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渗透指导

2019-03-16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椋鸟词句文本

叶 青

(东至县至德小学 安徽池州 247200)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能达成既定的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因为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就爱阅读、会阅读,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让他们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这样他们阅读起来就会轻松一点,慢慢地就会爱上阅读,从而缩小与其他同学阅读能力的差距。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曾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超市,如果读者身上带了很多钱(这里指的是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以及阅读策略),自然可以从超市里带走很多商品;如果读者囊中羞涩,那自然什么也带不走。这个比喻通俗易懂,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渗透指导是很重要的。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的渗透指导。

一、 学贵有疑,巧用质疑释疑策略,循思走进文本

学贵有疑,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一个“疑”字,根据“无疑—有疑—质疑—释疑”的顺序展开。质疑主要分为:理解性质疑——为什么要这样;求异性质疑——还可以怎样;批判性质疑——我不认为作者正确……释疑则需要结合生活知识积累、具体语境,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学生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结合文体、内容、词句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质疑,也可以从课题、文本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出质疑。

1.题眼处质疑,能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进行《水》这一课教学时,在上课伊始,老师展示干旱地区的图片,并相机板书课题:作者马朝虎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缺水地区。学生看到课题后质疑:在作者的眼里,他们村子里的水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走进文本,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出对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2.结尾处质疑,能深化人文意蕴。如在《水》这一课教学中,在总结写法、感悟中心环节时,板书“排队挑水— 艰辛 雨天洗澡—痛快 勺水冲凉—舒服”,并提出质疑:作者重点写雨天洗澡的快乐、勺水冲凉的舒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们的快乐吗?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很快就体会到作者这是用洗澡冲凉之乐来反衬出缺水之苦,同时也明白了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都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地去面对的道理。学生在质疑中,体会到文本的主旨,升华文本的情感,达到与文本的共鸣。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在文本的关键处巧妙设疑,问出自己的思考,才能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才能释放出课堂的精彩。

二、提纲挈领,运用概括信息策略,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把握所读材料的内容并进行归纳,它是对原文本的浓缩提炼,反映了原文的主旨。根据信息主要包括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概括整篇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等。以下具体谈谈两种常用的策略。

1.段意串联法。用列小标题法理清文章脉络,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把各段的段意归纳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水》这篇课文,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前,让学生在自读、默读浏览的基础上,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学生可用小标题进行概括出排队挑水、雨中洗澡、舀水消暑三个场面,教师可以相机板书,学生将小标题串起来造成一句完整的话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运用了概括信息策略。

2.概括要素法。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要弄清楚这些要素,并加以归纳,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如《灰椋鸟》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了“我”听说林场灰椋鸟多,决定在一天下午和同伴一起去林场去观察灰椋鸟,结果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故事。这里,时间是一天下午;地点是林场;人物是“我”和同伴;事件是观察灰椋鸟;结果是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段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和落实的问题。学生只有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品词析句,锁定重要信息策略,助推个性解读

关键词句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这些词句,细细咀嚼,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慢慢品味,就能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并能巧妙地引领学生去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思,这样一来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水》这一课,教师在引领学生品悟第一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找出一组数量词,如“十公里之外”“一处”“一个小时”“一担”等等,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充分体会到水的珍贵和取水的艰难。其次再让学生把这种理解带入课文中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艰辛”。这种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方式,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

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学习课文,就是“把课文读薄,又把课文读厚”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一段话中,总有一两个关键词句,学生若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或联系一定的语境来理解,那么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图文结合,构建直观图像化策略,丰富文本意蕴

所谓图像化策略,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图像化方式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或结合文中插图,或让学生把文本画成图像,或制作简笔示意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1.借用文中插图,加深阅读理解。语文教科书上有一百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的内容做形象的说明,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教师在备课时应树立备图意识,不可忽视文中插图这种教学资源,要深入地思考如何将插图和课文结合,充分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如《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编者设计插入一幅“母亲在月光下的篱笆小院里给我唱童谣”的插图。这幅插图意境优美,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教师在上此课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让学生充分地说出看到了什么,“柔和的月光洒满了篱笆小屋”“慈祥的妈妈搂着我,给我唱童谣。我眨巴着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一只可爱的小狗也静静坐在旁边,也似乎陶醉了”……在观察表达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与插图相对应的文字。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幸福的画面,带着这种幸福感再去读课文,情感自然就融入其中,对于主题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

2.制作简笔示意图,抽象文字形象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示意图,是对学生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地阅读课文,真正地解读文本,才能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示意图。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很好的理解,他们是不会完成这一操作的。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在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时,学生先结合课文插图自读课文,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接着画示意图、介绍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在分组设计路线方案,并与“人”字形线路作比较的过程中,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思维也得到训练,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文章中心。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加强语言训练,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总之,我们应根据实际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来阅读、分析文章,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自己对阅读策略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策略的水平,逐渐为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技能,为促进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椋鸟词句文本
椋鸟的蚂蚁浴
粉红椋鸟24小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