇痉、开窍等作用。此外,搜风的穿山甲具有直达病所的作用;而除风的榼藤子侧重消除风邪之义。

与“寒”相关的中药较少,散寒指散除寒邪,强调将寒邪离散、散发等分开之意,因而药物突出辛味,以温、热为主;祛寒指去除风寒,重在消除、驱逐等以彻底赶尽杀绝寒邪,以苦、温为主。

与“瘀”相关的中药依据作用强弱程度分为散瘀、化瘀、祛瘀、逐瘀与消癥等。其中,散瘀、化瘀与祛瘀主要通过行气、活血等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等作用;逐瘀与消癥则指通过破血以通经和消癥,以土鳖虫等虫类药物为主;提示中药传统功效依据作用强度分级,在临床可作为一线、二线或三线用药,其他类别中药也可采用药效强度归类以体现临床实用性。

与“痰”相关的中药分为化痰、祛痰、消痰、豁痰、涤痰等不同表述。化痰范围最广,涉及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结聚;祛痰、消痰、豁痰、涤痰更多侧重于肺部的有形之痰,但是豁痰、涤痰的作用更加强烈。此外,化痰前分别加上清热、燥湿、降气、润肺等限定语,进一步明确了化痰中药的药性与去向。

针对“湿”有利湿、除湿、祛湿、燥湿、渗湿的不同表述,分析发现利湿范围最广,多兼有清热、退黄、去浊等作用;除湿以辛、苦、温为主,主要通过祛风以除湿;祛湿于外用时表述,以敛疮、消肿、止痒;燥湿突出中药的苦、温特性,多兼有清热、化痰作用;渗湿药性以甘、淡、平或寒为主,突出通过利水实现渗湿效应。此外,由于“水”与“肿”常共存,利水与消肿常共同发挥药效。

针对“虫”也有杀虫、驱虫与安蛔的药效强度之分。杀虫多苦温为主,且近一半具有毒性。

6.2涉及气血阴阳津精基础物质的中药分析“气”是中医认识生命的重要功能物质,病理上常表现为滞、郁、虚或逆。治“气”中药常采用行气与理气、益气与补气、下气与利气及破气等表述。行气指使气血畅通,多表述为行气活血或破血、行气温中或消食或化湿、行气解郁等;理气着重调理气机,多表述为疏肝理气、理气宽中、理气健脾、理气安胎。行气与理气两者药性均温。益气是指通过增强后天脾胃功能来补元气;补气侧重从源头上培养补充身体先天之元气;两者药性均以甘、平或温为主。下气强调将中上焦的肺与脾胃之气导引下行;利气则以宣肺舒畅及宽胸化痰为主;破气侧重消积与散痞。“血”是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功效分为止血、活血、养血、补血等几大类,并与伤科、妇科等出血、瘀血及气血亏虚等关系最密切。涉及“阴”的中药较少,以滋阴与养阴为主。滋阴药甘或咸,以微寒为主,侧重于滋润之后有清热降火或滋补效应;养阴药性以甘或微苦、微寒为特点,倾向于养阴之后有生津或润肺效应。涉及“阳”的中药不多,药性温为主,甘味、辛味居多。助阳多通过温热中药以补助全身之阳气,涉及肾、心、脾阳气,范围较广;壮阳主要通过归肝肾经的温补中药壮肾阳之气;升阳通常兼补气、止泻;回阳兼通脉、救逆;温阳兼散寒;潜阳药多兼平肝、滋阴作用,针对矿物类为主,性味咸、寒为主。而涉及“津”的中药较少,针对津液乏源、生成不足、疏布不周、流失过多等病症,其性味甘、微寒或平为主,突出味酸及归肺、胃经的特征。涉及“精”的中药很少,性味甘、平或温为主,归肝、肾经为主,以补益为主,体现肝肾同源。

