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同礼、费正清与抗战时期中美学术文化交流

2019-03-14王成志

关键词:费正清学术图书

[美]王成志

对袁同礼(1895—1965)和费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1991)这样的职业文献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美学术文化交流都是以书刊文献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的。袁同礼对于当时的史料也十分重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鉴于中国文教机构和图书文献遭日军摧毁严重,1937年冬,袁同礼向国际社会及时揭露日军暴行,大力呼吁国际文化界、图书馆界同情和援助中国[注]徐家璧:《袁守和先生在抗战期间之贡献》,《传记文学》1965年第8卷第2期,第40~45页;朱传誉:《袁同礼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第18~21页;Yuan Zhou and Calvin Elliker, “From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ooks for China Programs during World War II”, Libraries & Culture, 32, Spring 1997,pp.191-226.。他更是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地保护文化遗产和征集历史文献,推动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主要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北平图书馆和西南联大一起于1938年底开始合办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成员很多是留美归国的学者。征辑会收集各种各样的与抗战有关的资料,如果没有该征辑会留下的大量抗战史料,留存今天的全面抗战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会更有限。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的组织、收藏、整理、编辑运作和成就,基本保障抗战时期袁同礼参加的任何学术资料和历史文献交流组织及相关活动,都有成功的基础[注]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工作报告》(1939年1 月至12月),《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集刊》第1期,1940年,第11~26页;李晓明、李娟:《袁同礼与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国家图书馆编:《袁同礼纪念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135~144页。。另外,费正清夫人费慰梅(Wilma C. Fairbank,1910—2002)任职的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中国处的很多中美文化项目,费正清和袁同礼特别是费正清都有所涉及。在抗战后期该处发起和组织的教授、技术专家、学生的交流,以及广播和电影设备援助中国等项目[注]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Cultural Relations Program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istoric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U.S. Dept. of State, 1976;杨雨青:《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中美文化关系项目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4期,第69~81页。,几乎都离不开费正清提供意见,甚至直接参与。但是本文只关注抗战文化外交史研究中多不受重视的中美书刊文献方面的学术文化交流。

一、袁同礼与哥伦比亚大学

袁同礼,1916年北京大学毕业,次年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1920年留学哥大,1922年获哥大历史学士,1923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学士[注]除非特别注明,所引的有关袁同礼的档案主要为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存藏,相关文件多散见于以下卷宗:(1)Central Files “Y” 1933-1934, Box 314/6, 1944-1945 Box 314/17;(2)Carl M. White, CF 390/2-3;(3)Aradath Markel, CF Box 182, folder 10;(4)Historical Biographical Files, Box 343, f-6;(5)Alumni Federation Card, Box 41; (6)Commencement-Programs, Scrapbooks, Collections.。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原是哥大1887年成立的图书馆学院,于1889年脱离哥大,迁至纽约州府奥尔巴尼市。1926年,该学院与1911年成立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学院(Library School of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合并,并迁回哥大,复为哥大图书馆学院[注]Ray Trautman, A History of the School of Library Servic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4.。所以袁同礼也算哥大图书馆学院毕业生。袁同礼1924年回国,先后任岭南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9年至1948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和馆长,该馆多年来事实上行使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职能。袁同礼不仅把北平图书馆办成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而且将其办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图书馆学和学术人才的摇篮、研究中心和出版基地[注]全根先:《袁同礼与国家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国家图书馆编:《袁同礼纪念文集 》,第159~168页。。

袁同礼和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袁同礼及中国图书馆界,受哥大影响巨大;哥大和其他美国及欧洲的著名研究型图书馆极大地受惠于袁同礼。袁同礼和哥大彼此极有建设性的密切交流,也一定程度上代表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关系的积极探索和发展[注]王成志:《袁同礼先生和哥伦比亚大学》,国家图书馆编:《袁同礼纪念文集》,第239~248页。。

