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019-03-15傅玉辉吴家成陈奇慧
傅玉辉,吴家成,陈奇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017年,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下称施普林格)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声明对107篇已发表论文进行撤稿,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这些文章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涉及524名作者、127家中国研究机构和4家外国机构。此次撤稿创下了世界正规学术期刊一次性撤稿数量的纪录,在整个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的科研诚信危机再次成为焦点,彻底治理科研不端行为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世界开始进入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在高校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为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一个国家级科研管理平台,构建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科研管理体系,彻底解决科研不端行为,助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
一、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现实中,许多做出科研不端行为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是为了评职称、评奖、申请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等,他们都抱着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因此,要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及时中止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这个笼子就是利用大数据,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技术手段建设一个国家级科研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会同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一)平台应具备的模块和功能
1.人员信息模块:在人员信息模块,所有人员包括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等,从同一个登录口进入。所有人员以个人身份证号或中国大陆颁发的港澳台居民的居住证号码或在华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国人护照号码作为进入平台的唯一帐户名,密码要求设置字母、数字、符号等三种以上的组合以保证安全性。初次填报个人信息,要求完整填报个人所有相关信息,包括从事工作、所属学科、科研成果等。其中的科研成果,由于现行的期刊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图书数据库等数据来源中只体现姓名、单位等非唯一性标识,因此,填报科研成果时必须由个人详细填报成果名称、发表期刊或出版社、发表时间、经费来源、依托项目的具体信息、成果排名等。个人初次填报提交并经单位管理人员确认后,个人信息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由个人在平台中提出申请,上一级管理人员确认后才能修改。科研成果信息初次填报后,后续的信息由平台智能抓取并填充到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中。
2.项目管理模块:此模块中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信息发布、科研人员在线填报、项目立项后的任务书填写、经费分配、合同管理、事项变更、项目过程记录、经费使用、项目结题、项目奖励的分配等。其中,科研项目记录要求科研人员要把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文件资料、相关实验数据、图片等原始数据上传,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成套科技文件[1],既能够“追根溯源”,明确责任,也可以追溯技术路线和记载技术首发权。项目结题时,项目成果是论文的,只需填报论文名称、发表的刊物、发表的时间,平台可自动从相关期刊杂志获取论文全文;部分论文发表的刊物没有CN号或未收录在期刊数据库的,可直接手动上传论文全文等相关信息;项目成果为著作的,则应该填报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总字数等相关信息,并上传最终定稿的著作电子版。
3.项目评审模块:此模块主要供科研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使用。管理人员根据学科分类分别智能抽取评审专家,具体做法是,评审前管理人员向所有符合条件的评审专家一键发送短信通知,要求评审专家在规定时间之内在平台中确认可以参加评审工作。之后,管理人员在平台中输入每份申请书所需各类评审专家数、每位评审专家可评审的最大项目数等参数后,点击按键,平台则自动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科技计量方法[2]等技术手段,从确认可以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中智能匹配最适合的评审专家。管理人员一键发送短信通知,要求选出来的评审专家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在线评审工作。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人工选择评审专家的诸多问题,也可以把整个评审工作控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杜绝了评审专家之间互相通气及科研项目申请者找专家“拉关系、打招呼”的可能。
4.个人查询模块:此模块主要供评审专家和科研工作者使用。项目评审专家在评审项目时,可以通过此模块查询与申报课题相关的论文、课题等资料,可以防止一题多报、交叉申请、重复立项。结题评审专家则可以利用此模块对课题结题所提交的论文、研究报告或著作进行查重评估,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的,经评审委员会认定后,课题结题不通过,同时将此科研不端行为的详细信息记入个人科研诚信档案。科研工作者可以使用此模块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可以查询自己的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或著作分别引用了哪些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观点,引用比例占多少等信息,查询结果可形成无法修改的文档并允许下载;二是可以查询自己的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或著作内容被谁引用过、引用了哪些内容,并且可以直接查看该引用者的所有科研成果全文,查询结果同样可以下载。三是允许科研工作者主动查询其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引用他人成果的具体情况,查询结果同样也可以下载。
5.个人举报模块:科研不端行为难以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办法及时发现科研工作者的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处理,因此,要利用科研管理平台进行举报。举报模块的功能应方便、高效、安全。允许科研工作者在发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人抄袭或剽窃时可以一键举报,也可以允许主动举报与自己无关的科研不端行为;举报时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允许上传文字、各类文档、照片、小视频等内容,特别是可以上传从平台中下载的查询结果文档;举报后上级管理部门应责成相关责任部门在指定期限内对举报线索进行查实并在平台中公布核查结果以及处理结果,同时,核查结果及处理结果公布后平台将以短信或邮件形式通知举报者;举报者应实名举报,但管理部门必须确保举报者的相关信息不被泄露;所有举报内容及核查、处理结果按举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公开,所有平台用户都可以自由查看。