6.3涉及藏象及其络属中药分析疏肝药常配解郁、理气、行气、和胃、利胆表述;平肝药多甘、咸,寒,兼有镇惊、潜阳、熄风作用;清肝药多苦、甘,寒,常与明目、泻火或利胆表述;养肝药多甘、温,常与明目表述。柔肝强调肝阴虚、肝血不足的养肝敛阴治法,此类药具有苦、酸、微寒特性。明目药多甘、苦,微寒或平,常与退翳、清肝、养肝、平肝、益精等表达。解郁药多甘、辛,平,多表述为疏肝解郁、行气解郁、解郁安神。止痉指解除肢体拘急,多与祛风一起表达,药性多甘、咸,温或平;镇痉指解除痉挛、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特指全蝎与蜈蚣的熄风镇痉作用。

清心药甘或苦、微寒,可使心火下降、肺燥得润,最终达到心情恬静安宁、烦闷解除的目的,常与除烦、安神共同表达;养心药性甘、平为主,常与安神共同表达;宁心药性甘或酸、温或平为主,侧重通过补肾、健脾或补肝等实现宁心安神效果;安神药性以甘、温或平为主,范围较广,通过养血、补气、清心、解郁、镇静等最终达到心神安宁。除烦药多甘或苦、寒,多数兼有清心、泻火功效。定惊药性甘或咸、寒或凉,归心或肝经,多兼有清热、平肝与熄风等作用;镇惊药为以矿物质为主的药材,其药性以甘或咸、平为主,也归心、肝经,多具沉降作用,作用较定惊药更强烈,兼有平肝作用。开窍药以辛或苦、温或寒为主,强调打通被痰壅塞的官窍以达到开窍醒神的作用。通窍则强调宣通官窍的作用,仅细辛具有通窍作用。此外,复脉主要指通过大补元气的药以恢复异常的脉搏;交通心肾的药则同时归心、肾二经,可纠正心肾水火不相制约的病理失调状态;宽胸特指瓜蒌的利气与散结。

健脾药甘、平或温,归脾、胃经为主,通过健运脾气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有助于开胃与消食,兼有益气、理气、燥湿、利湿与消食等功效。补脾药性甘、平,归脾、心、肾经为主,强调补益增强脾胃之气的功能,兼有养胃、和胃与止泻功效。温脾药性辛、温为主,归脾、肾经,强调通过温肾助阳以实现补脾的效果。醒脾药性辛、温或平为主,归脾、胃或肺经,侧重芳香、燥湿以达到开郁醒脾的效果。健脾与补脾拓展范围有差异;温脾与醒脾以性味是否芳香为区别。

润肺药甘、微寒为主,归肺、脾、胃等经,强调通过润泽肺燥以生津、化痰止干咳及滑肠通便,多兼养阴、清热、化痰、下气等作用。清肺药甘或苦、微寒或寒为主,侧重通过清肺之火热以养阴生津,多兼润燥、化痰、养阴等作用。敛肺药酸、涩,平为主,兼有涩肠止泻作用。温肺药甘、温为主,兼散寒、祛痰作用。宣肺药辛、苦,平为主,常与利咽表达。益肺药甘、平为主;补肺与益肺类似。利咽药以苦、辛,寒为主,常与消肿、清肺、开音表达,并兼有清热解毒作用。润燥药甘、苦,寒或平为主,常与养阴、滋阴、软坚等表达。化痰止咳药多苦、微寒,祛痰止咳药多甘、平,止咳平喘药多苦,纳气平喘药多辛、苦、咸。平喘范围广泛,指通过止咳、纳气、宣肺、泻肺等实现平定哮喘的作用或平喘之后实现止咳作用;定喘仅有白果以敛肺实现平喘。化痰止咳与祛痰止咳类似,后者侧重排痰。

补肾药性温,侧重补肾阳,多兼助阳、宁心等作用;益肾药以平为主,侧重益肾固精。补肾与益肾总体差异不大。温肾药多辛、咸,温,侧重在增强阳气功能,常与壮阳、助阳共同表述;补肝肾药多甘、苦,温或平,则更强调精血同源及强筋骨。此外,益精填髓、聪耳与强腰膝表述的特异性较强。

