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9-03-16程艺
程 艺
(宣城市宣州区向阳办事处夏渡小学 安徽宣城 24200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大胆地去探索与研究。笔者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入手,就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用鼓励的语言、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自信心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强心剂,我首先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再让他们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创造过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我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脱离了课本上的课例,自行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卡纸、包装盒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文具盒,要求:1.能简单使用;2.美观大方、新颖轻便;3.节省材料;4.有环保意识。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及时给予鼓励、肯定。整个制作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欲望,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理解,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品尝到了创新与成功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迪创新意识
创新来自于探索,只有善于探索原因、提出问题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究、掌握规律,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内容时,我在复习导入环节准备了以下三组复习题:
18×5 ×2 31×4×5
25×6× 5 18×10
37×20 25×30
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比赛,结果每一次都是算下面一排题的同学获胜。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说:上题是三个数相乘,下题是两个数相乘;又有学生发现:上排题目中,后两个数相乘的积正好是整十数。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发现:先算后面两个数字相乘的得数,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并且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一规律的发现,使同学们异常兴奋,原本烦躁的数学题竟如此有趣轻松,如此奇妙!学生懂得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积极思考,寻找规律。教师再溯源,从而引入乘法结合律,既启迪了学生创新意识,又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还为后面要教学的乘法运算定律作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实践教学,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学习中你能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也能从中探寻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是我们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特别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将长是12米,宽是8.5米的一面墙上贴瓷砖,需要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的瓷砖多少块?”这道题时,有的学生直接用长方形面积去除以瓷砖的面积,算出需要17块。而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则会考虑到实际情况,先动手画一个长方形草图,来试着摆放瓷砖,从实际操作中得出正确答案。又如在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教学时,学生认为酒瓶形状不规则,没有办法应用所学到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于是我引导、启发学生用往酒瓶里加水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别出心裁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紧接着提出:怎样求出这酒瓶所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学生再次陷入沉思,我用轻缓的口气问学生,有没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同学们若有所思地点头。紧接着就有学生提议,利用水槽来测量,并讲解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在逐步引导下,学生就这样“摸着石头过了河”,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实践能力,体验了成功乐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遇到问题,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意见纷呈。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氛围中。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通过质疑、求异,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如五年级上册中的解方程,我们首先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的,就在学生不断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未知数x在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的等式中,等式左边可以直接去掉不含未知数的那一项,例:23+3x=83和5x2x=75中,可以解答为3x=60和2x=15,而78-5x=33和48÷1.2x=8这两道算式,等式的左边却不能直接保留未知数,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解加法和乘法的方程容易些,而对于解减法和除法的方程步骤多一些,难度也就大一些。学生在解题中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有同学提出疑问时,从同学们茫然的神色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困惑。我先是引导学生从这四种运算的运算定律入手,顿时就有学生想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既能交换两数的位置,就不用考虑未知数的位置。可紧接着又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何在减法和除法中却不能交换两数位置?我想了想,先让同学们解答加法和乘法这两道方程,并板书过程
23+3x=83
解:23+3x-23=83-23
3x=60
x=20
5×2x=75
解:5×2x÷5=75÷5
2x=15
x=7.5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当方程左边23+3x-23应等于0+3x,而0+3x就等于3x,同理5×2x÷5也应等于1×2x就等于2x。再让学生解78-5x=33和48÷1.2x=8这两道方程,这样学生从中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0加一个数还等于那个数,而0减一个数却不等于那个数,1乘一个数也等于那个数,1除以一个数却不等于那个数。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求异,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五、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按照课例,直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平台。我首先告诉同学们,今天将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座的各位同学都会。同学们听后疑惑不解地望着我,我接着补充:如若不信,我们一起来验证我刚才所说是否属实。有的同学半信半疑,也有的同学跃跃欲试。这时我先让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卡纸上画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平行四边形,再用直尺检测所作图形是否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在符合的图形中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底和高),并用剪纸刀剪下平行四边形,同时再沿着自己作的高剪下。当同学们随意拼摆手中的图形时,很快就拼出长方形,也有个别学生拼成梯形。我再让同学们试着计算所拼图形的面积,拼成梯形的同学也都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我再让同学们边计算边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不断传来同学们的欣喜叫声,同学们都能明白自己所算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与老师四目相对会意而笑。最后让同学们探索出所拼长方形与所画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想方设法创造有利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才能为祖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