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与儒家的“三立”

2019-03-15常灏宇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王阳明

【摘 要】 文章叙述了中国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内涵。阐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立德”、“立功”、“立言”伟绩,认为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能够达到“三立”境界的人非常罕见,而王阳明则是被公认的达到这一人生境界的人物。

【关键词】 王阳明;人生理想;“三立”

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宋明理学中仅次于朱子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和宋代的陆九渊理学思想统称为“陆王心学”,他的学术思想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影响了这些国家哲学思想的形成。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良知说”,在政治上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乱,在思想著述上有《王文成公全书》,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影响非常深远,被视为真正实现儒家“三立”精神的人物,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士祯称赞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池北偶谈》)。[1]

一、儒家的“三立”

儒家所说的“三立”往往又被称为“三不朽”,它的典故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大概内容是鲁国的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和晋国的执政范宣子谈到人生不朽的问题时提出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日:“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日:“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与。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2]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范宣子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身高贵,自传说中的舜时姓氏就非常高贵,然后一直到晋都担任国家主要官职,绵延不绝。但是叔孙豹认为范宣子家族官位显赫,绵延不绝,只是世代享受国家丰厚的俸禄,不是像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叔孙豹进而说明,真正的“死而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的“立德”就是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堪称楷模,被后代的人所学习和效仿;所谓“立功”就是为国家建立功勋,名扬后世;所谓“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使自己的思想能影响社会。儒家的“三立”观念同儒家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相一致,激励儒家知识分子通过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然后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进而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

二、王阳明的“立德”

王阳明籍贯所在地余姚自南宋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区,宋元明清文风鼎盛,出了许多进士。他的父亲王华是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出生的时候有祥瑞(这当然是中国古人为了神化某个人常用的迷信方法),家人认为他将来定会有大作为,但王阳明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祖父听一个过路和尚之言,将其名字由王云改为王守仁,随即开始说话。王阳明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不凡。大概在他八岁的时候,王阳明和私塾先生问人生第一等事,私塾先生告诉王阳明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但年幼的王阳明告诉私塾先生读书登第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王阳明的祖父对王阳明的志向选择非常惊奇和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将“学习圣贤”作为他的人生起点。在他逐渐长大结婚后,王阳明曾经拜访过当时的大儒娄谅,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是年先生始慕圣学”,[3]这种思想对王阳明的鼓励非常大,自此以后王阳明将“学圣贤”正是作为最主要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学习圣贤也不是一帆风顺,他的兴趣还包括“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等,这些兴趣对他学习圣贤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他后来都克服了这些不利影响,不断追求“圣贤”的境界。王阳明在仕途上不是非常顺利,在正德皇帝当朝期间,王阳明刚正不阿,受到宦官刘瑾的迫害,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当时龙场驿属于少数名族聚居地,条件非常艰苦,但王阳明不为恶劣条件所压倒,继续寻求向“圣贤”学习的途径。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4]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逐渐形成了他的“良知说”,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后来受到外界各种诱惑,才出现恶的现象,因此要学习“圣贤”,必须不断克服外部世界對人的诱惑,不断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在日常生活和为政过程中,践行“良知说”和“知行合一”,通过讲学传播他的思想,尽管王阳明在生前和去世后不断受到批评,但他身后在儒家内部获得很高声誉是不容否认的,他实现了儒家的“立德”的人生修养目标。

三、王阳明的“立功”

儒家“三纲八目”中的“治国”、“平天下”显示出儒家士人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告诫士人要有建功立业,服务国家的责任和意识。明代一直存在被逐出中原蒙古人的威胁,其中明英宗在正统年间还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成为明代奇耻大辱,这件事对王阳明影响很大,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事家,为国出力。他十五岁时曾写有平定叛乱的一些策略,到战争的前沿地带居庸关实地考察,已经胸怀经略四方之志。当王阳明通过科举从事国家治理的时候,明代政治已经非常腐败,民变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已经非常严重,王阳明对此忧心忡忡,尽管在政治上不断受到迫害,但在国家面临危机,需要奉献的时候,王阳明显示出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担当精神,并依靠自己卓越的执政能力与军事才能,建立了功勋。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的行政与军事长官,此时这些地方盗贼蜂拥四起,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这些府县的官员有的战死,有的和盗贼勾结,危害四方。王阳明审慎、机智用兵,在两年内斩获颇丰,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举国震惊。王阳明用疑兵之计与反间之计,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乱。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王守仁到达思恩和田州,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随后又平定了该地区的其它叛乱,稳定了两广局势。嘉靖七年,平定叛乱的王阳明在返回途中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5](《王阳明全集》,《年谱》)由于生前平定诸多叛乱,王阳明被朝廷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其卓著的功勋被后人颂扬,成为儒家“立功”的典范之一。

四、王阳明的“立言”

王阳明“立言”方面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同程朱理学相并行的宋明理学另一个派别—陆王心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渐成为朝廷的御用哲学,居于核心地位。到了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渐渐变得僵化,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王阳明早期也是程朱理学的爱好者,他曾经受到朱熹“格物致知”学说的影响,连续七天“格”竹子之理,最后无功而返,并且还生了一场大病。王阳明“格竹”失败后,开始怀疑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将“心”与“理”分为两个部分是错误,“理”应该存在与“心”中,这就是后来所言的“心即理”的观点。后来王阳明提出的“良知说”、“知行合一”等观点都是建立在“心即理”观点基础上。王阳明认为要认识“天理”,在人自身心里就可以找到,并且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每个人按照“天理”来行事,都能成为“圣人”。王阳明的这些观点显示出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具有解放人性的作用,现代的一些学者把王阳明看做是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人物。王阳明的思想不是一次形成的,除过“格竹”发现的“心即理”、“龙场悟道”的“致良知”,还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这些思想都是王阳明所创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的“良知说”在当时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度代替程朱理学成为宋明理学作重要的思想与理论。王阳明的学说和思想在他生前逝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泰州学派、江右学派、浙中学派等等,这些学派有的继承了王阳明思想,有些曲解王阳明思想,破坏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对人行为约束的规定,部分王阳明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行为任意妄为,不遵循儒家的一些行为规范,受到了儒家其它知识分子的批评。尽管如此,王阳明的思想仍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包括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吸收王阳明的思想。

五、总结

作為宋明理学中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践行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的传统,在道德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在面临许多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刚正不阿、临危不惧,显示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国家面临危机,他不计个人得失,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叛乱,建功立业;在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的时候,王阳明不抱残守缺,勇于创新,创立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儒家士人中罕见的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受到后人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王士禛著,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M].中华书局,1997.201.

[2] 左丘明著,杜预注.左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02.

[3][4][5] 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7.14.115.

【作者简介】

常灏宇,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王阳明
悲悯照亮前行路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赞《百家讲坛》讲述的王阳明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千年第一人”的说与做
王阳明被逼射箭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霍思燕与王阳明拍亲密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