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创建高效生物课堂
2019-03-15贾洪菊
贾洪菊
摘 要:生物本身就是一门与大自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知识,也具备了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因此,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就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并且,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学生创建不一样的生活化课堂,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抽象的生物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高中生物;联系生活;高效课堂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要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环境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完成知识的渗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生物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只能接触到抽象的生物理论,而无法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实践验证相应的理论,再加上生物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因素就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和领会生物知识的内涵。如果只讲理论知识而不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气氛就无法活跃,课堂效率也难以提高。因此,为了创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生物课堂“活”起来。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联系生活创建高效生物课堂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联系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基础。要想创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且课本上的生物理论是相对枯燥和难懂的,只有将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起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诱变育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八次航天育种的试验。学生在观看和分析视频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太空辐射就是诱变因子。通过生活化实例的展示,学生就能够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的能力。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联系生活,设置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要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作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需要与生活相结合。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以此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开展采访和调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和思考生活,并得出初步的感性认知。同时,只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比如,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相关概念,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和采访生活中的遗传病,并找到遗传的原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在经过调查之后,还能够充分理解遗传病的原因。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过程
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其根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使教学过程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在创建课堂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平易近人,以交流的态度为学生讲授知识,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教学结构也要简单,举例要与学生相关,要生活化,不要一直用专业性很强的名词。并且,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要贴近生活,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脱离学生的实际,只有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率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由日常生活引入生物理论,再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在“杂交育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育种实例,之后,笔者提出了问题:“在冬末初春时,农村都会插秧,夏天会有收成,而长得好的就会被收集起来,做成种子。这样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构建起了现实生活与生物理论之间的关系。
总之,生物是最为贴近生活的学科,要想创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师就必须要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内容,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活课堂更具趣味性,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被激发,课堂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唐谨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S4):83-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