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班集体的形成研究
2019-03-15赵中强
赵中强
摘 要: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对此,专门针对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构建优秀班级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优秀班集体;班级文化;形成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长期以来,高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从教师角度来讲,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凝聚力的优秀班集体显得至关重要。这就应该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履行素质教育理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都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以及班级管理过程中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积极探究班级文化,建设充满特色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班集体作为开展德育的主要基地,只要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那么整个班级自然而然就能够达成相同的行为规范与奋斗目标,最终产生我们所梦寐以求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会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非常大的作用,其转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学生前进,为了让班级大目标得到实现而不断地努力。因此,班主任必须提高对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
二、如何形成优秀班集体
1.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加强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采纳学生的建议,与学生一起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室必须干净整洁,可以按照班级人数分成几个卫生小组,让卫生小组每周轮流打扫教室卫生,而且还要派人检查卫生情况。让教室始终保持干净卫生,仅仅依靠打扫是无法实现的,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环境卫生,把教室看成是自己的家。除此之外,在进行建设班级文化的时候,尽可能多利用教室空间。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悬挂一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名言警句,而且还要确立班训、班歌等,让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得到提升。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往往给学生留下严厉古板的印象,学生很难和教师亲近。如果想要形成优秀的班集体,前提就需要师生之间加强互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班会,大家在班会上一起交流,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了解。教师也可以在课下主动和学生沟通,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3.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
当学生处在班集体的文化氛围当中时,他们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理所当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感染。班集体的“软文化”就会弥漫在整个班级里,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从而与班级文化融在一起。班风作为班级“软文化”的主体,良好的班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属于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积极主动地进行约束,决不做损害班级利益的各种事情。创建良好的班风,可以对学生形成非常大的内化的激励,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与荣誉感得到显著提高。班风对于学生起到了非常大的激励作用,能够让班级里的每位同学都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大家一起合作,共同进步,这样班集体也有了无尽的力量与生机。
4.对班级管理制度不断地进行完善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建设优秀班集体的过程当中,专门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并且还对其进行了完善与健全,通过运用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与每日常规标准等,从而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例如,可以创立一个学生操行分评比栏。班级里每位同学的基数都是一百分,然后按照学生在学习、考勤、纪律等多个不同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加分或者是减分。每个小组里所有成员的分数加在一起就是小组的总分数,每个礼拜进行计算,这项工作由分管纪律、考勤等的班干部负责,然后每个月选出分数最高的小组,给予其一定的奖励,通过采用这种班级管理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与整个班集体以及班里每位学生的发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新课程的出现,高中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尽最大努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班风,让学生与班集体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丽.高中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6(24).
[2]王鑫.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研究,2017(10):9-11.
[3]倪浩宇.淺谈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文化建设[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7:2.
注:课题名称:优秀班集体的形成研究——班级文化
课题类别: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BY【2018】G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