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扶贫及防止返贫探讨

2019-03-17郭彩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药材贫困地区少数民族

郭彩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般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贫困户脱贫增收和防止返贫缺乏产业支撑。但是,我国民族贫困地区中医药资源优势比较明显,且中医药产业具有绿色生态、产业链长的特点,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消费作用大,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目前中医药产业振兴和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积极地把中医药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后发优势,培育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彻底拔除穷根奠定坚实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各地发展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中医药产业扶贫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随着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关于中医药产业扶贫的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特色产业扶贫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对中医药产业发展与扶贫、中医药产业扶贫政策设计、中医药产业扶贫效用、中医药产业扶贫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但是,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进行中医药产业扶贫和防止返贫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笔者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进行了探讨。

1 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扶贫成效

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各类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扶贫质量。

第一,要采取优惠政策培育和促进各类新型中医药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活力。探索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订单带动、流转土地林权、利润返还、技术资金入股、股份合作、务工服务等方式,开展贫困户和经营主体的多种形式合作和联合。建立健全各种机制,把中医药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和数量作为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和项目审批、验收的依据。支持贫困地区集体和农户自愿将援助的扶贫资金、名下的林权土地权等以入股方式投入这些经营主体,加强政府对经营主体的监管,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红利。建立健全贫困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把贫困户有机联系在中医药产业链上,使药农和企业之间的买卖关系向股份合作关系转变,使贫困户单纯地分享种植收益向广泛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均利润转变,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第二,为了防范中药材市场风险,稳定和提升中医药产业扶贫能力,防止贫困户返贫,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信息对称性。具体来说,要坚持全国扶贫一盘棋,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引导道地药材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要避免市场产品雷同、质量良莠不齐和无序竞争。鼓励中医药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扶贫示范基地或扶贫车间,建设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拓展就业渠道,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相关科研机构和中医类院校在贫困地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精深加工技术,加强其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搞活、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能力。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药材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兴办种子种苗繁育公司、病虫害防治服务队、药材购销公司、中药材示范基地等经营性农技服务实体。完善农村集体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村级中药材种植综合服务中心,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中药材产品。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一批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的创新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企业、医院,使之成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创新、研究开发的主体,提高中成药产品质量,提升已有产业和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研制特色中药、民族中医药新产品,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

第三,要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服务网络,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以中医药种植基地、民族医药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引导一批知名医药企业开发中药材营养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发展养生养老等产业项目,拉长医药产业链条,让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好惠及当地贫困群众。在贫困地区建立中药材产地电子交易中心,拓展中药材电商营销渠道,解决药农的销售难题。要引导药农尊重中药材的生产规律、采收规律,模拟和回归生态环境下的种植,谨慎地使用化肥、农药,避免中药材农残超标和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要在贫困地区加快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中医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贫困地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要在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贫困地区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保障药品安全和药品质量,引领中医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制定中药材民族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完善中医药产品的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当地中药材的集散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地方建设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2]。

2 推进中药材产业与养老、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脱贫攻坚中要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在2017年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少数民族地区要从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目标出发,找出一条不污染和不破坏环境,贫困群众参与度高、能够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的发展路径。中医药产业就是这样的产业,它既包括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等环节,又包括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服务,绿色环保,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消费作用大。深度挖掘中医药产业多种功能,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扶贫、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吸纳大量贫困人口就业,这就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具体、最实在的措施。少数民族地区要从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面积和品种开始,进行中医药产业链全面开发,努力建设种植业、制药业、健康服务业同步发展的中医药产业链。要依托贫困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民族医药)生产企业及相关名胜古迹等资源,打造一批集中药材种植、民族风情、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要依托少数民族地区长寿之乡、独特的旅游风景、养生休闲产业等条件,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与自身在大健康产业、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资源优势深度对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养生养老机构、养生保健特色酒店以及一批集休闲、养生、保健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积极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加强政府规划,强化市场导向,设立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养生馆、药膳馆、养颜馆、长寿广场、疗养村等,培育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等,构建起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开发贫困户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中医药(民族医药)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生态养生、温泉疗养等形态的养生旅游,建设一批中医药型、山水型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努力打造多元化旅游和健康产业产品体系,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对贫困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规划部署,把企业作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聚集中医养生、医疗、康复等资源,建设若干个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扶贫示范市、示范县、示范景区,在有条件的城市打造中医药文化一条街,在农村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度假村。鼓励企业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融治疗、体检、中医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与休闲旅游、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促进大健康资源有效联动。优化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促进服务健康有序地开展,不断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3 积极发挥中医药产业在健康扶贫中的作用

目前,因病致贫是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因治疗费用导致家庭负担沉重;患病引起家庭劳动力缺失或丧失而致贫;因病贫困人员丧失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贫困地区一般区位条件比较差,公共服务滞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一方面是偏远农村患者有迫切的医疗需求,为治病不得不到大城市医院就医,另一方面是农村乡镇医疗机构存在着人才和技术短板,服务基层能力上不去,群众不愿来看病。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比较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这为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扶贫工程提供了指导。各少数民族经过数千年医疗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并且中医、民族医对于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更能符合各族群众的需求,群众就医方便,可以减少各类大病或慢性疾病对西医西药的依赖,降低贫困家庭的治病成本,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健康扶贫工程应该依托本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诊疗技术、方法,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统筹考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把握发展形势和民众需求,实现中医药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第一,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支持县市级中医或民族医院建立中西医疗联合机构,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大力推广中医(民族医)医疗适宜技术。要把中医(民族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中医综合服务区,健全中医药人员和设备配置配备。第二,提高中医药(民族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参与服务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工作。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方法培训推广,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民族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力图做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加快形成县市级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工协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支持中医、民族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第三,放宽民族农村地区中医药服务准入。开展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传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具有中医、民族医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提高中医药服务基层能力,补齐基层短板。无论是社会办还是政府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都要一视同仁。

4 将中医药产业扶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由于古丝绸之路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使用中医药的历史。随着当今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理论和技术顺应了新时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学市场的新需求,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已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增长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区,有着丰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诊疗技术,应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中医药产业扶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以商扶贫”的思路,在沿线各国广泛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和中医药文化贸易,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圈,利用对外开放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首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中医药机构、行业学会及中医药企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推出一批“一带一路”中医药项目,深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合作交流。其次,要加大中医药教育投入,加快培养能够进行中医药典籍翻译任务和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与国外中医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做好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积极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拓展国外办学渠道。要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中医临床研究相融合,积极发挥互联网+中医药的作用,促进中医药文化跨越因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化造成的障碍,充分展示自身魅力,让中医药走向国际,造福世界人民。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鼓励一些资质良好的中医药企业或中医药机构积极地走出去,在国外开办一些中医医院、连锁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帮助当地开展医疗扶贫活动。积极发展入境中医健康旅游,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对外整体宣传和推介。最后,要吸取、借鉴国外特色产业扶贫或医疗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争取国际NGO组织的项目援助、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为中医药产业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药材贫困地区少数民族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