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探讨
2019-03-15威海威高血液净化中心
(威海威高血液净化中心 张 娣)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56例,知情同意,男女比40:16,年龄20岁至71岁,中位年龄46.8岁,动脉内瘘穿刺渗血、静脉内瘘穿刺渗血分别是12例、44例。
1.2 方法
护理要点:(1)透析前,护士应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医生并进行对症处理。关注患者体温变化、体质量增减情况、血压变化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透析模式及透析器进行合理选择,给予危重患者实施必要预防措施,准备相关抢救药物及用品[2],确保完好备用。(2)透析时,护士应对患者体征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监测,加强患者巡视,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及时处理异常,护士应做好心肺复苏准备工作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明显下降患者交叉感染发生率,护士应保证各种瘘管及导管无菌、清洁。护士应保证患者所处体位舒适、环境适宜,促使患者不适感有效减轻。为初次透析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增加患者对于护士的信任,利用有效沟通交流来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促使患者身心放松,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3)透析后,护士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营养知识宣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进食高蛋白食物,护士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1.3 效果研究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SAS评分,利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SDS评分,利用自拟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计算
本组探究中,t检验、X2检验过程中使用SPSS19.0软件,用于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计算,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反复穿刺同一点、进针角度不当、固定针头不稳、内瘘使用过早及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硬化、皮肤松弛、其他情况均为渗血因素,分别占比 30.35%(17/56)、19.64%(11/56)、12.50%(7/56)、16.07%(9/56)、14.28%(8/56)、7.14%(4/56)。
2.2 对比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 98.21%(55/56),内瘘穿刺处渗血显著下降,内瘘感染及血液丢失发生率0.00%(0/56)。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分析得出,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反复穿刺可诱发诸多不良护理事件,穿刺点容易出现渗血现象,可对患者透析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可导致患者负性情绪加重,同时可严重影响内瘘使用寿命。
若静脉端穿刺渗血,渗血量较少,可佩戴无菌手套并使用无菌干棉签按压5~10分钟出血点,或者利用冰袋为患者实施冷敷处理。护士应对患者渗血、透析血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间隔5~10分钟松开1次冰袋以避免内瘘血栓形成。若患者长时间渗血,部分血液处于结痂状态,护士应佩戴无菌手套,然后将已经被血液渗透的创可贴取下,消毒穿刺部位时使用碘伏,将干血痂去掉,自一块30厘米×26厘米的无菌纱布一侧拆下5根纱线,将其拧成绳,然后从穿刺针下方将1端轻拉至渗血位置,在上方呈绳状将纱线两头拧紧,固定拧紧的线绳时使用胶布,在渗血部位上方覆盖无菌纱布。若仍存在渗血,可在其上撒云南白药,然后再覆盖一层无菌纱布,若依旧渗血,将血泵关闭,另外进行血管穿刺以确保透析顺利开展。另外,护理干预期间,护士应合理选择穿刺办法,避开瘢痕组织及硬结,促进患者血管壁减少刺激及损伤,促进护士工作责任心显著提升,开展相应健康宣教。
本组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98.21%(55/56),内瘘穿刺处渗血显著下降,内瘘感染及血液丢失发生率0.00%(0/56)。
综上,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原因诸多,护士应根据原因来明确护理要点,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促使患者透析效果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