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执政伦理重要论述及对新时代党建的指导价值

2019-03-15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性伦理初心

朱 串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所谓执政伦理,就是指主要由执政伦理理念、执政制度伦理和执政主体德性构成的、对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伦理规范体系。”[1]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状况,既影响到执政的行为和效果,更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民众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可度、信任度和支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亿万中华儿女追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党的执政伦理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系统梳理新时期党的执政伦理理念,有利于准确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更好地在执政实践中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进而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这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执政伦理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习近平执政伦理理念价值内核:人民至上

“道德理念是一个与实践相联系的概念,它是人们基于道德生活本质的把握而设想的应当或者用来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2]而执政伦理理念则是政治生活中应当或者伦理标准,是具有价值特性的那些政治理念。任何执政党都有一套执政伦理理念作为执政行为的价值导向,它既是决定执政的根本目的、评价执政行为正当性的根本尺度,更集中反映执政的根本性质、体现执政伦理的根本追求。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理念。它是新时代党的执政伦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其内涵简而概之即坚持人民至上,其执政伦理意蕴主要彰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政为民的执政观是党凝炼执政伦理理念的价值取向

所谓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简而言之即坚持发展为人民的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党凝炼执政伦理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它明确回答了“为谁谋权”“为谁掌权”“为谁用权”这一执政伦理的基本问题,体现了党的执政价值合理性,明确了党的执政伦理追求,从根本上反映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满足民众对党的执政伦理期待,可以融洽党群关系,赢得民众对党的爱戴,进而树立道德威信,使党行使权力获得道义上的保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党必须把民众对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主动担当起促进民众利益的执政责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其存在价值就是为民谋利、为民求福,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理应成为党谋求一切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2.群众路线的方法论是党践行执政伦理理念的核心思路

所谓群众路线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执政方式,是新时代党践行执政伦理理念的核心思路。既彰显了党的执政工具合理性,更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人类历史的书写者。历史和实践已证明,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重新认知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另一方面,党的改革新举措正确与否,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倘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许多改革新举措不可能成功实施,也不可能有当前日新月异发展的大好形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唯此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3.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是党追求执政伦理理念的根本目标

所谓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简而言之即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目标。它既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新时代党追求执政伦理理念的根本目标。这既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伦理自觉,从本质上讲,更是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就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这是我们党有别于其他任何执政党又一本质特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一切发展成果的最终所有者。发展是人民托付给党的事业,而人民则是党的事业依靠的主力军,因此,人民理应享有对一切发展成果的所有权。此外,在各项发展事业中,党还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加快建构权利公平、机会平等和分配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有悖公平和正义的民生问题,使发展更具普惠性,让全体人民真正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习近平执政制度伦理保障:德规并举

执政制度伦理是相对于执政主体德性伦理而言的。执政主体德性伦理着眼于是个人的内在德性,依靠的是为官者的伦理自觉;而执政制度伦理专注的则是为官者的外在规范,依靠的是制度外在制约。具体而言,党的制度伦理是指党的伦理理念的制度化,即把党的伦理理念渗透到各项制度之中去,使党持有的伦理观以制度的形式彰显出来,使制度体现出执政伦理价值意蕴。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4]从制度伦理审视之,其用意就是把党的制度法规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统一,使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进而使制度伦理建设和德性伦理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德规并举。这一重要举措,为新时期党的制度伦理建设,既开辟了新的途径,又提供了重要保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伦理化,党以德治理念作为规治导向

坚持依规治党,实质就是用制度思维和方式管党治吏,是新时期党基于依法治国理念对党内治理的新探索。所依之“规”,主要是指党内各项法规的统称,用以规范党员尤其领导干部的行为和政治生活。在党的制度伦理建设中,党使各项法规符合自己的伦理理念和道德精神,强调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即制度伦理化。要建设新时期党的执政制度伦理,必须坚持党的制度伦理化。因为伦理理念是制度的基础,对党的制度价值合理性有着支撑作用。很多伦理理念就是通过立规立章程序上升为全党意志转变为制度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发挥伦理的教化作用以及对制度价值合理性的支撑作用。从这一意义而言,法规就是成文的伦理。如果没有丰润的伦理滋养,党的制度价值合理性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规也必将因为缺乏道义正当性的保障而难以贯彻落实。为此,各项党内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必须高度重视以党的伦理理念为价值导向,弘扬善德美行、体现执政伦理原则,充分使得制度中贯穿着道德价值,让伦理理念的凝练与制度伦理的承载达到同构同化的理想状态,进而实现党的制度伦理建设的良性发展。

