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特性

2019-03-16李宏伟

江汉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宏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历史时代的比较视野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显著的特性。相比较而言,历史时代一般是后人对过往历史的总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创造;历史时代的沿用容易标签化、单一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生动的、多元的;以往历史时代多以重要的人(事、物)來标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聚焦于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以往沿用的历史时代往往是基于一国提炼再向他国“嫁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始于中国而在全球“共生共赢”。

关键词: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1-0005-06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我国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 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备受瞩目,其中“新时代”一词成为“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当前,众多学者对于“新时代”的研究多是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权威表述、逻辑框架去论证“新时代”的判断依据、主要内涵、价值意义。研究成果多是“照着说”而不是“接着说”,多是“就事说事”而不是“就事说理”,多是证明“是什么”而不是探讨“为何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身特点、性质的研究还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② 这提醒我们不要滥用“新时代”,而必须溯本正源,挖掘“新时代”的性质特点、剖析“新时代”的内在逻辑。“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③

一、历史时代一般是后人对过往历史的总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创造

总体而言,历史时代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朝代)、文化(文明程度)、技术、代表人物(事件)等为依据而对人类历史划分出的时间段,一个时代就代表着一段历史分期。分期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聚集焦点、提炼规律、把握重点。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面对如烟的历史细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期研究能够突出历史发展的特性,起到删繁就简、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具体的分期研究中,用不同的时代称谓去标定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用不同的时代标准去划分同一历史时期,凸显了研究者不同的知识背景、方法视野、价值立场、审美情趣。

历史学中常见的时代划分,多是历史学家站在“今天”的视角对“昨天”的历史进行的裁剪与编织,是后人的总结与提炼。与后人总结过往历史而标定的各个历史时代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孕育于人民创造之中的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未定型的,需要人们去不断创造。常用的历史时代往往是一种对过往静态史实的概括和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美好愿景的期许与引导。“新时代”的时间导向是指向未来的,“新时代”是基于过去而提炼形成的,更是在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中生生不息的。作为一种具体化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的内容是现在和未来的一种联系,“它是人类在‘不再和‘尚未之间撑起的时间钢索上的平衡行为,而具体的真实的人类生活就发生在这条时间钢索之上。”④ 从认识发生学角度分析,“新时代”是当下人们时间经验的意义指向,一方面包括体验、感知、认识,另一方面包括思考、诠释、打算和导向。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按照人类生活实践的时间方向观念来校准人类生活实践的实施,这种实践既主观又客观,也就是说,既包含真实的时间进程观念,又包含以期待的和预期的未来为指向对实践的具有引导行动作用的校准。”⑤

具体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五大表现中,每一个表现都不是过去式、完成式,而是进行式、将来式。“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⑥ 透过“继续”、“进而”、“逐步”、“奋力”、“日益”等词语,可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特性。

面向未来,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期待,更能激发人们的干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指向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着眼于未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着力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上下功夫。“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⑦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未来导向是党中央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准确判断、科学谋划,才能赢得战略主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切皆流,时间维度上的历史总在变化。我们不能假定历史演变的趋势一定是有利或有害,而战略家需要预知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然后因势而利导。“‘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⑨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善于站在时代前沿观察和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展现了一位战略家的运筹帷幄,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⑩ 在2017年的“7·26”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对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作出了系统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2}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战略安排,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美好的发展愿景,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总方向。“四个伟大”、新的“两步走”战略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谓步步为营,逐步递升。

二、历史时代的沿用容易标签化、单一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生动的、多元的

标签化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方式,或者遵循理論演绎的理路,即把一事物(个人)划归为某一大类,用这一大类的特性去界定这一事物(个人)的特性,或者遵循部分代表整体的理路,用一个醒目的特性去概括一事物(个人)而忽略该事物(个人)的其他特征。对事物进行标签化归类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初级认知的一种简便形式,标签化能起到简化、通约、识记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个人)都可以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的,标签化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思维定式,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具体到历史时代的命名中,一个历史时代的称谓就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标识、代号、标签。一方面,给一定历史时期予以时代化的命名,有助于将历史事件纳入既定的认知图式中去识别和理解,有助于人们按图索骥,形成自己理解历史的“路线图”。另一方面,一味地依赖坐标、标签,容易流于标签化、单一化的弊病,导致“一叶障木不见泰山”。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标签化的做法还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用生产工具来划分历史时代,后人会习惯、直接地套用诸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来标记对应的历史阶段,而对当时生动活泼的历史事实有所遮蔽和疏漏。

