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批判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喜剧书写
2019-03-16钱娟
钱 娟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电影《摔跤吧!爸爸》,由于主演阿米尔·汗的超高人气与口碑,以及电影本身的品牌质量,自2017年5月在中国上映以来,票房一直坚挺飙升,大大超越了同档期的美国影片《亚瑟王》与《超凡战队》,创下了单周票房纪录。正如阿米尔·汗所秉承的电影梦想——“我首先是一个演员,以演戏和娱乐大众为业。在此基础上,我会通过电影传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其主演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重新审视了大学教育制度,向保守和教条主义宣战[1];《我的个神啊》则是对印度错综复杂且愚蒙心智的各种宗教进行了鞭挞;《地球上的星星》大力提倡守护孩子的梦想、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作为一部“卖点不足”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女子摔跤运动电影,《摔跤吧!爸爸》不仅将女权主义带入了印度国民的视线,而且影射了该国根深蒂固的父权现象,同时还杂糅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多重叙事主题。《摔跤吧!爸爸》虽构建于批判现实主义,但却充满了喜剧元素,在女性命运的书写、家国情怀的释放和社会责任的披露中处处戳中观众的笑点与泪点。反观中国电影市场,要么是一窝蜂地拍盗墓题材,要么是被呆萌小鲜肉的青春剧霸屏,往往有特效无剧情,有脸蛋无演技,题材单一、故事情节拖沓冗长。《摔跤吧!爸爸》这部小成本的运动题材的影片无疑给内地电影市场吹入了一股清新而又强劲的风,其所取得的成功,值得中国电影界思考和借鉴。
一、父女之间的故事:女性成长的喜剧书写
《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在第六日用尘土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并取其一根肋骨造就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古兰经》中的记载也大体相同,自此,也造就了西方的“父权”主义思想。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她是附庸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的(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2]中国从父系时代蔓延而来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持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易经·系辞》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3]。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宗教繁杂,其中主要的印度教有着严格的种姓制度,以及形形色色的教律,如嫁妆规则、一夫多妻、童婚、殉葬等,种种陋习一路传承到了现代[4]。
《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骨子里也浸透着这种传统的思想,他极其渴望能有个儿子完成他未实现的摔跤冠军梦。当大女儿、二女儿接连诞生,为求得一子,夫妻俩听从村民们迷信又愚昧的建议,半夜用糖喂牛,念诵求子经文……可终不能如愿,沦为村民的笑柄。在村里人的嘲笑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四个女儿渐渐长成,命运的安排让绝望的父亲重获希望。不同于印度片《炙热》,弱不禁风的女性被男权、父权、夫权蹂躏与欺辱,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两个女儿向男性发起命运的抗争,进行了自我的救赎,将欺负她们的男孩们摔倒在地。在女儿们激昂的叙述中,父亲笑了,被打的男孩父母则处于失语的状态,完全吃惊于这一违背印度“男尊女卑”传统的事实。
印度独立70年来,国家立法和司法方面对女性地位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表述,但在一个女性角色历来被定义为“洗衣做饭生子育儿”的传统社会中,印度女性想过梦想的人生是非常困难的,更何谈女性穿上短袖短裤跟男性一起摔跤。作为前全国摔跤冠军的父亲突破传统与习俗,坚持让女儿们参与到摔跤运动中,大无畏地向传统宣战,充当女儿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当然,这一路走来有苦有乐,有喜有悲。通过摔跤这一独特的运动方式魔鬼般地训练着女儿们,不同于福科式的规训与惩罚,而是父亲对女儿们精神与信念的引领与鞭策。当女儿们故意抱怨穿着纱丽、蓄着长发无法训练时,他就让女儿们穿上男人的衣服,剪了男性的短发穿街而过。人们的嘲笑和讽刺使她们产生了深深的羞耻感,从而记恨自己的父亲,诅咒父权的专横;同时却也激发了她们女性自我的独立意识,擦去哭泣的泪水,使出各种鬼点子捉弄自己的父亲,这也表明了女儿们开始向父权发起了初次的挑战,虽然这次抗议并没有成功,但观众不禁为这些恶作剧的画面莞尔一笑。长大后的大女儿进入了国家队,对父亲自己创造的摔跤方法发起了再次的挑战,当女儿将父亲重重摔倒在地时,我们并没有因为女儿挑战父权的成功而高兴,相反,是对于父亲衰老的一份不忍和辛酸,所有的观众仿佛那一刻都看到自己与父亲的过去和今天。
