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2019-03-16靳一忠
靳一忠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要明确其意义,二要质疑的角度,三要教给解疑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243-01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曾对“语文教学与学习”提出24条建议,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16条是关于阅读教学的,其中涉及到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面、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以及古诗文阅读、课外阅读等许多内容,呈现出“连滚带爬地读、海量阅读、1+x办法、语文教师应做读书的种子”等新观点,足可见他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其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遣词造句、主旨表现和结构布局的方法,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这样,指导学生读课外读物也是这样。读过一篇文章,应要求学生能够用极扼要的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思想及其写作特色表述出来,也就是“学进去、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如果读一篇文章时只看文章中的“热闹”,而不看文章中的“门道”,只知其必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拿着书了然,放下书茫然,这不叫真正阅读。朱熹曾叫他的弟子谈谈对《诗经·关雎》的看法,他的弟子答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个答案是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的话,《论语·为政》里还有孔子另外几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是大圣之人、至圣先师,是文人权威,引孔子的话来说明《诗经》,在当时谁还会批驳?殊不知,这个弟子的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确实认真阅读了《关雎》这篇文章,了解了全篇的创意,有了收获,才作出这样高度概括的精练回答;一种是虽然读了,但没有读进去,似是而非,只是学舌地说出两句来蒙骗老师,欺骗自己,奇怪的是朱熹竟肯定了这个弟子的阅读观点。假使我们语文老师今天也以此为教,要求学生也以此为学,那就既愚弄科学,又误人子弟了。
所以,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读,便是阅读教学的成功所在。我们应当明白,从内容上说,阅读能陶冶读者情操,能洗新读者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知识上说,阅读能训练读者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就阅读、写作之间的关系而言,阅读是基础,是前提,因此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的方法很多,可以精读、略读;可以细读、泛读;可以群读、跳读。但是质疑问难,围绕课文边读边思,以此深化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读书要善于怀疑、提出问题,才能深入进去,否则不是囫囵吞枣,就是似是而非,象朱熹的那个弟子。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时,就能主动探索、进取、发现、创新。阅读中不断设置疑问,不断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激活状态,因而就会读有所思,思有所获。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几句话把质疑意识在阅读中的作用,阐释得明白无误了。
带着质疑意识去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只有多读勤思,才能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也只有多读勤思才能加深感悟、辨明正误、获得真知。这就要求学生对阅读要抱着主动思考的态度,逐步培养勤读善思的好习惯。那些读天书、读死书、死读书者都与质疑、解疑无缘。
前面说了,带着质疑意识去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因此,单凭主观热情是不能奏效的,还要伴之于科学研究,对具体文章作具体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阅读时,可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扫清文字障碍、背景知识障碍以及其他一些文体知识障碍,扫清这些障碍,有的要靠字典、词典、有的要借助有关资料,当然还有的要问老师、或向同学请教,或到网上查阅。
(2)质疑于句子。如:此句是什么意思,有几层意思?此句有无深刻含义、弦外之音?为什么此句要在这个段落中出现?此句有着怎样的结构特点?
(3)质疑于段落。如,此段说的是什么意思?根據是什么?材料与观点是怎样的一致法?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此段有何结构特征?
(4)质疑于篇。如,此篇文章主要写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有无该“取”的“精”、该“去”的“粗”?此文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为序?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形式,记叙、描写、抒情的方式等)?
(5)质疑于细节。如,此处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为何这里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个标点符号而不用那个?
以上的质疑阅读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而言的。对所读文章在内容上的可靠度、手法上的表现度、遣词造句材料处理的准确度等方面提出疑问也属质疑阅读的范围。并非凡是上了书的东西都是对的,即使是名家名著,也不一定尽善尽美。因此,这种质疑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质疑阅读的前提就是要学生破除迷信、勇敢地去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苏轼在阅读郦道元的《水经注》时敢于质疑,结果查出了石钟小得名的真正原因;沈括在阅读“采草药古法”时敢于质疑,结果提出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见解;贾祖璋先生在读白居易《荔枝图序》时勇于质疑,结果清楚地说明了荔枝的生态结构。还可以举出很多事例。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质疑意识培养,并不是为了要专门找所阅读文章的“漏眼”,而是为了在知识上求个“真”。
综上所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要从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角度去质疑,二要从文章本身的可信与否的角度去质疑。两者比较,要以前者为主,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虽属间接经验,但这些间接的东西好多都是他人的直接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