相比较而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解与运用切忌简单化、标签化,更不能仅以“新时代”来简单化记忆,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丰富、生动、多元的内涵与外延。假如仅仅以贴标签的方式来研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那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也不能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后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是丰富的,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人民、人民与民族、国内与国际的统一。

“新时代”生发“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课题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多样的,具体包括新时代需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也包括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课题,我们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加以系统论述。为了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十四条”基本方略。由“新时代”到“新思想”,由“新思想”到“新方略”,这一理论演进过程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而辩证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是生动的、具体的、多元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3}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折射出“新时代”的多样性、特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定了“新时代”的多元化、丰富性,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易于变化的。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例,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多样化。例如,在民生方面,人们需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权利方面,人们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有了更高要求,更加渴望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出彩机会。

由上观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运用不能标签化、单一化,必须全面把握、深入探究、勇于创造。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实践创造中,对标签化的时代标记做法更要克服和杜绝。因为面对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仅以标签化的“新时代”来指称,就会让我们的认知停于表面,也会让我们的行动失去斗志。要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多姿多彩的,是生机勃勃的,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15} 多元的、美好的“新时代”寓于人们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中,“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16}

三、以往历史时代多以突出的人(事、物)来标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聚焦于普通人的全面发展

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依据是多元的。如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政权形式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以权力属性为标准,可以划分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民权时代;以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以显赫人物为标准,马克思曾在著作中有过拿破仑时代、路易—菲力浦统治时代、俾斯麦时代、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等划分。

从总体上说,以往的历史时代多以突出的、显赫的人(事、物)来命名,普通民众则处于被掩盖、被遗忘的境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平铺的、是众人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17}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个体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18}

然而,在以往的历史时代中,人类社会是分阶层、阶级的,置身底层的民众往往处于被压抑甚至奴役的境地。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19} 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有无处不在的异化现象使得个人难逃被压抑的命运。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弗洛姆《逃避自由》、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等作品中都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作了集中论述,对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进行了深刻剖析。

当然,人的发展的全面与否不取决于各个历史时代如何命名,而取决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具体而言,以往历史时代中人的发展的被动与奴役,并不取决于各种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各种历史时代的名称定位,而是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属性所决定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下才能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 今天,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不断优化,个体占有的社会关系愈来愈丰富,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物质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二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 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八条再次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2} 据统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三万多字,其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00多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字里行间彰显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处处体现着人民的期待、人民的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承诺,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主线围绕“现代化”而展开,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奋斗目标中的“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核心。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是努力彻底消除贫困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是努力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24}

四、以往沿用的历史时代往往是基于一国提炼再向他国“嫁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始于中国而在全球“共生共赢”

历史时代既有时间跨度,也有空間分布。从历史时代产生的空间维度分析,各个历史时代往往以某一国家为原点而产生,在流传、沿用过程中,其他国家都力求在自己身上寻找该时代中共性化的要素。在“求同”过程中,多数情况是“同质化”印证。但受研究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求同”的深入探究容易变成“等同”的简单嫁接,教条化的套用往往导致削足适履的恶果。比如说,在人类社会形态的时代演变中,人们基本以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为圭臬:“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5} 后人在不断的提炼和解读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的演讲中主张“五形态说”,1938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把“五形态说”上升为绝对的历史理论。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共产主义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26} 新中国成立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成为国内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五形态说”也成为我国大部分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按照这一框架编写各种教材。然而,“五形态说”的简单“嫁接”会导致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的“水土不服”。对此,俞吾金在《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论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理论界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界也掀起了一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但当时史学界的领军人物郭沫若、李亚农等把马克思关于欧洲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生搬硬套到对中国社会的分析中,认为中国不但存在着封建社会,也存在着奴隶社会。1938年,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问世后,这方面的争论也就难以为继了。”{27} 此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争论与误读,都与简单套用“五形态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空间辐射中,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诞生在中国(首先由中国提出),但范围(生长点)绝不局限于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融合世界发展于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全球化的互利共赢为导向,以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而不是文化、政治的霸权主义,不是发展模式的殖民输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8}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与其说是奋勇争先,不如说是共同倡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球全人类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时代。独行快,众行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追求本国利益时需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需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以往国家交往中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在国际权力、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必须互信互融、共利共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理论与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的时代,是一个与世界各国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共赢共享的时代。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九条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和全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力量的维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与国的交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人发出了真诚倡议:“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29}

注释:

①⑥⑧{12}{13}{14}{21}{22}{2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③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

④⑤ [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5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⑨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6页。

⑩{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2页。

{15}{17}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16}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頁。

{19}{20}{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3、592页。

{23}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24} 郝立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中国逻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1日。

{2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803页。

{27} 俞吾金:《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8}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