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16栗志民申玉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贝类海水

栗志民,申玉春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 524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为海洋事业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大力加快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是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贝类在海水养殖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 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 813万t,其中海水贝类产量为1 316.6万t,约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3%,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牡蛎、扇贝、鲍养殖产业等。贝类养殖具有成本低,单产高、风险小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我国海洋业,其核心是提高海洋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海洋专业人才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国内许多海洋类高校均有开设,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凸显了该课程在我国海洋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海洋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海洋类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如鱼类增养殖学[1]、虾蟹增养殖技术[2]、水生生物学[3]、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4]、海洋微生物学[5]、贝类学[6]等,为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海水贝类增养殖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探索研究还比较有限。郝振林等[7]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针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曹谨玲等[8]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产学研方面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了探讨。新时期,广东海洋大学在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的新背景下,将“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源[9]。在此形势下,探索创新广东海洋大学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10]。为了适应“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特色发展已成为海洋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海水贝类增养殖学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新时期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阐述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特点,分析了该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

1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特点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贝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课程,以贝类学、细胞生物学、遗传育种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组织胚胎学等为理论基础,概述了海水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遗传性状、繁殖和生长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阐述了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工厂化人工育苗、贝类育种、土池人工育苗和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各种贝类的加工技术[11]。该课程属于水产养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涉及的贝类品种较多,目前水产科技工作者已开发的贝类经济品种多达40余种,掌握了其形态学、生态学、繁殖生物学、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并将其成功编入教材,供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产养殖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讲授了贝类养殖环境、苗种生产,而且介绍了贝类生物学、养殖技术、收获和加工技术等,知识点较多、零碎、抽象,易混淆,难于记忆,使得理论教学显得枯燥,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十分繁琐。教学中讲授的北方海域部分贝类品种(如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皱纹盘鲍等),属于典型的冷水种,分布在黄渤海区域,在南方地区并不常见,学生感觉生疏,缺乏感性认识,对这些贝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认识模糊,对其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理解显得困难。

2 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局限,缺乏与时俱进和区域特色近10年来,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为2008年王如才等编写的《海水贝类养殖学》,该教材是在1998年第2次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教材内容丰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任何学科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教科书的修改一般都滞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由于任课教师不够重视“立足教材,跟踪发展”的教学理念,使得贝类育种、贝类病害等许多新成果未能及时讲授给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局限,未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只限于掌握书本知识,不了解贝类养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欠缺,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即理论教学联系生产实际不够扎实、区域特色把握不够精准、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广东省作为我国贝类养殖的大省,多年来已形成了华贵栉孔扇贝、墨西哥湾扇贝、马氏珠母贝、近江牡蛎、翡翠贻贝、九孔鲍、东风螺、虎斑乌贼等具有典型南方特色的贝类产业,而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所使用的课本中对南方海域特色经济贝类的介绍内容偏少,教师在讲授教材基本内容的同时,忽视补充介绍有关刊物和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导致教学中对这些贝类的讲解显得不够透彻,不利于在广东省和周边地区就业的学生及时掌握当地贝类的养殖生物学和生产技术。

2.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长期以来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单向灌输式为主,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发挥教师的作用为目标,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参与性考虑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在授课中完全依靠PPT课件,在讲授中频繁切换页面,不断向学生讲授大量知识点,讲授速度过快,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加,超载的课堂信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消化,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常常来不及思考。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习惯用手机拍照的方式取代笔记,对教师授课内容未认真听讲,忽视了对讲解重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课后未做到及时复习和消化课上所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对课程学习不是以今后的应用为目的,只为考试而学习,这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动性不强,缺乏对该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对教学内容难以做出更多思考、总结和升华,体会不到课程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

2.3评价体系不足,缺乏过程考核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12]。然而,目前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却不能完全满足知识掌握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海洋类人才培养的要求。长期以来,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考勤和期末考试2个部分,其中课堂考勤占20%,期末考试占80%。这种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偏重于期末考试,而对平时授课过程的考核比较欠缺。平时授课过程中的考核也是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考勤外,平时考核还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现今的期末考试命题、阅卷也略显不足,一贯采取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试卷内容过于局限授课内容和教材内容,理论考核的内容大多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为主,从题型上看,客观题比例偏大,需要识记的内容偏多,综合性、论述性试题比例偏少,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同时,在几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下,仍然由一名授课教师出题,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阅卷也缺乏客观性,通常的做法是讲授、出题和阅卷来自一名教师,“一条龙”式的工作模式容易引起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时掺杂个人的主观成分和感情因素,导致考核评定缺乏客观性。

