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生素质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2019-03-15姜学,柳青
姜 学,柳 青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到来,承担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结构和企业快节奏竞争的能力,是众多学校、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于校园文化的具体定义尚无确切的统一定论,但其基本内涵和构成形式却基本达成了共识。校园文化是一个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词语,它包括学院本身特定的学术氛围、师生作风、校园环境、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等,是学院一笔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学习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文化原则以及文化设施等,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依据文化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校园布局和建筑、各项教学设施、环境的美化和整体的观感[1]。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对学校各个环节起到约束作用的准则,是学校良好运行和发展的必要保证。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是校园文化影响程度的最终检验。创新的教学活动、高效的管理组织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可靠的后勤服务都能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优秀的高校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高校的精神文化如果能够很好的体现,就可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提高学生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国内外有关研究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说法不一,但综合来说,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重要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下面我们以海航集团的企业文化为例来进行分析[2]。
海航集团,1993年创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海航集团为社会提供的岗位年近十八万个。它的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研究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创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海航的物质文化甚至说一般企业的物质文化一般以企业的运营设备、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标识甚至企业的办公环境等方式直观体现。海航集团“天涯咫尺、清系海航”的经营理念直接反映在集团的标志上,同时“鲲鹏展翅、蓝天写意”的航空运输标志也以其巧思令人赞叹。海航创新性地提出“航空产品”的理念,为顾客全方位地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个性化服务。
企业的行为文化是一种基于企业运营行为的实践文化,包括以企业家为首的全体员工的行为活动。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锋将海航领导者的最高行为目标概括为“以德养身,以诚养心,以义制利”。员工行为的要求则更多的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理念和企业目标的约束性文化,规范企业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和组织构架。海航集团实行“集团总部——子公司——二级子公司(生产经营部门)”的组织构架,不断借鉴海内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也是其核心[3]。既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升华,也是其他层次文化的支撑。包括企业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和共同理念等。而企业的精神文化正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奋斗的不竭动力之源。海航集团的共同理想是“造福于人类的幸福与世界的和平”。致力于创造一个既能促使大家努力工作超越自我同时不忘承担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的新形态企业。海航集团的共同信仰,是“天佑善人、天自我立、自我主宰”,是“真、善、美”,是“无疆大爱”[4]。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和客户;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回馈社会;“美”更像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代表,体现了对每一件产品每一次服务的极致追求。海航集团的共同理念,是“诚信、业绩、创新”。人无信不立,诚信经营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营理念之一。业绩是企业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良性经营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差异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宝。海航以诚信待天下人,以业绩论英雄,以创新为动力。
三、校企文化的差异表现
(一)校企文化的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
高校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培养人才时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学习能力。而企业更多追求经济效益,偏重于考察某一具体方面的技能,使人才在满足社会期望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最大效益。相比较而言,高校更多地考核个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而企业则注重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讲究分工合作以及跨部门合作,追求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
(二)校企文化的培养途径不同
校园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以理论为主,考察形式依旧比较单一,大多以书面考试为准。高校的培养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善的管理机制,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和优美的学习环境等方式实现。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为主,以行动来检验真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对人才进行具体技能的培养,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导向。
四、校企文化的融合基础
(一)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先导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期大多为3-4年,时间较长可以对人才进行非常系统的教育和培训。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都属于思维意识较为高级的层次,需要长期的渗透和熏陶,并非短期可以养成。校园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高职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逐步了解、形成习惯并自觉遵守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再则,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基础素质,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突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令人信赖的好品德。大学时期对一个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极重要。
(二)企业文化的要求具有指向性
社会环境相比高校要真实得多也残酷得多,会存在一部分学生即使到了高等职业院校依然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都会有迷茫和徘徊的时期,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适当地提供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信息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广泛的参考,让学生们了解企业的人才要求并产生奋斗意识,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职业素养。提前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才不会在真正立足社会的时候措手不及。
五、校企文化融合在高职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掌握生产与建设、管理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职业化”的特点更加明显。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完成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到“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预备人才”再到“培养较高素质的职业人”三位一体的培养流程。有助于大学生拨云见日及早定下自己的奋斗目标,熟悉职业特性,展望职业前景,进行职业规划,最终达到提升就业优势的根本目的。
(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相比高校都更加刚性和严厉,对刚刚跨出校园的学子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适应现代快节奏商业社会的企业人才除了出色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不仅需要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独立完成任务,还需要顾全大局在团队配合中发挥协作精神。这种职业素养并非短期内的知识学习或者培训就可以形成,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来熏陶,通过将这种理念融入校园文化进行持久的陶冶,才能保证输送到企业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突出高校的特色办学理念
校企文化融合意味着高校同企业开展全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如今不少高校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到了教学、招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模式固化、与市场脱节、缺乏教育特色和亮点等问题。校企文化交流与互动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更加对接。高校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组织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校园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校企文化融合在高职生素质教育中实现的创新途径
(一)丰富校园文化,跟随市场脚步
高职院校在吸收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以学风、师生作风等为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内涵。随着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高职学生自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的动向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尽量跟随市场才不会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
(二)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可适当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增加完全模拟企业管理制度的仿真课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激烈的竞争模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职业化的管理机制,锻炼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引导学生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
(三)开展企业调研,借鉴管理经验
高校可采取组织学生集体到企业内部开展调研的形式,提出研究问题和确定主题,分多个讨论小组由学生自主分工。通过实地了解与资料查阅相结合,让同学们自发地主动地去了解企业的文化。高职院校本身也可以考虑在教学管理上更多地体现职业精神,借鉴企业管理机制中的合理因素,比如适当引入竞争可以促进学生职业化转变的同时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交流宣传,校企文化互动
高校在慎重选择跟自己理念一致的企业为合作方后,应加强交流与宣传。在学校宣传栏或者教学楼张贴有利于企业形象与文化宣传的海报;在校园举行短期的优秀企业文化展览;订阅企业的期刊供学生们免费查阅;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等形式邀请企业中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模范员工来学校进行分享。学生与企业员工进一步互动,加深彼此的了解,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真实企业的工作与生活。
(五)校企资源共享,理论结合实践
校企深度化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企业允许一部分优秀师生进入生产研发基地进行参观,使学生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了解企业的高新技术。学生们借此了解科研成果是如何真实地转化为产品,学以致用,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和确定继续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论型教师走进企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六)校企深度合作,扩大人才储备
校园与企业不断探索深度合作的可能性,企业可在高校内赞助举办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以赛助教”,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表现杰出的优胜者为其提供进企业实习的宝贵机会,扩大企业自身的人才力量储备。
七、结语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存在明显的差异,又有着充分融合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合作共赢。毋庸置疑的是,校企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会使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创新有更大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