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析
2019-03-15王绪风李雅歌
王绪风?李雅歌
【摘 要】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路径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着眼课程运行,努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课程开发,立足学生需求,挖掘资源,丰富内容。
【关键词】 “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我们在改进创新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自身的发展中学习, 其他课程都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必须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要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宗旨,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各学科价值意蕴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的将教书育人的功能落到实处,培育全方位的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入人才。
2、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现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世界主流思想之外的影响,价值观念也会受到一系列冲击,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观念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对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引领。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3、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高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以育人为工作核心。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价值引领,进而弘扬中国精神。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应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对“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行规划,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将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进行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进而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
“课程思政”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结合的体系,其建设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首先,教育部门要为“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創新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建立改革创新机制,形成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其次,高校领导要进行微服私访,指导监督“课程思政”的建设。最后,学校教务管理中心要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先进、优秀课程的建设。总之,“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设计,将老师和教育资源相匹配,这样才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沃土上生根开花。
2、着眼课程运行,努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至关重要,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本领,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做学生的老师和榜样。专业课教师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品格、品德、品行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教学艺术,还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熏陶和感化作用。最后,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的原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不是仅局限于在于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对学生的榜样力量。“课程思政”既要保持自身课程特点,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
3、注重课程开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是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就不能得到更好、更科学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完善。首先,高校必须了解各个课程的内容、结构,在学科发展、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有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体现中国精神、符合价值引领的要求;其次,要调动思想政治老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对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出建设性意见,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将专业课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起来。由此看来,教师应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4、立足学生需求,打造“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最终体现是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践行。“课程思政”改革,要坚持改革从学生中来运用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行专业的调查,将国家需要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另外,“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僵化生硬,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广大学生能自觉接受“课程思政”的内容,认同“课程思政”所传递的内涵,做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而“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林庭芳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2018年10月全国教育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
王绪风(1994—)女,山东日照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李雅歌(1994—)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