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的真实原因
2019-03-16陈继勇杨格
陈继勇 杨格
摘要:美国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趋势而行,以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挑起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并不断激化矛盾使其升级为中美贸易战。然而,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的形成是多重原因导致的,诸如中美两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差异;美国的储蓄、投资严重失衡与对华出口控制政策;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现有统计方法和统计原则的缺陷。美国以此为由发动中美贸易战,其真实战略意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降低来自中国和平崛起的威胁,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结构;比较优势;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1-0015-07
一、引言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需求,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美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而日益提高。自1979年中美建交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伊始,两国之间虽然大大小小的贸易摩擦不断,但是双方总能通过对话与磋商机制管控分歧,实现合作与共赢。而2018年3月以来,特朗普政府置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于不顾,一意孤行,以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挑起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使其最终升级为中美贸易战。尽管中方多次提出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但美国要么对此不予回应,要么在谈判协商过后出尔反尔,毫无契约精神。
实际上,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的长期存在与不断扩大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背景下中美两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刻意追求。
由图1可以看出,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外,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和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额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后者在2002年至2017年间由1030.7亿美元增长到3752.2亿美元,扩大了3.64倍,占美国总的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在2017年达到47%。如今美国对中国一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与其对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相近,由此来看不难理解为何特朗普政府总拿中美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做文章,并以蛮横无理的手段挑起两国贸易摩擦。但是,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真的是特朗普所宣称的中国刻意追求的结果么?其产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分别从中美比较优势与经济结构差异、美国的储蓄和投资严重失衡与对华出口控制政策、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现有统计方法与统计原则的缺陷等四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二、中美比较优势与经济结构差异
1. 中美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其对外经贸交往的基础,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差异对双边贸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①。作为发达的西方大国,美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较中国开始要早,经过战后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美国国内工业早已趋于饱和并开始向外转移,服务业成为吸纳国内就业的主要渠道;而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由图2可以看出,近20年来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80%是由第三产业构成的,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递减,到2017年仅占19.06%,第一产业占比一直在1%附近波动;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由第二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下降,由1997年的17.9%降到2017年的7.91%,但仍比美国高出近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由1997年的35%上升到2017年的51.63%,比美国少近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虽波动下降,但在2017年仍达到40.46%,比美国高出21.4个百分点。这一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无疑会给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由于去工业化使制造业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空缺,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中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有能力大量出口相关产品,中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異使得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实现互补,导致了美中货物贸易逆差。同时,美国服务业高度发达,中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构成了明显互补,中国成为美国主要的服务出口对象之一。从图3可以看出,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总的贸易逆差从2010年开始加速扩大,由151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2331亿美元,提升了近15倍,其中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额也由2010年的114亿美元提升至2016年的368亿美元,扩大了近3倍,虽低于中国总的服务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但在数值上依旧较大。可见,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的产生是由两国产业结构的特性决定的,其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对于中美贸易平衡,应该从经常账户整体来进行分析,仅从货物贸易角度来讨论中美贸易失衡,而忽略两国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得到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贸易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反映,美国对中国加征进口关税的行为不仅无助于扭转中美贸易结构失衡,反而可能削弱美国原有的产业竞争优势,降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并且由于美国消费者对工业制成品存在刚性需求,这一行为还会提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
2. 中美比较优势存在明显差异
中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数量与质量、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而使两国在各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后,凭借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环节的过程中成为了“世界工厂”,加工贸易繁荣,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作为全球创新与前沿技术的发源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的产生是中美比较优势的不同在双边贸易结构上的反应,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利用SITC(Rev.4)二位数分类商品数据计算得出了67类细分商品的主要指标,包括该商品的美中贸易逆差占美中贸易逆差总额比重和美(中)国的该商品总进口中来自中(美)国的比重(限于篇幅,细分结果没有列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结合我们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对中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部门,而中国对美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活动物、非食用原料和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部门,但从这些部门细分商品的美中贸易逆差占美中贸易逆差总额比重来看,中美两国在食品和活动物和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部门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美国对中国贸易逆(顺)差较小。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在非实用原料部门,除了“粗肥料及原矿物”以及“未另列明的动物及植物原料”,美国在此部门其他商品上均对中国存在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部门,特别是机械及运输设备部门的“办公用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以及除“未另列明的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和“未另列明的摄影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光学产品”之外的所有杂项制品部门商品。这反映了加工贸易是中国对美国形成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加工企业首先作为买主,购入美国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反映在美国对中国在非食用原料部门存在顺差现象,然后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加工后的成品,表现在美国对中国在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部门均存在逆差,且这三部门的逆差之和占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之和的97.2%。
