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智库建设存在问题与成果传递机制初探

2019-03-15吴楠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智库成果机制

吴楠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地方智库存在的问题,就智库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成果传递机制做了客观理性的探讨:智库问题研究的导向——智库研究应偏向应用、对策和实践。成果传递机制:定智库核心成员,搞活成员吸纳机制;定期会晤,搞活信息传递机制;定研究主题,搞活研究范围机制。

【关键词】 地方智库;问题导向;成果传递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地方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库系统建设的基石。区域性思想市场的构建在当代中国已有雏形,但其真正能否形成有价值的产品,还需要党委政府发挥核心指引作用,要大方明确目标、科学投入和融汇资源、大胆创新机制,在服务地方政府和领导的同时,必须重视思想市场的特性,即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创造有利于思想和对策顺畅流动的环境。笔者观察当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智库,必须承认大家都在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真正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石,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造。

一、目前地方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智库主要包括五大系统:党政部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经济研究室)、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智库(社科院、社科联、科协所属的学会、研究会、企业智库)、民间智库。这些部门和团体都是原来就存在,在建设地方智库的过程中将其划入了智库范畴。因此在对接智库研究需求的时候常常存在和原有职能模糊的问题,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1、党政智库多作为文字秘书

各地政研室和经济研究室是地区负责综合性政策研究、决策咨询、调查研究的重要部门,因此,较多的研究室基本成为了党委和政府的高级秘书班子,负责领导讲话、工作报告,其具有的智库功能被削弱。

2、党校智库多从事理论、政策宣讲

各地市党校、行政学院承担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培训、轮训工作,是宣传、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市情研究的重要阵地。因为党校的这一主要职能使其拥有了较具实力的科研队伍,也参与了一些市委、市政府的调研和决策咨询,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接地气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较少,这一功能有待拓展。

3、高校智库研究难出“接地气”成果

高校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从实力上而言,应该是智库建设的主力军。但现实是,当前高校由于整个评价体系偏向于在学术领域做出成就,因此高智力人才都是谋求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关注的是西方人的学术取向和学术口味,研究者注重数据分析研究、实证性质的论文生产,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度不够。同时从事决策咨询工作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经济上可观的回报,因此高效智库在接地气方面很欠缺。

4、社会智库部分有名无实

各地社会智库主要是社科联和各类学会、研究会及企业智库。但从数据来看,各类学会只有40%的活动正常,其余30%活动不正常,剩下的30%基本无活动,仅仅有一个名头而已。而企业智库注重对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研究,提出的调研报告、建议往往是以机构名义谋求自己企业的利益,难有广阔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产业和行业。

5、民間智库研究缺政治意识

民间智库实际上拥有的资源广泛,所观察和关注的问题也非常切实际、接地气,但由于其组织松散,政治意识缺乏,其研究的主题常常拘泥于时代和所处团体。对问题的抱怨多,对历史政策的批评多,而实际能提出解决方案的少。

笔者认为当前布局的地方智库系统出现这些问题也都无可厚非,因为其原有职能必然对其在参与智库研究过程中有所影响。那么,地方智库究竟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地方智库要构建什么样的思想信息研究和成果传递机制?回答好了这两个问题,就理顺了地方智库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理顺地方智库构建思路

1、智库问题研究的导向--智库研究偏向应用、对策和实践

首先,地方智库研究什么问题?这里其实是要弄清楚智库研究问题的导向性。笔者认为,智库研究偏向应用、对策和实践,现有五大系统中的部分研究是重合的,如目前国家和省级课题都会分为理论类和应用类,应用类的课题与智库研究就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凸显智库研究问题的特点呢?可以这样来分析:思想市场上同样存在着需求方和供给方。需求方就是拥有权力的各类决策者,在我国表现为为党政机关领导,他们在转型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各类问题,迫切需要专家给出科学专业的意见以供决策。供给方就是拥有专长、智力的各类研究者,如专家学者,社会中的有志之士,由于长期在某一领域研究,拥有专业问题的绝对话语权,他们是愿意奉献自己的智力为决策者服务的。而智库就应该作为市场中的企业,有效连接供需双方,克服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对等的问题,降低权力与智力对接的交易成本,促成思想市场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产品讲究适销对路,那么智库研究的问题也必须体现针对性、前瞻性和开放性。

