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探析
2019-03-15胡佳
胡佳
【摘 要】 财政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学科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推进教师自身建设。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特点;教学现状;改革建议
高校财政学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并掌握财税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财政、税务等方面理论和实践素养,熟悉国内外财税相关政策和法规,并能够正确运用会计实务和资产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大环境下,传统财政学教学方式也需要进一步革新。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学科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实际社会需求。在专业课程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先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后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分为应用型和研究性两类。研究型本科教育注重理论上的突破,因此较注重学术理论研究,比较偏轻实践应用,而应用型院校侧重点则相反。如何培养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问题。以财政专业为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学科及财政税收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知识、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知识创新方面的基本能力。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或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或设为公共基础课程。其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从理论角度分析,财政学涉及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税收原理、政府购买性支出、转移性制度、政府预算等,从实践方面看,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经管理人才了解国家进行公共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现代经济中,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等目标,政府会调整税率和政府支出规模,以对波动的经济进行干预。因此,该课程不仅会涉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家实际的财政政策和目标。
虽从宏观的角度看,财政的主体是国家,其中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支出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包括政府预算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等。但政府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影响微观个体,例如各类税收制度的调整(商品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率和行为税类),都会直接影响社会财富在市场主体和国家之间的分配情况。各种保障性政策(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也会直接影响各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另外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活动也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扩大。
因此,财政学内容广泛,实践性强,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方式。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先导,它的形成和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就目前情况看,对教师的定位更多的是“教”学,对学生的定位是“听”课,加上大学考试基本是“过关式”而非“选拔式”,所以在本科教育上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纯粹灌输式的讲,学生是被动的听。难免会出现上课精神不集中、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
2、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因受一些主观及客观原因制约,财政学教学方法依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少数应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局限在PPT展示方面,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但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将理论与现实分开,认为理论的学习仅仅是对以前管理政策的简单总结归纳,对实际现象并没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而产生疲倦,引发无聊情绪。另外,课本中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性,就会出现于实际现象相左的问题。例如“营改增”全面完成之后,营业税已成为历史税种,但一些课本中仍会出现营业税计征对象、计征税率等内容;特别是一些税率的变化,如果单纯运用书本教学,可能会出现错误,例如,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从过去的3500元增至5000元。消费税征收对象之一的“化妆品”改为“高档化妆品”,税率从以前的30%降至15%。其次增值税中税率有所调整并对“小规模纳税人”重新做出定义等。因此,局限的课本教学根本满足不了财政学培养目标。
3、教学内容的问题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为,缺乏对政策制定背景了解,仅单纯介绍不同财政政策,这种简单的政策介绍难免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实际状态;缺乏对现有财政政策的分析,特别是现有政策变动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一项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然是反映实际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的,如果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理解本专业本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缺乏到税务局、改革委等政府部门学习和交流的环节,一般理论与实践肯定是有差距的,而缺乏实践实习会很大程度阻碍学生对理论的学习。
4、考核方式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捆绑着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财政学期末成绩主要有两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和回答问题,卷面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很难将学生成绩拉开,二是很难考核出学生实际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形式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为了达到合格,在考试前临时突击背诵的情况,因此,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违背。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理念的转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对课堂教学理念要作以调整,打破传统课堂中的“教”学与“听”课模式,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辨”。这种教学理念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不是创新而是传承,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更多的是用这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这种理念下,教师是次位,学生是主位,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
2、教材建设改革
基于应用型教学目的,应不断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改进。以完整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对国家财政理论和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增加不同省份、不同产业范围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效果。另外,为了适应新改革的财税政策,可常规性的增加“税制改革”等方面的讲座或专题研讨,以增加学生对现有政策的了解与把握,并且将政策结合到实际问题,也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财政学是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而非是一门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学科,而且这种方式也会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课堂区别于高中课堂,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备课,丰富课堂内容,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多媒体扩充教学内容,而非停留在播放幻灯片的初级阶段,以问题或者现实事件为导入,自然而然引出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给出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现有班级为例,在本门课程讲授之前,先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十二组,每次课程一组学生進行课堂互动,要求学生关注时政新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财经类话题,整理并在课堂上分享给班级同学,并给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想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学生不光对理论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养成随时收集财经新闻的习惯。
4、完善实践教学
基于应用型本科办学目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传统课堂上,还包括校外实践,将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校内课堂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测试考核等方式了解学生接受能力,校外课堂进行拓展练习,在现实岗位中加固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同时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空缺以便改进。因此,应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5、教师自身建设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教师队伍能力也是重要环节。教师完备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对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应制定科学化的教师考核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敦促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 张宏霞.应用型大学财政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作者简介】
胡 佳(1988—)女,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