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导师”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19-03-15巴佳慧
巴佳慧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服务人民幸福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星级酒店,也逐步跳出了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简单定位,成为满足公众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新业态。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须引入更多企业元素,依托稳定可靠的校企双导师团队,建立和谐友善的师徒关系,以“人”为中心开辟酒店管理“工匠型”人才培养新路径[1]。
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高职院校与星级酒店的深度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学校导师与酒店师傅的良性互动、联合培养,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企业实境参与服务管理工作,研究运营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高职学生酒店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历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工学结合、产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2]。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师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引导企业主体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的指导与规范下,与学校共同承担职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或间接地为自身储备行业后备力量。
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利益支撑体系缺位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深度仍然不够,双方合作的高等性、教育性特征并未凸显。一方面,双方需求不对等,合作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既需要企业的营业场地、技术人员与运营设备等资源开展实地教学,又因师资水平与科研力量的不足,不仅难以为酒店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还可能增加企业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与用工的便捷性,更为重视管理类人才的选拔,相对轻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尚未建立长远的人力资源意识。
2.2 校企诉求难以统一,长效合作机制后劲不足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归属于不同领域,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酒店作为经营管理的经济组织,发展诉求、合作目的各不相同,持续发展的校企共生机制并不健全。酒店行业“用工荒”困境由来已久,仍然有不少酒店企业只是希望从高职院校获取实习生廉价劳动力,并未有心深度投入高职育人过程,更不愿意承担参与高职教育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不少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星级酒店的所谓紧密型合作也只是依靠着人际关系维持,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校企利益诉求的分离甚至背离,使酒店行业协会、酒店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连接松散,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动力不足,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阻碍颇多。
2.3 师资实践基础薄弱,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乏力
受高职院校高学历、高起点的师资引入机制所限,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专任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学科教育痕迹明显,企业实践经历单薄,而具有丰富职业背景的酒店人没有机会真正投入高职教学。近年来,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呼声中,专任教师们纷纷以考取某一职业技能证书为依托取得“双师”资格,并未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实质提升。加之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工作愈发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利导向,过于繁重的业务与科研任务,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赴酒店企业挂职锻炼的工作需求。
3 双导师制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实施路径
双导师制的推广与应用不可或缺,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校企协同推进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综合效能[3]。
3.1 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
立足酒店行业人才缺口现状,应在校企合作单位中遴选行业知名度高、校企合作稳定、学生留用率与发展率较高的酒店企业,把握学生人才资源供给端口,鼓励酒店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与酒店人力资源部合作拟定企业师傅店内管理制度与激励制度,并通过酒店人力资源部推荐、员工自荐的方式,选拔有志于参与高职教育的店内培训师、一线技术能手、基层管理者等担任企业师傅,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建立企业师傅指导与发展档案。另一方面,更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酒店行业协会的官方或民间平台,为愿意投身高职教育的行业与企业师傅提供相关保障措施,积极为合作酒店或校外师傅争取有利政策扶持,为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铺设道路。
3.2 推进人事制度建设,改善双导师成长环境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推进校内与店内的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校企双导师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基础。一方面,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并尊重企业师傅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积极认可企业师傅的高职教育劳动成果。通过产业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平台,借助产教研结合渠道,在校企双导师教科研项目合作、校企实训室共建等环节拟定相关制度,确立激励机制,给予双导师团队尤其是企业师傅相应津贴,调动校企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部应联合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完善双导师考核体系,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双方互评、企业自评等方式,对双导师尤其是企业师傅的教学指导工作开展全方位评价与指导,考核结果计入酒店员工绩效。同时,学校导师的考核结果也作为专任教师校内评优评奖、培训进修与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校企携手改善双导师成长环境的同时更促其共同进步。
3.3 厘清双导师职能,优化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双导师教学团队合作进程中,应努力挖掘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的各自优势,厘清各自职能,明确双方权责,提高团队合作效能。具体人才培养环节,学校导师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引导、行为习惯养成、职业认知确立、就业创业指导等。同时,通过周期性的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岗位实践等途径,了解行业动态,提高服务能力,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共同研究运营问题,研讨服务创新,开发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并借此优化自身实践水平与教学能力。企业师傅则侧重于实践教学指导、职业意识养成、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融入教育等。同时,通过周期性的校内教研活动、听课评课、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课程设计等途径,认知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企业师傅与学校导师共同开展学情分析,激活课堂氛围,革新教学手段,探讨教育模式,并借此优化自身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如此,高职院校逐步将企业元素纳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程,分享校企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双导师的综合素养,有望达成校企诉求与导师利益的共通性及一致性。
3.4 实施年级化双导师制度,以阶段性目标推进合作培养实效
第一学年,双导师教学团队应全面介入入学教育、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各安排1-2名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学校导师为主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企业师傅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承担酒店参观、职业认知、主题讲座等环节任务。这一阶段,学校导师开展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引导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学习心态,帮助学生拟定学习计划等;企业师傅则开展专业认知酒店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行业认知,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培养学生积极的服务态度,帮助学生起步职业规划等。整个大一学年度,双导师团队的合作目标是通过积极磨合进入平稳运作阶段,通过三方联动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并努力达成校园文化与酒店文化的初步对接,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营造和谐向上的专业学习氛围。
第二学年,仍以班级为单位延续双导师教学,并进一步强化企业师傅的教学参与度及指导地位。学校导师主导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通过指导专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关注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培育。企业师傅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安排下引导学生深入酒店,参加各类岗位实训与企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与员工的互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就业能力,与学校导师携手打造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育人体系。同时,双导师团队在联合指导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合作组织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共同举办酒店人职业规划大赛、双向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环节开展集体辅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树立职业信心,提升发展能力。
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阶段双导师制是学生“工作场”的主要指导模式,较之“学校场”的双导师制,合作指导需求更明确,校企师资优势更明显,导师互助成长更直接。这一阶段的校企双导师需实施跟进式教育与指导,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导师为辅,把握学生初入社会的思想动态,关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处事能力、观察能力、执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导师通过深入酒店企业参加入职培训、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开展岗位考察等途径,结合网络通讯平台跟进学生实习生活,开展有效指导,持续不断地给予学生来自校园的关注与关怀。企业师傅通过在实习酒店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互动,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控其实习进度的同时,努力规划学生从业务新手到业务熟手,至业务能手最终成长为业务精英的职业发展路径。
4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开展多元化人才定制项目,积极探索兼具职业技能、行业情怀与发展潜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与实现路径,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双导师育人模式[4]。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旨在以“工匠精神”塑造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酒店人,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审美的迭代与需求的变化,逐步实现学生由普通员工到熟练员工再到酒店匠人的发展提升,帮助学生将自身融入行业产品与企业服务中,最终达成校行企生四方共赢的协同育人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