2.伦理制度化,党以规治承载德治理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5]坚持以德治党,既是增强党员干部德性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是管党治吏的又一新思路。在党的制度伦理建设中,党使执政伦理的要求和原则上升为不可违背的各项法规,通过强制性规范党员尤其党员干部的行为、惩罚违纪行为使党的伦理理念得以实现,这就是伦理制度化。要建设新时期党的制度伦理,必须坚持党的伦理制度化。因为只有通过各项法规承载伦理理念,党的伦理理念贯彻才有坚实的制度依托。执政伦理建设研究表明,德性伦理先于制度伦理而存在,为了维护执政党地位的正当性,约束为官者手中的权力,从而制定了德性伦理规则。但是德性伦理约束力本身不带有强制性。基于此,为了发挥党的德性伦理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通过立规立章程序,把党员干部德性伦理要求制度化。其一,党员干部的德性伦理要求,需要通过制度手段使之上升为党章党规党纪,以制度制裁为后盾予以强制执行,使之取得全党上下共同遵循的法规强制力;其二,严明党的规章制度不松懈,使道德先进的党员干部得到庇护、使道德败坏的党员干部无法任意横行、使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用于为民众谋求利益。唯此,党的伦理制度化才能使德性伦理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从而强化了党员干部人民至上的执政伦理观,这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德性的培育,而且有利于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

(三)习近平执政主体德性要求:立政德

“凡是想担任一邦中最高职务、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效忠于现行政体。第二是足以胜任他所司职责的高度才能。第三是适合于各该政体的善德和正义。”[6]可见,执政主体德性是执政者执掌国家政权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党员干部是执政主体,其德性的增强离不开个人道德修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提出了以“立政德”为总要求的党员干部德性。所谓立政德,简言之即为官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而言,“三德”是为官“立政德”总要求的具体化,是党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德性要求的高度提炼。如此,为官德性要求得以深化、细化:政德是德性要求的纲,“三德”是德性要求的目,“三德”要求统一于政德要求,又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1.明大德是党对执政主体德性的政治要求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何谓大德?于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对党的理想信念虔诚、对党的领导忠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诚,始终铭记入党誓词,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习近平对为官德性的政治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的严峻挑战,唯有修好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德,为官者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政治立场坚定,经受得住任何政治风险考验。要明大德,根据习近平的明确要求,必须补“钙”、强“身”、铸“魂”。理想信念则是锤炼党员干部德性的精神之“钙”,如果缺“钙”,就会患“软骨病”。只有补足“钙”,才能强党性之“身”,铸政治之“魂”,进而增“大德”之“体”,更好为党尽忠、为民效力。此外,还必须自觉加强德性修养。坚持以学明志,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其政治立场、方法论和精神实质,真正做到信仰坚定、方向明确。

2.守公德是党对执政主体德性的职责要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何谓公德?简而言之,即党员干部要恪守作为人民公仆的公众德性、公权德性和工作德性,是习近平对为官德性的职责要求。在公职岗位上,公权力的行使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公平正义,为官者只有恪守公德之心,才能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理念成为工作一以贯之的主线。要守公德,就必须“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7]其一,要强化人民公仆意识,始终把民众利益作为工作考虑的第一要素。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努力克服官本位意识、改变官僚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二,必须遵循“公权不私”的政治道德,去私情、去任性、去惰性。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要严守公与私、利与法的界线。既要勤勉担当,也要心存敬畏;既要有作为,但也不能乱作为。唯此,才能确保为官者的公仆之心不变、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严私德是党对执政主体德性的品行要求

“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何谓私德?简而概之,就是指党员干部对传统优秀政治伦理思想的弘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是习近平对为官德性的品行要求。党员干部的私德不是小事,更不是个人私事,它是为官者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的彰显,事关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要严私德,就必须“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7]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方面,必须锤炼意志品质;当前物质生活已极大改善,然而,随之而来的“糖衣炸弹”也使人目不暇接,这对为官者的意志品行提出了严峻考验。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经得住诱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行。另一方面,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之心,注意言行举止、家事家风,管好家人、慎交朋友,防止因细小的事而腐化,在细微之处彰显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行。

二、习近平执政伦理论述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价值

(一)坚定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建设之魂

党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什么出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习近平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理念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8]集中概括、明确表述了党的人民至上的执政伦理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凭初心使命得民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伦理理念,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理念,一以贯之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必须强化人民至上的执政伦理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凭初心和使命聚民心、得民心。唯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我们才能站稳群众立场、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在文中被提到超200次,尤其是做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既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浓厚的为民情怀,又再次明确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2.为初心使命而奋斗,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强化党的理想信念,宣誓是重要的入党仪式教育。而在党创建之初,并没有入党宣誓的安排。后来由于在国民党恐怖统治下,一旦有党员丧失理想信念、叛变革命,会给党组织带来巨大灾难。基于此,党要求强化理想信念的仪式教育,规定了入党宣誓:新党员必须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发出庄严的誓言。党的十九大后,不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来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庄严宣誓。目的就是提醒全党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伟大中国梦矢志奋斗。当前,我们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解决好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党始终秉持正确的执政伦理观,不偏离初心和使命。“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唯有不忘初心和使命,才能告慰先辈、赢得民心,才能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二)建构正确的权力观和权力规约体系是党的建设之要

