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2019-03-15刘杰
刘杰
摘 要:一次示范课上,我上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如下。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会处理火车转弯、汽车过拱桥等圆周运动问题。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圆周运动问题。知道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条件,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关键词:生活;圆周运动;研究方法
展示图片如过山车、杂技、飞车走壁、摩天轮等。
师: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多,你能列举一些吗?
生: ……
新课:一、火车转弯
1.展示火车转弯图片(分析火车转弯可看做什么样的运动?)
2.展示火车车轮图片(车轮设计成这样有何好处?)
3.火车转弯时需要向心力,向心力由什么力来提供呢?
4.火车在水平面内转弯,需要水平方向的向心力,结合车轮的特点受力分析,有何弊端?
5.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观察图片列车实际转弯过程,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6.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教师引导分析: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车身倾斜受力会怎么变化。
7.它的合力指向哪里呢?
思维拓展:室内自行车赛、高速路面上也是外高内地,并且超车道比主车道更加倾斜。
8.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时,速度多大能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
9.实际操作中θ不好确定,设两轨的高度差为h,两轨间距为l,上式可如何表示。(提示,这里的θ很小tanθ≈sinθ)
10.对这个式子你如何理解?
(有难度,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老师总结,适当拓展)
11.设火车转弯时的实际速度为v,
(1)v=v0时,内外轨对轮缘均没有侧向弹力;
(2)v>v0呢?
(3)v 二、汽车过拱桥 展示图片:拱形桥 凸形桥 1.汽车在拱桥上行驶时可看做什么运动? (汽车过拱桥是典型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其研究方法与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方法相同。我们课堂上只研究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状态。 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找圆心; 3.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 4.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讨论: 5.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型桥,其半径就是地球半径R(R=6400km),若汽车不断加速,则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会变小,汽车速度多大时,支持力会变成零? 该“思考与讨论”中描述的情景其实已经实现,不过不是在汽车上,而是在航天飞机中。 6.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7.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学生讨论总结过凸形桥最高点时处于失重状态,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处于超重状态。) 课后听课老师提了一些意见,我做了一下整理,还不错的地方有: 1.能体现高效课堂要求,让学生较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年轻老师有指导作用。课堂上能流利使用普通话教学,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 2.整节课结构框架安排合理,很紧凑。把教材中的两个基本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讲解得很透彻,物理思想传授到位。 3.教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合理,重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整体来说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4.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效果相当好,大家有目共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好。 5.老师课堂上语言简洁精练,措辞准确到位,课堂掌控能力很好,能收能放。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互动交流,学会知识等等。 不足之处是: 1.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相对来说老师的激情有些不足。如果老师投入的激情更多一些,我认为课堂效果会更好。 2.我觉得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了学习目标,应带着学生学习一下,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时应注意什么。 3.课题引入时,多媒体展示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不是少点,更多地列举一些,或让学生自己再找一些,很容易的,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4.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最好给予好评,哪怕学生回答得不好,或是回答错误,也最好鼓励一下等等。 另外,交流评课中还有一些老师提出自己上课时的一些疑义,课本上有一个圆周运动问题,不是在最高,也不是在最低位置的。也就是说要分析切向受力问题,这种问题我们上课时要不要讲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很激烈,一些老师认为不讲,不是重点内容,讲了会增加学习难度,以后用得不多;另一些老師则持相反观点,理由是新教材注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圆周运动中径向和切向也体现了正交分解的重要物理研究方法。另外课本上前面已经安排了一般的曲线运动,方法是相关联的,应该讲一下。 教无常法,学无定法,一个人不管多么认真仔细,闭门造车永远走不远,也不会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只有经常交流探讨,不断地听课评课,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是一个老师能快速成长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