开胃药辛、甘,温或平,健脾、化湿开胃为主,最终实现开胃消食效果;和胃药甘温为主,多归肝经,健脾、疏肝、理气以实现和胃与止痛效果;益胃药甘,微寒为主,强调生津,与滋阴与养阴有关;养胃药着重补脾与养胃并重;温胃药性辛,温或热为主,倾向于散寒以止痛。消食药范围较广,性温或平为主,归脾、胃与肝经为主,与健脾胃有关,以导滞、除胀为主。消积药性甘、辛,温为主,多与杀虫功能有关。温中药以辛、温或热为主,主要归脾、胃经,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为特征;宽中药辛、苦、温为主,归脾、胃、肝经,通过理气实现宽中效果;和中药性甘、辛,微温为主,多兼有化湿作用。制酸常与止痛共同表述;降逆药物以辛、苦,温为主,归脾、胃、肺经为主,常与止呕、温中表述。止呕药物以辛、苦为主,常与温中、降逆表述。

利胆药苦、辛、寒凉为主,主要归肝、胆经,兼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退黄药苦、寒凉为主,主要归肝、胆与脾经,多数与利湿、利胆共同表述。此外与二便相关的中药较多,总体按照太过与不及分类对应收涩法与通泄法,从润肠、滑肠、泻下等体现了作用强度,有助于根据证的严重程度选药。其中,润肠药甘、温为主,归大肠、肝等经,以果实或果仁类药物为主;滑肠药甘、寒为主,归大肠、肺等经,滑肠之外还有清热、涤痰、润肺作用;泻下药咸、苦、辛,寒为主,主要归大肠经,通过泻下以攻积、通滞通便,药性强烈。涩肠药以酸、涩,温或平为主,兼有止泻、止血、敛肺等作用。尽管功效未发现膀胱、三焦的表述,但利尿通淋、利尿消肿及固精缩尿的功效与膀胱或三焦的开导及通达功能有关。

6.4涉及止痛及经络筋骨相关中药分析中医药对经筋骨病有独特的疗效,在止痛方面的中药分类也十分细致。与止痛常见的搭配有和胃、开胃、制酸、温中、消积、柔肝、疏肝、缓急、理气、行气、下气、清热、散寒、祛风、胜湿、利湿、通淋,散瘀、祛瘀、活血、温经、调经、通经、通络、通痹、解痉、疗伤、消肿、消炎等。在止痛前分别采用不同术语修饰与界定,与痛的病机有一定关系。此外,通络药以甘、苦、辛,温或平为主,归肝、心等经,通过祛风以通络最终实现止痛效果;通经药以苦、辛为主,通过活血以通经最终实现止痛效果。舒筋活络药以苦、甘,温或平为主,多归肝经,兼有活血补血作用。除痹药以甘、苦、辛,平为主,通过利湿、祛风以达到除痹效应。下乳药以苦、甘、寒为主,通经下乳又消痈。

综上,中药在术语表述标准化方面,四气、五味、归经与毒性药的表述比较规范,但是功效的表达仍有优化的空间,表现为:(1)前后次序颠倒、表达不统一,如清热利湿与清利湿热、化痰止咳与止咳化痰、破血行气与行气破血等。(2)术语特异性表述,如搜风、柔肝、交通心肾等,能否尝试以易于理解的现代科学术语表达。此外,独一无二的功效中药如引火归元的肉桂、搜风通络的穿山甲、涤痰的瓜蒌等中药值得挖掘。一些被反复验证的中药新功效值得探索,如淫羊藿被用为绝经期症状的主药,功效可拟作“温肾精、养天癸”,眼科相关研究发现续断具有明目作用,功效可拟作“补肝明目”。

(致谢: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谢海纳对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内容进行录入,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中国药典药性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海马的基原与性状探讨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录人参中成药剂型统计以及临床应用分析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基于萤石呈色机制探讨《中国药典》对紫石英的色泽规定
治疗气滞血瘀证中成药组方规律分析高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