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形象在紫砂壶中的塑造
2019-03-16范建强
范建强
[关 键 词]紫砂;造型;装饰;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无论物质如何进步,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始终是人类不变的追求之一,很多传统的工艺创作就承担了承载这一精神追求的效用,为自身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整体的驱动力。
科學和文化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个极端,当代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创作,比世人想象的更早投入科学的怀抱,比如在紫砂行业内,对于原材料的制取、提炼、分类等就离不开工业时代机器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更不要说现代气窑取代传统的柴窑、煤窑等,更加精准的温度控制,让紫砂烧制过程中的成品率直线上升,大大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制造成本,这些都可以说是主动拥抱科学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主观的、形意方面的创作则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一些乐观的、向上的正能量的元素,通过紫砂形体的塑造来传递出来,这就是当代紫砂壶的艺术塑造。
作品“劲竹虚心壶”就是一件传统“竹”题材的创作,紫砂壶诞生的故乡到处是竹海,这里本身是一片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土地,所以很多紫砂花货都将竹子选作创作主题。竹子在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具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历史上以竹为名的经典紫砂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创作者不断地学习、临摹,传统“竹”形壶的艺术元素逐渐被挖掘殆尽,单单从“形”上无法展现独有的创作,所以新的创作者就需要开始思考超越形体本身的表达。
在这把壶上我们可以看到,其有着传统紫砂壶鲜明的方圆变化痕迹,形方而壶圆,且以竹为题,竹子是壶面的装饰,壶本身更是对“竹子”这一形态的抽象表达,并且这种抽象的表达还跟壶面的“竹”的装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种竹上有竹,竹中更有竹的双重韵味。传统竹筒造型再现了自然界中竹的样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竹节的壶流、钮、壶把以及壶身。但在作品“劲竹虚心壶”当中,流把钮延续了过去的塑造方式,唯独壶身选择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法,竹节不再是横平竖直的平铺直叙,而是根据人视角随意变换了一个倾斜的观察角度,这就如同在想象的世界中又加入了一面镜子,让人的思维视角不自觉地跟随者壶面的线条而变换,并在这种变换的基础上,加入了完整的竹子的贴塑装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把壶的壶面上,贴塑装饰的比例似乎有着很大的问题,因为竹叶贴塑很大,而竹节则相对很小,这种有违自然规律的塑造自然而然会引起人探询的兴趣,勾起人最本源的好奇心,而当思维将壶面的斜线与大小比例失衡的贴塑装饰联系起来时,很容易就会转换视角,进入作品本身所要呈现的不同视角的“竹”的世界。
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装饰效果,是因为作品“劲竹虚心壶”的创作思考将原本处于从属地位的壶面装饰提升到了主要的表现位置,而原本传统竹壶中壶流、壶把、壶钮的竹节塑造则下降到了次要的表现位置,用形意在前、轮廓在后的方法,勾勒出全新的创作个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趣味以及艺术性的吸引力。
传统的文艺塑造绝不是没有思考、没有灵魂的简单重复,当代紫砂壶的塑造,事实上正在对传统文艺题材进行不断的重构,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演绎古老文化本身的魅力,让其更加具有现代感,更加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所接受,传统文化并不是古老和落后的,相反传统艺术的创造更需要探索和创新。
作者简介:范建强,工艺美术师,优秀青年陶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1年生于范氏陶艺世家,得到范大生第三代传人高级工艺师范伟群大师的悉心教导,20世纪90年代从事紫砂工艺制作及创作。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又得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尹霄荣(石蛇)先生的悉心指导,后又得到蒋蓉、徐汉棠、季益顺等大师的指导,对制作工艺及创作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