在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较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部门中,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陆用车辆(包括气垫式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的中国进口中来自美国的进口占比较高,而美国进口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比较小,说明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在机械及运输设备部门的“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杂项制品部门的“未另列明的摄影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光学产品”上,美国进口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比较高,但美国在这类資金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小,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的存在,而中国进口中来自美国的进口占比较小,说明了美国输往中国的产品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许多发达国家如欧盟和日本都是美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反之,中国在美国许多商品的进口上占比较高且对美存在顺差,说明中国由于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价格优势,其输美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能取代的,因而中美两国在贸易上虽然互补性显著,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所以,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的存在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美国的储蓄、投资严重失衡与出口控制政策
1. 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严重失衡
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来看,一国的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该国的经常账户是盈余还是赤字(CA=S-I),当该国的储蓄低于投资时,为了平衡国内经济,其不得不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利用他国储蓄。
由图4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储蓄与投资严重失衡,储蓄常年低于投资,经常账户一直为逆差,而中国的情况相反。在2002—2016年间,中国储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比美国高出31个百分点。美国储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支出的增加降低了个人储蓄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等信用工具的发展使个人免受流动性的约束,从而释放了消费,减少了储蓄。与此同时,美国近几十年来政治发展相对稳定,经济增速遥遥领先其他发达国家,且拥有发展完善、效率高的金融市场,使其对外国资本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外国资本大量流入美国,不但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的缺口,也使美国得以大量消费外国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全球储蓄过剩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而美国国内储蓄常年低于投资是其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②。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巨额逆差只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阶段性与国别性反映,2017年美国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即使美国不进口中国的产品,也会进口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美中贸易逆差是美国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并不能仅仅通过改变一国的贸易政策而得到根本性改变。
2. 美国对中国实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对华实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禁止一些价值含量高且中国需求量大的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使中美贸易潜力远未充分发挥③。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的发展领先全球,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一直在努力追赶,但毕竟起点低、起步晚,在科技领域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美国顾虑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对其垄断地位构成威胁,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对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即使其在该领域相对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竞争优势,这导致了中美双边贸易格局被严重扭曲,中美货物贸易逆差被人为加大。由图5可以看出,2004—2014年间,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总体上呈不断扩大趋势,其占美国对中国总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也在波动上升,这与中美两国的比较优势情况严重不符。如果美国取消对出口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管制,则可以大幅度降低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但是美国自己关上了这扇大门。
四、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
1.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而美国由于国际收支逆差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国内黄金储备不足,限制了美元的发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全球货币体系由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信用本位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许多国家仍自愿将本国货币盯住美元,使得美元的中心货币的地位虽然遭到了削弱,但其主导地位和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到保留。
由图6可以看出,在欧元崛起的背景下,美元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从2017年开始经历了连续六个季度的萎缩,但在2018年第二季度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2.25%,说明美元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储备美元以保证对外投资和支付的顺利进行,以及确保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使本国的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干预外汇市场,并在有突发金融风险时能够从容应对。为了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必须考虑如何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的需求。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美元供应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国际借贷或者经常账户逆差等途经实现,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主要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一方面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将本国央行积累的大量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相当于给美国提供了巨额且廉价的外部融资,并使美国能够“借钱消费”。然而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面临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需要美国保持经常项目逆差,以保证输出足够多的美元来满足其他国家的美元需求,但美元的过量发行会导致美元贬值,引发通货膨胀。为了保持美元的币值稳定,美国需要在国际贸易收支中保持顺差,这又影响了其他国家储备货币的增加,带来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如果美国通过提高利率来阻止美元贬值,又会因为美元坚挺而刺激进口、抑制出口,进一步加剧经常项目逆差。中国出于对外汇储备的需求而把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市场,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的形式积累美元储备,这是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2.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又一特征是各国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者临近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进行全球生产和经营。而外商直接投资(FDI)会带来贸易转移效应,使FDI母国对第三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转变为FDI東道国对后者的贸易顺差,以及FDI母国对东道国的贸易逆差⑤。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瞄准中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力成本较低和配套产业链较完整等优势来华投资设厂,制造或组装产品并出口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市场。由图7可以看出,2005—2016年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虽然占中国总进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不断走低,但在数值上依旧较高,在2016年分别达到48.5%和43.7%,即从贸易主体来看,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来自外商投资企业。随着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不断转移,以及中国大陆不断融入亚太生产网络,中国逐渐承接了来自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同时也使日韩等东亚国家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东亚国家的货物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货物贸易逆差的比值在1990—2017年间由53.3%跌至11%,而同时段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占比由9.4%上升到46.3%,反映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是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产生的阶段性原因。