当然,《摔跤吧!爸爸》中吉塔和巴比塔的女性成长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都经历了“天真—诱惑—出走—迷茫—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5]这一过程。当吉塔和巴比塔穿回纱丽,额头上点回了朱砂,凝视镜子里自己女孩模样时才感觉到安全感,在镜像中欣赏、发现从而肯定作为女性的自我,从此向童年告别,走向成熟。在朋友婚礼上,搅局而来的父亲虽一巴掌打在了堂哥脸上,使吉塔和巴比塔更加不满父亲的专制、霸道,甚至怨恨父亲剥夺她们作为女性的权利。而作为纯粹女性代表的新娘却声泪俱下地控诉着让印度千千万万女性饱受着摧残的传统观念。印度的《摩奴法典》以宗教的名义和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妇女屈从、低下的地位和命运。一段印度千千万万少女们内心的呐喊:“我宁愿那是我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他的孩子,为了你们与全世界抗争,为了你们忍受世人的嘲笑。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这段话深深触动了她们,让她们幡然醒悟到父亲原来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她们,而不是处于自私、虚荣的“冠军梦”“男权思想”或“父权制”,才明白父亲是让想女儿们过上她们自己的生活,她们也开始认识到要走一条不同于万千印度女性的人生。吉塔和巴比塔战胜了女性的软弱,听从自我内心深处的召唤,真真正正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走出落后的乡村,走向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从而真正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命运的转变。
二、冠军梦:印度的家国情怀
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自始至终胸怀着奥运金牌的冠军梦,一开始,也是希望生个男孩,实现他的梦想。当他无意中发现了女儿们的摔跤天赋之后,便开始“与全世界为敌,无视全村人的嘲讽和耻笑”去训练她们,内心更深处体现出了一名普通印度人为国争光的信念。
《中新网》曾报道:“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印度过往在奥运会的表现乏善足陈,上届伦敦奥运上只能夺得6面奖牌,即平均每2亿人才夺得一面奖牌,比例是各参赛队伍中最差。”[6]纵观印度各方面情况可以了解,窒碍印度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政府的支持,以致经费不足,以及文化和种姓问题。
近十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政府将资金主要投入于军事和太空探索等项目上,并未对体育加以重视。在过去十年里,只有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印度拿到了一枚男子射击金牌。难以想象的是,2014年索契冬奥运上,印度选手的参赛经费竟是靠民众募捐所得。此外,印度的社会文化习俗亦窒碍了体育发展,当地大部分家庭均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或工程师等职业,即使在体育上有出色的天赋也会被家人或邻里劝阻。在印度,大部分种族姓氏低劣的人士缺乏教育机会,甚至得不到充足营养,加上缺乏体育设施,必然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刻板的社会氛围,以及一系列制度上的顽疾使得印度这一人口超过12亿的大国,反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小国。摔跤,是一种“阳刚”和“男性”的运动,而影片中的父亲,在印度这样一个传统的“男权”国家,疯狂训练女儿去摔跤而不是去嫁人,更引起了观众全部的好奇心与观看欲。
受英国殖民历史的影响,板球在印度流行程度是很高的,板球运动员就像宝莱坞明星一样,收获了无尽的财富和名望。许多想要摆脱贫困生活而又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早早就投入了板球运动训练中。板球这项运动本身也具有着阶级属性,像吉塔和巴比塔这样来自农村的穷人家庭,注定没有机会接受板球这一上层文化的洗礼。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所教授兼中国问题专家斯里坎特·康达帕里曾提道:“在中国大陆的大学校园,随时都能看到很多学生在运动;但在印度大学里,完全不是这样。”印度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每天所想的是如何养家糊口。健身、训练、获得金牌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无疑是奢侈,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影片中,低级的摔跤选手们赤膊在黄沙铺成的摔跤场上练习和比赛,一场训练和比赛下来尘土飞扬、伤痕累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位收入不高的一般职员的父亲,能在因循守旧的印度北部农村这样环境下训练和培养两个女儿从事摔跤运动,凭的是什么呢?