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云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经验

2019-03-17林山珊彭桂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选穴太溪鼻咽

林山珊, 彭桂原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鼻咽癌是指发生在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1]。中医学中无“鼻咽癌”的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鼻渊”、“失荣”、“上石疽”、“控脑砂”、“真头痛”等范畴[2]。根据全球癌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我国鼻咽癌发病率为1.9/10万,列全球第18位;死亡率为1.2/10万,列第23位。总体发病率由南向北递减,发病率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在45~60岁左右达到峰值[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鼻咽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可能还将不断上升,带来的医疗负担也将持续增长,故鼻咽癌的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4]。

俞云教授是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名誉教授,西班牙切脉针刺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针灸经络中心研究员。俞云教授从事医疗工作近60年,尤擅长于治疗疑难杂症和癌症。俞云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在切脉基础上进行针刺选穴与运针手法的切脉针刺疗法,该疗法用于鼻咽癌治疗亦颇有成效。笔者通过跟师学习,并结合整理俞云教授相关著作及查阅相关文献,将俞云教授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鼻咽癌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

1.1鼻咽癌的中医病机俞云教授认为鼻咽癌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积聚或侵袭有关。《素问》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趁虚而入,使体内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气血凝滞、痰浊结聚、火毒困结、正虚毒滞,以致经络受阻,积聚而成肿块。因此,鼻咽癌发生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1.2鼻咽癌的中西医治疗现状现代医学中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为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5]。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症状严重时,大多数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鼻咽癌主要针对放疗和化疗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及后遗症,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6-11]。针对鼻咽癌肿瘤本身的中医治疗大多采用中药治疗[12-14],有关针灸治疗鼻咽癌肿瘤的报道较少。

结合鼻咽癌病位在鼻咽部,发病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及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的特点,俞云教授采用切脉针刺以补虚泻实,调整肺、脾、肝、肾的功能以达到治疗鼻咽癌的目的。患者在进行切脉针刺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呈现出较好的依从性,故采用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具有可行性。

2 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

2.1重视切脉《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俞云教授认为切脉十分重要,通过脉象能够分辨寒热虚实,指导治疗,明确选穴。又有《伤寒论》曰:“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俞云教授借鉴名家的切脉经验,认为切脉需取四部脉,常以寸口脉为主,同时参考颈部之人迎脉、足部之太溪脉及冲阳脉以求证治相应。

2.2切脉补泻及金补银泻原则《灵枢·终始》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俞云教授通过切脉决定针灸补泻原则:人迎脉盛,寸口脉弱,则阳盛阴虚,针灸选穴、运针手法应取泻阳经补阴经;寸口脉盛,人迎脉弱,则阴盛阳虚,针灸选穴、运针手法应取泻阴经补阳经。冲阳脉盛,太溪脉弱,则阳盛阴虚,针灸选穴、运针手法应取泻阳经补阴经;反之则阴盛阳虚,针灸选穴、运针手法应取泻阴经补阳经。施针后切脉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选穴及补泻手法。俞云教授切脉针刺不过分追求如提插捻转、经络迎随、针刺深浅等手法补泻,创新运用金针(表面镀金的不锈钢毫针)、银针(表面镀银的不锈钢毫针)等特殊针具以提高其补泻的力度。其作用机理是因为金、银、不锈钢等具有不一样的电离及导电性能。因此,切脉针刺中补虚则用金针,泻实则用银针,可达到常规手法补泻的效果,缩短施针时间而不影响疗效,并可提高治疗效果。

2.3主穴与配穴鼻咽癌的发病与机体正气亏虚,肺、脾、肝、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鼻咽癌当以益气扶正为主,辅以调节肺、脾、肝、肾的功能。又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读医随笔》提出“五脏受邪,治在六腑”[15],因此治疗鼻咽癌的针刺选穴亦可从大肠、胃、胆及膀胱经入手。主穴可选百会、上星、攒竹、下关、风池、听宫、合谷等穴。百会穴可醒脑开窍,回阳固脱,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为头顶正中,乃众多经脉汇聚之处,可促进阴阳平衡,顾护正气。同时,百会穴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上星穴、攒竹穴、下关穴分别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气血上行散发之处,具有升清降浊之效。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可调整一身之阳气以达益气壮阳扶正之功。听宫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沟通上下,使气运血行。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可调补一经之气血,具有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之功效;又有《四总穴歌》曰“面口合谷收”,故合谷是头面部疾病的特效穴。