针对性分为两个维度,即区域针对性和时间针对性。前者是指研究的问题具有地方性特点,后者指研究的问题具有当下时效,即能够解决决策者的燃眉之急。

前瞻性是指对问题的预见性。某些问题当下没有发生,但未来可能发生,那么智库相关研究者可以提前指出、说明并给出预案。

开放性是指智库系统研究的问题要学会跳出原有职能范畴的框架,形成专业碰撞,纳入更多新鲜思想,在不违规的情况下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让思想的碰撞猛烈且能出成果。

2、成果传递机制初探

地方智库要构建什么样的思想信息研究和传递机制?当前智库研究成果多通过课题成果、咨询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传达至决策层,这种传递方式在传统纸媒环境内还是很有优势的,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就需要有所改进。对于即时发生的问题要快出方案,对于可能潜在的问题要提前布局,或有问题应该放开研究。笔者提出地区智库建设要建立“三定三活”的问题研究和成果传递机制。

第一,定智库核心成员,搞活成员吸纳机制。省内已经有一批在各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目前该智库团队已经逐步建立。今后随着智库团队的不断扩大,除了核心成员需要身份确认外,实际能纳入智库的科研人才、企业一线人才、政府机关人才等还有很多,建议建立一种柔性成员吸纳机制,即并不需要确认你是否在智库团队中,只要能为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预见性的提出某些问题,就能作为智库成员。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下这种柔性吸纳成员的方式是很容易实现的,比如建立网站发布公告、意见征集活动、公众号传播等等。且智库的核心成员也可以有轮换机制,比如,三年左右更换其中50%的成员。因为核心成员本来就是颇负盛名的研究者和专家,其优势不必言说,而就智库整体看则需要更多新的血液、思想和研究领域,因此轮换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地区智库作为一个系统向前发展。

第二,定期会晤,搞活信息传递机制。目前智库的会晤主要是集中在年会期间,往往是年终。这与以往学术会议的组织有点类似。但实际上智库所需要出的成果跟学术成果有不同之处,它要求的实践性更强,时效性更显著。因此,建议地区智库的会晤应该更加频繁一些,比如一个季度一次,每次可以定主题。不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参加,但鼓励有需求的参加,形成一種定期良性会晤机制,便于智库成员个体之间沟通交流、思想碰撞。与此同时,智库成果的传递可以更加灵活,除了智库定期报送的决策咨询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通道形成“快报”,如某些可以采用的建议和成果可以通过手机端口发送给领导和智库内成员,便于公开的可以直接公开发送。

第三,定研究主题,搞活研究范围机制。智库研究的主题目前来看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上,这类课题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并出谋划策。主题的确定是需要的,而随着当今社会迅速向前发展,各种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在主题之外增加一定数量的不限主题和范畴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建议,每年的智库课题除了限定的主题之外,应该增加至少30%的不确立主题研究,这类研究所能搜集的问题实际来自于中高层还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而其范围的扩张可以让所有智库成员的眼界被打开,提前关注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情,从而让研究更加具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张瑾.我国地方智库建设及其对政府决策影响的研究[J].纳税,2017(26)116.

[2] 黄敦利.地方智库建设的四种不良倾向及应对之策[J].领导科学,2016(04)16-17.

[3] 倪考梦. 区域性思想市场打造与中国特色新型地方智库建设[N]. 中国经济时报,2015-03-25(004).

[4] 王庆五.地方智库建设应处理好八个关系[J].党政视野,2015(02)53.

[5] 张怀东,周敏.地方智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株洲市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3)28-32.

[6] 张述存.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社会科学文摘,2017(08)5-8.

【作者简介】

吴 楠(1986—)女,湖南岳阳人,任职于湖南省直机关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智库成果机制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皮革机制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