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3-15迟浩然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迟浩然

摘要: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其中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也亦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文化又是在彼此传承、互鉴的过程中完成的。本文准备从北方少数民族王号文化方面、体制文化方面、文字文化方面和习俗文化方面等四个方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简要分析。

關键词: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互鉴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至少有160个,其中著名的少数民族有鲜卑、乌桓、柔然、东胡、回纥、蒙古、契丹、党项和女真等,大多数少数民族目前并不存在于如今的56个民族当中。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消亡,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一直战火纷纷,硝烟弥漫,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则是这场战争的永恒主角。那么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是独立发展没有联系的吗?每个少数民族有没有收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传承与互鉴。

一、王号文化方面

游牧民族发明了“单于”“可汗”称呼,用以指称氏族国家首领,这些历史称呼无比久远,那么两者的起源是什么呢?

首先说“单于”,“单于”一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乃秦国时期匈奴最高酋长,是文献中最早出现记载的一位单于。秦汉以来“单于”称谓是匈奴所独有的称谓,“单于”有天子之意,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帝王,所以即使在分裂时期,单于也是少数民族最高酋长之意。“单于”为世袭,一般是由父子相承,或者兄终弟及,但大多数以父子相承为主。到了魏晋期间。“单于”称谓并不是匈奴多独有的称谓,匈奴以外各族酋长皆称单于,并且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有自称,也有政权或者地方割据势力的封授,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深受匈奴文化影响。而到了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帝王兼称大单于,这不仅仅是因为深受匈奴文化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军事力量来源主要是胡人,帝王称自己为大单于,有利于更好的统领军事,再加上十六国时期大多数政权选择胡汉分治,所以大单于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即使不是帝王亲自担任单于之位,也不会轻易传授于他人。北魏统一北方后,不再实行胡汉分治,中原地区单于由于被统一而逐渐消失,而边疆地区也由于被统一不在授予单于封号,自此,“单于”成为便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了。

“可汗”,可汗,又称大汗,或简称为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中原记载的可汗的称号最早开始于261年拓跋氏,而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的自称。

在女真人的眼里,汗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犹如汉语之皇帝,根据历史记载,女真人早已经使用此号。

二、体制文化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除了王号方面的传承,在体制方面也有很多的渊源,本文以几个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为例加以说明。

满族。满族也被称之为满洲族,人数众多,仅少于今天的汉族,现在要居住于辽宁地区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最后演变为女真,直到现在也被称为满族。满族的政治制度最著名的就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是13世纪以来的中国主要的行政制度,起源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发展。行省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是以行省为枢纽,中央集权为主,辅以地方分权的新体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郡国并行制度,到后来的元朝行省制度,无一不体现了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元朝所创立的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的制度,也是我们今天现在省份划分的基础。

三、文字文化方面

契丹文字是契丹人为了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一种文字。是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的官方文字语言。神册五年(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授意下,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仿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大约有三千字余。契丹文发布后,立即在辽朝使用,但是由于辽朝境内汉族人数众多,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使用汉语,契丹语只有在少数契丹民族人当中使用。所以,契丹文字虽说是当时的官方文字,但是使用范围十分有限。远远不及汉字的普及,为了维护本民族传统,加强本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此时,不得不改造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是由耶律迭剌受到回鹘文的启发而在契丹大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契丹小字相比于大字更加简洁明了,贯通易懂。这就十分有利于契丹文字的传播,有利于文化交流。契丹文字流传了300多年,直至金朝中期才被废除,女真文字的创作大多数也是参照了契丹文字的创制方式。由于但是辽朝不允许契丹文字被带到别国,所以导致今天有关于契丹文字的记载很少,大多数都是在墓志铭文上了解到的。

满族最开始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都是以学习契丹文字开始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为了传播自己的文化,开始着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女真文字。女真文字是在契丹文字和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但是由于学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传播方面比较受到限制。所以到后来女真文字就日益失传了。直到1599年清太祖下令命人在蒙古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无圈点满文”,并在1632年由经学者达海该进成了“有圈点满文”,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满文。

由此可见,从契丹文字的创制及发展到女真文字的创制及发展,都无一不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互鉴。

四、习俗文化方面

习俗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和殉葬习俗,本节主要讲殉葬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殉葬主要以人殉为主。最早关于少数民族的人殉葬的记载是在《史记·匈奴列传》:“近幸臣妾从死,多至数百人。”根据史料可知,单于死后,身边亲近的人都要一起陪葬。尽管后来有牲殉和俑殉这两种替代方式,但是人殉却是真实存在的。

五胡乱华以后,鲜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在北魏初期,人殉还是存留的。但是在中原地区,对于人数比较少的鲜卑人来说大批的人殉是不切实际的,统治者深知,大量的人殉必然会削弱鲜卑民族的统治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殉的消失,据《魏书·皇后传·道武刘皇后传》记载:“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根据这条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北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削弱后族势力,不惜赐死太子之母。这种子贵母死制成为了北魏政权一种特色的政治制度并且与北魏政权相始终。

而在当时能与鲜卑可以抗衡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作为骁勇善战的民族在北方一直处于不可被忽视的地位。匈奴和鲜卑在殉葬方面也是相互融合借鉴的。

五、结语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舞台上变化莫测、纵横交替,他们所产生的制度、文化、文物非常繁琐和众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都是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的,都是相互传承和借鉴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并不是独立发展的个体,都是在传承、发展、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希望我们在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够为今天文化的发展做出指引。

参考文献:

[1]萨如拉.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之我见[J].前沿,2012 (17):192-193.

[2]《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第3497页.

[3]《魏书》卷13,《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传》,中华书局,第325页.

[4]《后汉书》卷19《耿秉传》,中华书局,第718页.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