“执政的核心是权力的运作,执政伦理本质上其实就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伦理规范。”[9]基于此认识,习近平执政伦理建设十分注重党的执政制度伦理建设,始终坚持规德并举,使党的制度与执政伦理在执政实践中同构同化,进而努力使国家权力运作得到伦理的有效规范和约束。这一重要举措,无疑能给当前党的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许多有益的启发。

1.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导之以“教”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10]在改革持续深化、利益不断重组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可能在道德信仰方面动摇、偏离和迷失,此时,正确的权力观所蕴含的伦理精神无疑给他们以指引。建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导之以教,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伦理观。而正确的执政伦理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在思想建设中,要深入开展党性修养、纪律意识、群众观点等方面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准确认识权力的本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理念,从思想上解决好“权从哪来”“掌权为谁”等根本性问题。此外,尤其要加强党章党规党纪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明确用权的“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切实增强权力行使的伦理自觉和敬畏之心。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先进的现代权力规约体系,束之以“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须以正确的权力观建构为先导,更需要靠先进的现代权力规约体系来维系。具体而言,防止有权任性侵害民众权益,必须严以用权、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进行规约。规约权力至少有两种,一种是自我约束,如前所述,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另一种则是束之以“规”,使权力观正确。即不正确的权力观将受到外在力量的纠偏,使党员干部必须正确用权,否则将承担责任、受到惩治。而这种外在力量主要依赖于先进的现代权力规约体系,它有利于党员干部实现由道德“他律”最终转化为道德自律。要束之以“规”,就必须坚持制度治党。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权力行使的坚实依托,建立建全权力清单,明确标定用权的边界和雷区,坚决堵住制度漏洞和盲区,把权力真正锁进制度的铁笼。要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审查评估,及时查漏补缺,不断修订完善,确保党的权力规约体系始终符合实际、贴近时代、务实管用。

(三)增强党员干部德性修养是党的建设之基

执政主体德性是实现执政伦理理念的主体性因素,可以使执政党行使执政权力获得道义上的保障。然而,良好的执政主体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的结果。为此,习近平十分重视党的执政主体德性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对于以立政德为总要求的执政主体德性培育的新思想,准确把握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实质内涵,抓好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德性培育工作,对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增强“理念信念坚定”的德性修养,坚守政治立场

明大德,就是指党员干部要修好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德,是党对为官德性的政治要求,而“理念信念坚定”德性则是明大德的核心内容。对党员干部而言,只有修好“理念信念坚定”德性,政治立场才能坚定,政治忠诚才有保证。当前,有些党员干部认为理念信念就是喊口号、说大话、讲空话,离现实很遥远;少数党员干部理念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染上了“重疾”,患了“软骨病”。理想信念不是镜中水月,也不是不可企及,它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务必把增强“理念信念坚定”的德性修养作为人生重要的必修课,坚持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唯此才能让理想信念永不动摇,确保对党和人民的政治忠诚性。

2.增强“勇于担当”的德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守公德,就是指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公仆的职业道德,是党对为官德性的职责要求,而“勇于担当”德性则是守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勇于担当”的德性,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忠诚履责、勇于担责。具体而言,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敢于亮剑;在困难危险面前,能敢于身先士卒;在失误挫折面前,能敢于承担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展现出新的气象。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发出“官不聊生”的谬论,做事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有的一心只做“太平官”,占着职位却不作为;有的做“老好人”,大是大非面前不讲原则,等等。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勇为担当”的德性修养。一个具有“勇于担当”德性的党员干部,才有可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否则不仅不能为党和人民干成事业,而且会造成公权力的不作为、行政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勇于担当”的德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无旁骛,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努力创造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

3.增强“清正廉洁”的德性修养,正确看待名利

严私德,就是指党员干部克己奉公的个性品德,是党对为官德性的品行要求,而“清正廉洁”德性则是守公德的首要原则和根本要求。“清正廉洁”的德性,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12]58。具体而言,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12]247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清正廉洁的德性既是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更是个人的政治生命。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手中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把权力用于为党工作、为民谋利,而不是谋取私利。当前,面对复杂的执政环境,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存在,形形色色的诱惑让人防不胜防,导致不少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身陷囹圄。究其原因,就是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德性修养不过硬,进而逐渐丧失党性原则和操守底线,闯了红灯、越了底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德性修养,使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名利、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纯洁性和先进性。

猜你喜欢

德性伦理初心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永远的初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