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语习得视角分析韩译汉语法偏误

2019-03-15张珍华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韩国语补语语序

张珍华

摘要:偏误分析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研究偏误可让教师了解学生韩译汉时出现的错误类型及原因,让教师能够及时补充翻译教学内容,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水平的同时,提高其翻译水平。本文试图对学生译文进行偏误分析,找出偏误原因,给予韩汉翻译教学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法偏误;教学建议

第二语言习得是进行两种语言间互译的基础,二语习得者的第二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到翻译产品的质量,“练好外语基本功和翻译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1)

本文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为大连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四年级韩国籍留学生,语料为韩汉翻译课堂中的学生译文及课后作业,共50篇。(以下例句中,“[ ]”内部分均为错句的修改部分;“╲”表示删除。)

一、译句中的语法偏误类型

针对韩译汉50篇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译文中经常出现,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动量补语、程度补语、连动句、被字句、把字句、有点儿/一点儿句、“是”字句、感叹句、反问句、“给”字句、比较句、“越……越”句型、“了”使用、语序、多重状语、多重定语等方面的偏误。这些出现偏误的语法项目均属《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汉语言专业一、二年级的语法项目。可知,尽管升入到高年级,但仍出现低年级语法项相关的偏误。因此,研究韩译汉偏误,了解其类型、原因,对指导韩译汉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韩国留学生韩译汉译文中出现的偏误,可分为误用句型及遗漏、虚词使用错误、语序错误、补语错误等四种类型。

(一)误用句型、遗漏:误用句型是指句型选择错误,或者未能完成正确句子。学生在进行韩译汉时,因汉语句型掌握不牢固或者对汉语某一特殊句的多种表现方式掌握不全,经常错用汉语特殊句或者韩汉两种语言中各有对应形式,但存在异同的句型。

(1)像我这样残忍的家伙在哪儿又有呢?[哪还有像我这样残忍的家伙呀!]

(2)如果母亲还在我们旁边多么好啊![如果母亲还在我们身边,那该多好呀!]

(3)比十年少,我应该赚在首尔所有的钱。[年轻十岁,我能赚足首尔的钱。]

(4)妈妈被人们推受到伤害[妈妈因被人推倒而受到伤害。]

在例(1)中,根据原文,学生使用反问句为正确选择,但因受到母语影响,未能把疑问代词“哪”置于句前;例(2)为“……那该多好啊!”感叹句,但学生在译句中遗漏了回指代词“那”;例(3)为译错的“比”字句,原文中无比较对象;例(4)为相关被动句的错误,即:汉语中被动句要求动词具有“完结”义,但“推”无此义。

(二)语序错误:语序错误就是指句子中句法成分顺序错误。

汉语属于svo语言,韩国语为sov语言。韩国语是靠词尾来表示语法关系,因此语序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而汉语则是通过语序表达语法关系,因此相对韩国语汉语的语序很重要。进而学生在翻译时经常受到母语影响,出现主宾谓语序等错误,如例(5):

(5)南北为以上的合议项目尽快地实行,……[南北要尽快推进上述合作项目……]

另外,汉语的多重状语的顺序一般为限制性状语前描写性状语在后。而韩国语的状语顺序则相对自由(2)。因此,译文中多出现汉语多重状语顺序错误,如,例(6):

(6)我跟妈妈常常一起上班了。[我经常跟妈妈一起去上班。]

(三)虚词错误:这一错误类型主要是指错用汉语的副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方面的错误。

(7)他不知道了爸爸喜欢什么。

(8)汉城大学发展于[成]16个学院……

例(7)为错用动态助词“了”。汉语中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了”的单用和合用问题,给留学生带来很多困难。例(8)中“于”一般可接在动词之后表示“时间”、“处所”等,接在动词之前表示“时间”,书面语性较强,但因学生对其语义、用法较为生疏,出现误用现象。

(四)补语错误:汉语有趋向、结果、可能、程度、动量补语,但这些补语与韩国语是有区别的。韩国语中的补语,在意义上虽跟汉语一样,表示补充说明,但其形式却截然不同,且其类型相对简单。即:韩国语中的补语是指句子中对谓词“[dweda]、[anida]、[gadda]、[daruda]、[samda]”等起補充作用的成分。补语由体词或起体词作用的内包句与补格助词“[i/ga]、[(u)ro]、[wa/gwa]”等结合构成。两种语言的不同补语形式,且韩国语补语类型简单,无法给学习者提供正迁移,进而成为学生学习难点,进入高年级后仍然出现高频的补语偏误。

(9)突然想起来丈夫把衣服换成几分钱,……

[突然想起丈夫会拿衣服换回点儿钱]

(10)跑进去了爸爸的房间。[跑进了爸爸的房间]

例(9)、(10)为补语错误。汉语的“v起”具有“移位、结果、时体”等意义,“v起来”也同样表示这一语义。但是在句法上两者具有不同点,如:“v起”中“v”多为单音节,“v起来”中“v”双音节、单音节皆可,同时“v起来”结构松散,与动态助词组合相对灵活,存在“v了起来”、“v起来了”、“v起了…来”等形式,而“v起”的形式则很固定,“了”只能放在“v起”后。“v进去”这一趋向补语表示“行为主体、位移客体、位移路径和客体所进入的容器,”,但是一般不带宾语。

二、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

韩国留学生韩译汉译文中的语法偏误,探其来源主要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即负迁移,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处理好韩汉相关语法项目之间的异同问题;从心理方面探寻其偏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度泛化。汉语的“越来越”、“越…..越…..”使用同一个字,表示的意义相近,且都与韩国语[ulsulog]对应。因此学生看到一看到韩国语[ulsulog]就过度泛化,不管原文中的动词是否具有“持续动态”义,译文中都用“越……越…..”。第二、辨别不够。韩国语语法项在汉语中可找到相对应的部分,这种对应可能是一对一、一对多或一对零的对应。翻译时,遇到一对一对应的语法项目时,学生错误较少,不过遇到一对多或一对零的语法项目时,偏误较多,需要学生细心辨别。例如:韩国语中“ida”表示“主语所示对象的性质分类,属谓语范畴的助词”,可接在数量短语后让其作为谓语,而在汉语中“是”作为表示判断关系的动词可直接做谓语。

根据学生译文偏误统计及成因,建议第二语言为汉语的韩汉翻译教学中要涉及趋向补语、可能补语、连动句、状语、定语、动量补语、程度补语、被字句、把字句、有点儿/一点儿句、“是”字句、感叹句、反问句、给字句、比较句、“越……越”、“了”、语序等内容,要对其重复进行翻译练习,因为“环形反射过程的不断重复,偏误就越来越少,学生目的语水平不断提高,逐渐靠近目的语。”(3)同时,韩译汉教学中,注重对比,从韩汉对比,角度要对上列语法项进行全面详细解释并指出韩汉异同,让学生明确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以至达到提高韩译汉水平及汉语水平的目的。

注释:

李赋宁:《谈谈外语学习和翻译》,载《中国翻译》1983年第5期,第30页。

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8页。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 (2):110-118.

猜你喜欢

韩国语补语语序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韩国语教学中“-는데”的话语功能分析
针对TOPIK评分标准的韩国语写作教育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韩国语语音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