配穴原则为头面部取太阳以开窍醒脑,迎香以宣通鼻窍;躯干取中脘、天枢、气海以健脾益胃达调畅气机之效;四肢取内关以宁心安神醒脑,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健脾和胃,阳陵泉以活血祛瘀。

2.4辨证经验取穴选取俞云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运用不同证型的特效穴可提高疗效。气血凝结者,可配肩井+翳风、人迎+扶突;痰浊结聚者,可配丰隆三针(丰隆、丰隆上3寸、丰隆下3寸);火毒困结者,可配泻曲池+尺泽;正虚毒滞者,可配补肾四针(照海、复溜、太溪、三阴交)。

3 病案举例

患者林某,男,33岁,于200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因“涕中带血反复1周”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求治。症见:精神可,涕中带血,右侧鼻塞,鼻胀痛不适;舌质淡红,脉滑。专科检查:双鼻黏膜稍充血,鼻甲无肿大,鼻咽右顶后壁见结节样肿物突出,表面欠光滑,分泌物附着。双颈部未扪及明显淋巴结肿大。鼻咽喉纤维镜检查示:鼻咽右顶后壁见肿物突出,阻塞右后鼻孔,并超越后鼻孔中线至左后鼻孔。4月12日鼻咽部肿物病理活检结果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病理号:0704135)。西医诊断:鼻咽恶性肿瘤;中医诊断:耳鼻喉癌(气虚痰瘀互结)。切脉:人迎脉、太溪脉偏虚,扶阳脉偏实。治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针刺法。切脉针刺取穴(双侧穴位则双侧取穴):(1)金针:太阳、人迎、扶突、肩井、迎香、攒竹、中脘、天枢、气海、内关、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阴陵泉;(2)银针: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007年4月25日二诊。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病房通知患者有床位可住院,但患者拒绝,仍希望继续采用“切脉针刺”治疗。切脉针刺取穴(双侧穴位则双侧取穴):(1)金针:迎香、攒竹、太阳、人迎、扶突、肩井、中脘、天枢、气海、内关、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阴陵泉;(2)银针: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太冲。

2007年5月15日三诊。患者头痛消失,鼻塞症状明显改善,涕中无血,舌淡暗,边齿印,苔白腻,脉弦细。人迎脉较前明显有力。切脉针刺取穴(双侧穴位则双侧取穴):(1)金针:中脘、天枢、气海、迎香、攒竹、太阳、人迎、扶突、肩井、内关、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阴陵泉、百会、四神聪;(2)银针:阳白、丝竹空、合谷、太冲、丰隆、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三诊后患者每隔半个月再行3次针灸治疗,前后共进行6次“切脉针刺”治疗。每次取穴根据患者脉象改变,随症加减。经过治疗,患者觉右侧鼻塞已消失,无涕中带血,仅觉鼻部少许酸胀不适。鼻咽喉纤维镜复查结果示:鼻咽右顶后壁肿物明显缩小,约占右后鼻孔的1/2。

按:鼻咽癌当下的主流治疗方法为放疗和化疗。但放疗和化疗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俞云教授运用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通过切脉,并配合望诊、闻诊、问诊等,确定补泻原则及选择针刺穴位,依据金补银泻原则。人迎脉强于寸口脉、冲阳脉强于太溪脉,则阳盛阴虚,针灸选穴、运针手法应取泻阳经补阴经,反之则泻阴经补阳经,下针后立即切脉察知针刺后体内的反应,及时调整取穴及补泻,以达到阴阳平衡。当脉象趋于正常时,即达到治疗目的。切脉针刺可使病情好转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俞云教授运用切脉针刺治疗鼻咽癌经验可为针灸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选穴太溪鼻咽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温暖手脚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白介素17对鼻咽部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