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9-03-15刘文慧董雅文陈珊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刘文慧?董雅文?陈珊

【摘 要】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从教学结构、目标、内容、保障、考核等方面全力推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希望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希望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工业工程(Industr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持续改善与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与其他工程学科相比,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本文结合我们所在学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探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相关保障,以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今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各大院校均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然而,在改革的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走访一些高校、以及教师座谈、学生座谈等多方面工作,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未能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目前实验多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习以参观实习为主,走马观花,很难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对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改善和创新的目的,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践内容体系性不强

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尽管都开设了实习、实验、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各环节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和有效衔接,使得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难以持续。

3、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与之配套的资源保障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带实验及实习的老师未经过专门的培训,技术不过硬;实践基地的建设数量不足,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践基地难以提供有关工业工程学生实习的内容或者岗位,难以发挥工业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用。

4、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在高等学校具有导向、激励和指挥教育教学的功能。目前,现行的考核方式单一,内容不全面,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

三、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各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本文构建如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以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为主体,以相应资源保障作为支持。[3]所以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其保障体系四部分,如图1所示。这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核心前提。[4]在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该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分层次、划阶段地剖析成具体的个别目标。

(1)培养实践创新的基本素质。应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并活跃其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扩展和创新。[5]通过基础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其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思考力,敬业精神等,从而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应具备综合应用自然科学与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与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与服务等系统的效率、质量、成本及环境友好等管理或工程方面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从IE角度发现问题,寻找作业低效率根源的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创新性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能力,制定实施措施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素质等。

此外,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与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适时、适当的调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以便据此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以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为指导,考虑到实践教学内容深度与技能的逐步递进,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四部分。其中,各模块之间有着一定的层次递进关系,尤其是创新实践模块是关系的纽带,将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的衔接起来。其中每个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

(1)基础实践模块。基础实践模块是在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实践内容、基础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和工程训练四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解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阶段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其中主要包括应用统计学、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等等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其中毕业实习是学生自己参加到企业的IE部门或其它相关部门中去,真正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准备。毕业设计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出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可让学生结合实训平台设计创新性综合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实施效果分析的能力。

(4)创新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助手和工业工程创意实训四个部分。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课题、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科研活动,也可以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各项竞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实践教学环境的保障。 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保障,学校应该本着从校内、校外两个角度共同发展建设的思路,提升其实践教学的资源,从而保障实践教学培养的效果。首先,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现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即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或者改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现有实验室、加强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积极与企业的工业工程部或相关管理部门接洽,根据企业生产中的实际要求,由企业老师带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素質实践教学队伍保障。实践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影响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学校可以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并通过“赴企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洽谈,对企业教师进行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使得教师们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6]

(3)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管理机制可以包括三方面:一是分级管理制度。由校级部门制定实践教学总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二级学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其中专业负责人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大纲及相应的各项具体措施并监督实施的质量。[7]二是制定完善灵活的教学制度。可在培养方案中制定必须完成的实践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多途径获取学分,多参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可通过定期的学生座谈、实践教师的评价、学生评价等措施反馈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资源保障以及运行状况,从而实现监督与指导作用。

5、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即不同类型的实践模块,由于其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设计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其中:基础实践模块重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主要考核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专业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点是考核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报告的综合分析;综合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重点考核问题分析、解决的方案、实施效果;创新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重点是考核方案设计的独立自主与创新程度、实施方案的合理、数据分析处理及总结报告等方面。

四、结论

随着社会对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学校应与时俱进,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考核体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划阶段的安排到各环节的内容中,并保证各环节彼此很好的衔接,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要多方面利用企业实践平台、多层次、多元化的提升其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良好的培养效果,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叶海虹.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新西部,2013.14.155-156.

[3] 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31-134.

[4] 柴春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改善——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50-152.

[5] 杨鼎宜,肖鹏,沈新元.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1.5.136-139.

[6] 王利君,丁笑君,唐洁芳.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33-136.

[7] 罗志勇,张胜涛,周晓梅等.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28-30.

【作者简介】

刘文慧(1976—)女,山东肥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工程理论及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