爱国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印度充满了多样性,有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博物馆之称,不同肤色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却能够同时存在于南亚这片土地,共生共荣,其乐无穷,皆因为所有的印度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概念下,继承着同样的传统和精神遗产,让他们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一种家的感觉。“尽管印度电影以浪漫华丽的歌舞场面闻名于世,但若追溯其发展源头,不难发现‘歌舞升平’背后,隐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民族精神内核。”[7]影片的高潮部分当属吉塔在最后的5秒时间内,沉着冷静地战胜了英国选手,从而引发了全场沸腾与欢呼。所有人将拳头放在胸前,面向国旗齐声高唱印度国歌的景象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这不仅是一个女孩对社会制度、体育比赛的挑战成功,也是战胜自我的一种胜利,更是隐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胜利。曾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被殖民统治者视为是“劣等民族”的印度,终于在独立后的体育比赛上也扬眉吐气了一回。
三、道德记:体育职业操守的表述
电影《摔跤吧!爸爸》不仅对“男权制度”下的印度女性命运、广大民众的国家荣誉情感进行了深刻的展示,还对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进行深度的剖析,从而更加全面地刻画了印度现实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印度悠长的历史上,婆罗门阶层几乎垄断了权力和文化,虽然在10世纪以后,印度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在制度上有一些触动,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内在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在种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印度社会,再加“父权”的文化传统,即便马哈维亚的女儿们极具摔跤天赋,但“摔跤”+“女性”两个标签就足以让大部分体育官员意兴阑珊了。影片中,父亲为了让女儿们有个更好的摔跤训练场地,向当地体育局的领导请求:“我想申请一笔资金,……给她买块专业的摔跤垫。她非常出色,如果您今天资助了她,她将来肯定会为国争光的”。由于制度和经济上的不均衡,印度体育局本身也不受重视,官员们变得无所作为,只图安稳地混日子,所以面对“一张摔跤垫”的请求时,该领导更是敷衍地打发道:“我们只有这么多体育基金,分给摔跤项目的有这么多,除去男子摔跤的费用,教练工资、餐饮费、交通费、器材费等等,留给女子摔跤的就剩这么点儿了”。
在父亲的辛苦培养下,进入国家队接触到更广阔世界的吉塔,开始觉得父亲的训练方式过时。她挑衅并挫败父亲的权威,对父亲的训练方式不屑一顾。而国家队教练刚愎自用,只求选手在比赛获得个名次,安安稳稳地继续当他的教练,对吉塔采取了“花把式”的训练方式,这导致她在国际赛事上屡屡战败。最终,当吉塔面临被从国际赛事中除名的噩耗时,她不得不低头向父亲求援。
电影中,在为联邦比赛进行的正面训练和背地里偷偷训练的镜头切换中,国家队教练和“爸爸”马哈维亚之间的博弈尤其令人难忘。
教练说:不要输得太难看。
父亲说:你不会输!
教练说:至少要拿块奖牌。
父亲说:你注定是冠军!
教练说:有些人,注定不是打国际比赛的料。
父亲说:你输掉的,是本该你赢的比赛。
教练说:现在你至少可以有一块银牌了。
父亲说:赢下金牌,你将成为印度的榜样,永载史册。
父亲和教练之间的对话,强烈地折射出体育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对比,也映射出了部分从事体育事业的人的心理状态——你是要摔得粉身碎骨地成为冠军,还是只求别输得太难看?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预设,似乎早已注定了在体育竞技这条道路上面对困难以及赢得胜利的决心和结果。基于对体育表现的深深反省,《摔跤吧!爸爸》体现出了当代印度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映出印度人民迫切想要使自己的国家形象与正在崛起的经济体相符的决心,契合了印度人民在体育赛事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愿望。
四、结语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一上映就好评如潮,因为该片在呈现印度电影独特的歌舞剧的轻松风格的同时,也带给观众许多共鸣,让所有人都能勇敢地去面对和反思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根本的现状与问题。文化和体育,在电影时空中交汇,撞击出了同样热烈的火花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