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03-16王翔刘金亮孟小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全血尿激酶溶栓

王翔 刘金亮 孟小鹏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一种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老年疾病,调查发现此病已逐渐成为中老年患者突发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1]。临床数据分析发现降低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提高此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途径[2]。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采用溶栓治疗,早期溶栓可有效疏通患者闭塞的血管,让缺血神经细胞及脑组织迅速恢复[3]。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广泛采用的介入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本研究通过探索该疗法的重要价值,旨在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最小年龄患者45岁,最大为75岁,平均为(56.9±3.1)岁,随机分组均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最小年龄患者45岁,最大为75岁,平均为(55.5±5.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最小年龄患者45岁,最大为75岁,平均为(56.0±5.5)岁。纳入标准:发病时间≤6 h;均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排除标准:检查显示病灶侧有不稳定性斑块;近期行外科手术或严重创伤患者;伴有严重的全身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患者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国药准字H20113006,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万U)剂量为100万U加氯化钠溶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半个小时。

观察组:实施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患者常规麻醉,穿刺股动脉,置入6F鞘,进行全身肝素化,再置入5F导管,选择内侧动脉、颈部动脉、椎动脉脑血管造影。密切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使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20113006,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万U)注入至血栓位置,经微导管,剂量为10~20万U,加入50 mL生理盐水,30分钟内完成,同时抽动导丝以溶栓。注入药物以后使用造影对脑动脉进行观察,以决定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重复注入。待血管再通,尿激酶量至125万U,停止注入。

1.3 观察指标

参照美国研究院制定的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所有患者空腹12 h后取肘静脉血5 mL,于抗凝真空管摇匀,采用迈瑞LBY-N7500A 全自动血流变仪(购自深圳市迈瑞医疗有限公司)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试剂盒购自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s)

表1 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45) 23.3±5.0 19.0±3.8 4.593 0.000观察组(45) 23.2±5.5 10.0±3.5 13.583 0.000 t值 0.090 11.686 - -P值 0.928 0.000 - -

2.2 血液流变学

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5) 10.60±0.50 9.80±0.50 6.91±0.32 6.01±0.32观察组(45) 10.82±0.50 6.91±0.60 6.82±0.63 5.00±0.50 t值 1.897 24.908 0.854 11.505 P值 0.061 0.000 0.395 0.000组别

2.3 D-二聚体

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mg/L)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1 500万人出现脑梗死,其中600万人因此死亡,一半的幸存者终身残疾。溶栓治疗可以迅速疏通闭塞的血管从而降低患者发生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血管的梗塞面积,修复其受伤的脑组织。但是研究发现患者采用的常规溶栓治疗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极大地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此外,常规溶栓对于血管无法快速让患者血管达到最佳疏通状态,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小其梗死面积[4]。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通过DSA检查进行个性化的介入溶栓治疗,可以在了解患者具体的血管闭塞位置及侧支代偿情况后针对性进行溶栓治疗,大大地改善了医师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并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溶栓方式;让闭塞血管实现完全再通,加速其神经功能状态恢复,修复损伤的脑组织[5]。

目前,临床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通过提高患者的堵塞血管通透度,加快脑组织的血流供应恢复;尿激酶作为一种选择性溶栓剂,可有效提高纤溶酶原活性,增加体内纤溶酶生成,从而有效治疗早期血栓[6]。本研究通过观察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主要指标,评估患者脑梗死程度;其中血液流变学作为脑梗死重要指标之一,对监测结果意义重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早期,由于中央神经元已经出现坏死,其周围出现大量的缺血性区域;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发生越来越严重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发生[7-8]。因此,及早疏通堵塞的血管,及时让血液灌注受损区域组织再通血管,可迅速恢复神经功能。相关学者认为,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为发病6小时内,否则将会对脑神经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9-10]。本研究发现,和静脉内溶栓治疗相比,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更加确切,可帮助患者在短短的数小时内恢复神经功能,降低全血黏度,达到保护神经元的目的[11-13]。其原因可能是介入溶栓治疗能有效防止再灌注损伤,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脑组织血流量,防止神经损害加重,通过导管向闭塞血管的具体位置合理注入尿激酶,提高血栓部位的血药浓度,发挥溶解血栓效果,控制病情进展,恢复脑血管的正常供血,修复损伤的脑组织。

综上所述,采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更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建议采用动脉内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该方法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全血尿激酶溶栓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