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初中语文互动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9-03-16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栀子花黑板文本

方 明

(庐江中学实验初中 安徽合肥 231500)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来说,要达到“生气”和“高致”的境界,必然离不开互动阅读的教学形式。

所谓互动阅读,就是把学生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此时,学生对文本不再是囫囵吞枣式地“浅阅读”,而是积极主动地“深阅读”,并且是在互动交流中进行“开源式阅读”。作为一种教学上的策略,互动阅读让师生积累的相关知识与课文内容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接纳、相互补充、不断融合,从而建构起新的理解过程,形成一个相互参照、彼此牵连、潜力无限的开放型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够联系文化与创作背景对文中的思想倾向做出自己的解读,还能够从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互动阅读的作用

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正是笔者提出互动阅读的依据。也就是说,互动阅读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促进原文的领悟生成,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渐进发展。所以在授课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并找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的连接点和平衡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可以与课文之间进行互动阅读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知识的交流与深化,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沟通能力。

2.创设文本学习的情境

影视、音乐、图片等这些教学材料也被称为“泛文本”材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它们能把情境更明显地创设和体现出来,因为这些泛文本材料更为形象、生动,所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准备这些泛文本材料,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它包括学习文本前的准备工作。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电子产品也相当普及,这为材料的准备提供了保障,有时甚至更简单的实物材料也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学习《柳叶儿》前,我就特意让学生带了些柳叶到班上来。上课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尝尝柳叶并说出它的味道如何。待学生回答是又苦又涩的味道后,我再提出疑问:既然柳叶并非美味,作者为什么“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呢?由此自然引出本课内容的教学。正是通过学生准备教学材料并亲自体验的方式,很好地设置悬念并导入了课文,互动性地创设出学习文本的情境。

二、互动阅读的方法

1.替换法

此法适于领会字词。文本由字词构成,一个好字或好词的使用能够起到生动深刻的效果,可谓一字传神。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都是炼字的高手,他们作品中一些典型的精妙字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这时可以用替换法来进行互动教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句中“伏”和“窜”两个动词的妙处,就可以用替换法来进行理解。替换“伏”字时,学生可能想到“趴”“停”等字,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不如“伏”字好,因为“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丰腴肥硕,又写出了它模样的娇憨可爱,形神兼备,鲜明生动。同样也不能用“飞”字代替“窜”,因为“窜”字简洁形象地描绘了云雀既飞得快速、又飞得突然的情形,表现出云雀飞行时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儿童羡慕不已,心生向往的心理。通过替换法可以看出,“伏”与“窜”看似普通,却表现出这两种动物的情态特征及文中“我”的心理,反映出百草园确实是一个有着无限趣味的自由的乐土。

2.求证法

此法适于理解句意。《柳叶儿》中有这样一句比喻:“(太阳像)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呢?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能够想到,因为处于饥荒岁月中极端饥饿,“我”随时都会想到吃的,因此看到鲜红的太阳就产生了“大樱桃”的联想。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之中,又掺进了多少的无奈与苦涩!有位学生马上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几天刚学过的《三颗枸杞豆》中,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的比喻,为什么同样是本体为太阳的比喻句,喻体却不一样呢?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然后与学生共同探究起来:运动中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这里把太阳比喻为“车轮”,含有时间也如车轮向前一样不断流逝的意思。在三叔的启示下,“我”已意识到时间的易逝,觉察到时间的宝贵。通过这样的求证式互动比较,学生就更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怎样在写作中妙用比喻:它要同句子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相契合。

3.仿拟法

此法适于延伸阅读或训练。在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情节后, 我要求学生也用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擦黑板”的情景。一个学生写道:“预备铃响后,老师已经站在了门口,我忽然看见黑板还没擦,今天是我值日的呀!不容多想,我几个箭步蹿上讲台,迅速抓起讲桌上的黑板擦,一转身,面朝黑板,抡起膀子,用足力气,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哗哗’两三下,大半个黑板上的字就消失了。现在只剩下高处的标题了,我个子不高,只有像蛤蟆一样跳起来,一下两下又三下,黑板终于干净了。我把黑板擦往讲桌上一扔,带着满身的粉尘跑下了讲台,喘着粗气,一屁股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同桌笑我的狼狈相,我也不管他,只求老师不批评就好了。”这篇短文用了一系列动词并创造出了特定的情境,把擦黑板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样的仿写,能够让学生明白运用一系列恰当的动词来进行细节描写的好处,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4.应用法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文本的情境,仔细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与熏陶,能让学生懂得好的文章结构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进入情境后,让学生模拟文章的结构层次,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来,力求神似。比如,在学习了《白杨礼赞》后,我要求学生当堂用200字左右的生动语言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树。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喜欢栀子花,喜欢它从含苞到凋谢整个生命过程中那净净的白、淡淡的青与柔柔的黄。我喜欢栀子花,喜欢它那不艳不娆、不娇不柔的典雅外形。我喜欢栀子花,喜欢那份淡淡的、润润的、甜甜的、令你神清气爽而又历久弥香的独特韵味。我喜欢栀子花,喜欢它不张扬的文静性格。我喜欢栀子花,喜欢它那份执着、那份从容,那份不与牡丹争容、不与玫瑰比貌的淡定自若的气质。”这段文字从外到内地赞扬了栀子花的形和神,很好地借鉴了《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与文章中层层深入的结构模式相近,达到了训练和提高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就文解文,学生虽能够“入乎其内”,却也可能是“当局者迷”,理解上难得要领;而如果结合学生的知识情感与课文进行互动性阅读,则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通过不断地开掘,找出作品中本质性的东西,发现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在之美,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的特征、更深入地发掘写作中的本质规律。同时这种互动阅读式的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解文字的感知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综合发展的多重素质,从而为学生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栀子花黑板文本
栀子花
栀子花开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黑板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栀子花开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