此外,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也有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的贡献,特朗普政府发动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实际上也加重了美国公司的负担,影响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五、现有统计方法与统计原则的缺陷
1. 中美贸易统计口径存在明显差异
中美双方的统计差异长期存在,美国的统计方法相对高估了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高估部分的额度在所观察的时间段内围绕1000亿美元上下波动。造成中美统计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采用了不同的价格计算进出口货物贸易额,以及在转口贸易的统计上存在差异。
在进出口计价方式的选择上,中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按照惯例采用离岸价格,即FOB(Free on board)价计算出口额,该价格包括货物的生产成本、国内运输和保险费用、证件费用和装船费用;而美国统计出口时采用的是船边交货价,即FAS(Free alongside ship)价,该价格与FOB价格相比不包括装船费用,故在数值上小于后者。而在进口商品的计价上中美两国都采取到岸价,即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价,该价格与FOB价格相比多了海上运费和保险费。计价方式选择的不同,使得两国在双边最终贸易差额的统计上存在差异,美国的统计高估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转口贸易是一国通过进口取得另一国货物的所有权之后将其再次出口到第三国的贸易方式,虽然转口国在出口之前一般会对商品进行略微加工,但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和原产国。中国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之一,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口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该部分贸易额的统计与否也导致了中美在双边贸易统计上出现差异:美国官方将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入中美贸易总额,而中国使用目的地原则,在统计对美进出口时不统计经过中国香港对美国的转口商品,最终使得美国统计的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大大高于中国的统计。
2. 原产地原则的统计方法不合理地夸大了中美货物贸易差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出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所能带来的好处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中来,使得某一商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一个商品的设计、研发以及中间投入品的制造和后期组装由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依次进行。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参与到商品的后期组装部分,由于该部分为商品生产制造的最终环节,故中国为全球参与制造的该商品的最终出口国,在基于原产地原则的统计口径下,其全部价值被算作中国的出口额。然而,加工装配环节所产生的利益远低于设计与研发环节,美国凭借技术与资金优势主要参与到商品的设计与研发中,获得了大部分利益却并不反映在出口上,使得出现“利益顺差”在美国、贸易顺差在中国的现象。若以贸易增加值的方法核算美中货物贸易逆差,该数值将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建议从全球分工与合作的视角重新认识商品的国际化生产,提出用贸易增加值的方法重新计算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际收益,并建立了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在2016年,中国海关按照传统的原产地原则统计的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为2507亿美元,而如果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方法来核算,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仅为1394亿美元,是前者的55.6%,缩小了将近一半,说明原产地原则的统计方法夸大了美中货物贸易逆差。
3. 中国外贸企业虚报出口
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所有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计帐原则,由于各账户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等各种原因,其借贷双方经常并不相等,为抵补差额,表中设置了“净误差与遗漏”项。“净误差与遗漏”作为抵消账户,在统计上应该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如果其存在长期为正或长期为负的阶段性特征,则说明其背后有特殊的经济含义⑥。
由图8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一直到2018年第二季度持续为负值,说明可能存在对外资本输出被低估,或者经常项目顺差被高估的情况。对外资本输出被低估的可能原因是出现了资本外逃,而经常项目顺差被高估的可能原因是企业虚报出口。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时期,一些外贸企业为了规避国内严格的资本管制,虚增出口发票以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或为了得到更高的出口退税,在海关申报中虚报出口价格或规模,导致海关统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基于海关数据制定的,由出口虚报导致的差误反映在“净误差与遗漏”中。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净误差与遗漏”的具体组成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出口虚报使得实际的美中货物贸易逆差并没有统计的那么高。
六、简要结论
美国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趋势而行,以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挑起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并不断激化矛盾使其升级为中美贸易战。然而,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的形成是多重原因导致的:第一,中美两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差异;第二,美国的储蓄、投资严重失衡与对华出口控制政策;第三,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第四,现有统计方法和统计原则的缺陷。美国以此为由发动中美贸易战,其真实战略意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降低来自中国和平崛起的威胁,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
本文认为,考虑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布局与各国参与到复杂产品全球制造的价值链中,中美两国在评价双边贸易平衡關系时,不能只笼统地比较两国总的货物贸易差额,而应该从贸易所有权和贸易实际获得的增加价值量方面进行衡量,将服务贸易、国际投资与国家间的其他经济合作等因素考虑在内,形成更加科学、全面且综合的评价方法。而使用该方法核算,中国无论从贸易额还是贸易利益上看,都是中美贸易的逆差方,美国才是获得顺差的一方⑦。中美两国在双边经贸交往中的地位相较之前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中国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依旧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交往中仍处于主导和支配性地位,决定着两国的经贸关系和利益分配。中美贸易收支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背景下中美两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中国政府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政策与手段促成的。
从主张自由贸易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所有贸易政策都是为其政治和经济目标服务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的提出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为了防止中国未来在该领域与美国形成直接竞争,影响美国的领先优势及动摇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并在高科技产品领域制约中国的发展。从美国加税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中高端产品而非美中真正贸易逆差较大的商品上可以看出,美中货物贸易巨额逆差只是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借口。
注释:
① 张一驰:《亚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美贸易》,《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7期。
② 朱颖:《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③ 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经济地理》2018年第1期。
④ 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世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之一。
⑤ 陈继勇、刘威:《美中贸易的“外资引致逆差”问题研究》,《世界经济》2006年第9期。
⑥ 余永定、肖立晟:《解读中国的资本外逃》,《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5期。
⑦ 夏先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贸易指控不实》,《国际贸易》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