3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海水贝类增养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科技动态、技术成果以及发展趋势,学习海水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及方法,掌握海水贝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能从事海水贝类增养殖相关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及管理等工作。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该课程理论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为2008年王如才等编写的《海水贝类养殖学》,该教材编写系统、内容丰富,全书共8篇21章,教材论述了海水贝类养殖的环境条件,综述了贝类的苗种生产方法,介绍了固着型、附着型、埋栖型、匍匐型和游泳型贝类的生物学、苗种生产和养成技术以及贝类的加工技术,同时介绍了其他贝类养殖与贝类增殖的主要方法。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博士点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水产学科的发展,该学科已成为广东海洋大学的优势学科。为了适应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发展,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现代“三能”本科高级专门人才,已经对相关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课时压缩。2017年以前该课程为48学时,目前课时数已缩减为32学时,而教学内容反而增多。为了在较少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知识,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贝类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团队是一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团队。该团队依据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7年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紧扣南海渔业发展需求的宗旨,确立了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的教学改革原则,即“力求全面、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突出特色”。在授课内容上,针对每种生活型选取典型的经济贝类,讲解其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重点讲授具有南方特色的经济贝类。因为在讲授该课程前已经向学生讲授了贝类学课程,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对有关贝类形态、生态和繁殖发生等与贝类学课程重叠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或精简。近年来,与贝类增养殖相关的新成果、新方法等迅速发展,如贝类育种、贝类病害等,在教学中应及时将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不仅可使学生掌握贝类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使学生了解贝类增养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知识,立足教材、跟踪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发展的观点。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多年来,海水贝类养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大纲一成不变,讲授的内容一味是课本知识,缺少对贝类增养殖新近研究成果的引入,未充分将课本知识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后期的实践中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授课中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依靠PPT课件,照本宣科,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动性不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该课程教学团队授课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理念,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分享彼此对专业知识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例如,在讲授贝类的人工育苗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双壳贝类人工诱导产卵排精的方法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从贝类的繁殖发育特点入手,如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易受精型和难受精型以及诱导的机理等,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相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除了课上讲授的经济贝类外,教师将学生按每组10人进行分组,每组选取一种经济贝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摸清贝类的生态习性、分布规律和繁殖特点,探讨其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讨式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贝类教学团队进一步改进了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字体要清晰、少而精,根据教学内容大量采用彩色清晰图片,页面布局充分体现艺术性和可视性,增强学生对贝类繁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兴趣,加强学生对复杂、抽象内容的理解。教学团队购买一些贝类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视频资料,如栉孔扇贝、杂色鲍、牡蛎、金乌贼、贻贝等。同时,教学团队结合科研,录制了墨西哥湾扇贝、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视频资料。大量采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讲授的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和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3完善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也是为了对学生成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适应学科专业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多年来,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程考核一直沿用课堂考勤20%和期末考试80%的评价体系,这种考核模式存在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常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课上学习动力不足,期末考试靠突击,经常出现很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贝类课程组对该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调整,改变了过去相对单一的考核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该课程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在平时成绩评定中,除了考勤外,增加了课堂表现、作业和小测验,其中考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10%和小测验10%。该课程理论教学一般采用2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人数60人左右,考勤采用班干部每堂课的考勤和任课教师抽查考勤相结合的方式,无故旷课3次以上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考勤纳入平时考核可有效减少学生缺课现象。课堂表现主要是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课堂提问情况进行量化,在过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等开小差现象,通过课堂表现考核,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每章内容授课结束后,留一次课后作业,作业内容选取课上内容以及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例如,可将授课内容与贝类养殖研究的前沿结合起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独立完成,每次作业按10分计算,作业考核最终成绩取平均成绩。课后作业不仅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小测验可根据平时授课情况采取随堂测验的方式,题目可以偏重基础知识,以客观试题为主,并注意试题的覆盖面。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同时检验了教学效果。课程期末考核依然采用闭卷考试,但课程组对命题方式、考核内容以及阅卷形式进行了深入改革。试卷命题采取相关教师集体命题的方式,通过集思广益极大限度地丰富了命题内容和范围,尽可能覆盖课程知识点,全方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考核内容上,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减少单一性、局部性的内容,增加综合性、整体性内容;减少再现性、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智力性内容;减少知识性、判断性内容,增加运用性、评价性内容。阅卷时尽量采用授课教师共同阅卷和授课教师之间交换阅卷的方式,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真实反映学生成绩,避免因授课教师主观因素带来的不公平现象。阅卷结束后,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包括班级平均分、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试卷的难易程度和不同试题学生的掌握程度等。

4 结语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海洋类高校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新时期广东海洋大学在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背景下的“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该课程理论教学的特点和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该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本着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紧扣南海渔业发展需求的宗旨,调整教学内容。以力求全面、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突出特色为教学改革原则,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理念,打破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完全围绕教进行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核中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贝类海水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海水
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
贝类水产品中汞的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