6.科研诚信档案模块:2012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制度,及时准确记录科研人员从业行为。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完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规范科研诚信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信息采集、记录、评价、应用等管理制度,明确实施主体、程序、要求。因此,在科研管理平台中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十分必要。科研诚信档案可参照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报告模式,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及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具体情况、科研成果简况、科研不端行为具体情况及处理结果。科研诚信档案主要是提供给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评审专家使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使用该模块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诚信情况进行登记、维护;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进修等重大事项时,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供决策者参考。项目评审专家则可以在评审科研工作者的项目申报时一键查看其科研诚信档案,帮助评审专家做出决策。
(二)平台应具备的特征
1.平台数据的完整性
要想让这套科研管理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反腐以净化整体科研环境的作用,平台所使用数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科研数据库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注重了发展的多元化,能够为用户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各数据库的不完整性。比如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检测范围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英文数据库(涵盖期刊、博硕、会议的英文数据以及德国Springer、英国的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等)、港澳台学术文献库、优先出版文献库、互联网文档资源、个人比对库。可以看出其对外文文献的收录不足,并没有涵盖英文、德文、法文的全部数据库以及世界其他语种的数据库。这使得在科研不端检测中出现短板,因此,应当在继续完善已有的科研数据库基础上,加强数据库的国内合作甚至国际合作[3]。本科研管理平台应尽可能涵盖国内国际所有语种的完整数据库。
2.平台的强大分析能力
现有国内科研不端检测软件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软件命名欠妥、误判公共领域内容表述、未注意不同学科特点等[4],特别是许多抄袭者为了骗过检测软件,故意将所引用内容变换一些词汇以达到降低查重率的目的[5]。本科研管理平台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能力,配合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精确检测出各类科研不端行为。二是目前科研不端检测软件只能对相同语言的文本进行检测,而无法跨语言检测,这就为抄袭、剽窃国外期刊上科研成果留下巨大的空间。因此,平台应充分利用目内国内较成熟的翻译软件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等,结合人工智能及超级计算机的强大分析能力,实现对所有语种的检测能力,杜绝漏洞。
3.平台数据的安全性
2013年发生在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引发全世界人们对大数据下网络安全的关注。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多个网站被境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其中政府网站2452个,由此凸显大数据对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性。由于科研管理平台所拥有的海量数据涉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个人隐私,更是事关国家安全,可见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因此,在建设科研管理平台时,应利用最新的量子技术,结合超级计算机,构建强大的防火墙,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性。
二、建立不能腐的制度
这些年,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规成本太低。各高校为了保护学校的声誉,即使有科研工作者被人举报,大多情况下是低调从轻处理。违规的低成本与违规的高收益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不断有人挺而走险。国务院于2018年2月1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树立正确科研评价导向的规定,加大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夯实我国科研诚信基础。笔者认为,要想彻底解决科研不端行为,就必须制定严厉的惩治问责制度,使科研不端行为者承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后果。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即科研工作者本人,高校纪委应“一票否决”其由此而获取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提拔任用、学位申请等;对科研不端行为发生后所取得的所有项目,要取消其立项资格,追缴项目经费,并在5-10年等较长年限内不得再申报任何项目;及时取消、撤销因科研不端行为而获取的学位、奖励或荣誉称号,严重者甚至解除聘用合同等[6];处理结果应公开发布并记录到科研管理平台中的个人科研诚信档案。
三、构筑不想腐的堤坝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信息系统,推进科研信用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科研领域补领激励机制。在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建立起不能腐的制度的情况下,应构筑一条不想腐的堤坝,即建立激励机制。激励科研工作者从思想上解除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的欲望,树立科研诚信的意识,激发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调整科研经费比例,增加间接费用比重。建议在提高结题要求和严把结题关的前提下,增加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间接费用,并且同一级别的不同类型课题的间接费用应有所区别。建议重点项目的间接费用占申请经费总额的50%,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间接费用占申请经费总额的40%。设立科研诚信模范奖。对于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质量高并且科研诚信好的科研工作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考虑设置科研诚信模范奖,并且在评聘职称、评优评先时享有优先权。从而鼓励科研工作者争当科研诚信模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推动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