袁同礼对哥大的贡献比较大。首先,他向哥大提供和推荐优秀学生和学生馆员。1930年,袁同礼“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签定协议,由北平图书馆派馆员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研究院学习并兼管该校中文图书,为期2年,每2年更换一人”[注]刘卓英:《毕生尽瘁图书馆事业的袁同礼》,《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1期,第50~56页。。袁同礼先后安排数位优秀馆员到哥大学习,他们不仅攻读图书馆学学位,同时在自1928年改名成中文和日文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馆做中文图书的采购、编目和咨询服务等工作,让哥大中文馆藏和服务水平等明显提高。其次,他负责为哥大图书馆采购善本古籍。像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一样,袁同礼及其助手为哥大图书馆代理采购大量中文古籍善本图书,甚至直接帮助和提高收藏水准。对母校哥大,袁同礼及其助手特别用心。比如,在中国族谱收藏方面,他们确保哥大的收藏在北美最多最好。再次,袁同礼代表中国国家级的图书馆通过直接赠送或交换,向哥大提供大量重印古籍和新近出版的中国书刊文献。比如,1934年袁同礼向哥大巴特勒校长明确表示,将无偿赠送《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一套;抗战期间,为哥大收集大量战时文献资料。

哥大对袁同礼这样毕业归国的优秀校友一直很重视和关心。1934年,哥大向袁同礼授“大学卓越奖章”(University Medal for Excellence),表彰他回国后的杰出贡献。该奖章为哥大1929年设立,用以表彰归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和专业领域贡献突出的外国毕业生。同年,蒋廷黼获授哥大荣誉博士学位。“大学卓越奖章”和荣誉博士学位享受几乎一样的荣誉[注]综合参考哥大University Archives 有关University Medal早期文件的信息外,也参考哥大近几十年授予University Medal的资料。,袁和蒋的获奖信息分列《哥伦比亚大学1902—1945年授予荣誉学位》一书中的前后页[注]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Honorary Degrees Awarded In the Years 1902-1945 Appreciations by Nicholas Murray Butler, Twelfth Presiden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260-261.。袁同礼获该奖时,年龄仅为40岁。在美访问和接受母校奖章的袁同礼,当时给国内友人的信中写到:“一月以来,旅行各地,无片刻暇,搜集材料外,并为我国宣传近数年来各项事业之进步。……同礼此次到美国和加拿大,赴各地演讲,彼等闻所未闻,故受一般之欢迎,哥伦比亚大学并赠名誉奖章,以示鼓励。”[注]《袁同礼君自纽约来函》,《国讯》1934年第72期,第199~200页。他此次海外之行大力宣传中国成就,揭露日本对华野心,并呼吁抵制日本成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对于获得哥大奖章的事却轻描淡写。

1944年底,袁同礼受国民政府委派访美,公开身份是中国联合国会议代表团顾问,但他负有政治宣传使命。国民党政府欲加强对美宣传,“驻美大使魏道明还向蒋介石提出《加强在美应付异党宣传建议》,强调加强在美的反共宣传,以抵制美国记者有关延安报道在美国的影响,9月,蒋介石批准首批赴美三名特派宣传员,即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原国际宣传处伦敦办事处主任叶公超和美籍天主教神父夏南汉”[注]刘景修:《国民党对美国宣传活动的缘起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重庆文史资料》第38辑,1992年,第522~529页。按,夏南汉神父为Father Cormac Shanahan(1899—1987)。。袁同礼出访,一如既往地做中美文教交流工作,将政治宣传寓于学术文化交流。他参加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会议后再次访问母校哥大。1945年2月17日,哥大校长和董事会为袁同礼举行异常隆重的欢迎宴会,邀请美国东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和图书馆界的四五十位知名人士作陪,以示格外重视。陪客有校董事会成员4位;哥大教授21位,自然包括教务长和哥大总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院院长,以及重要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基金会等组织代表16位,含纽约、美国东部各大基金会和学术组织代表;官员和其他客人10位,含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和国务院副国务卿麦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1892—1982)等。哥大把宴请袁同礼办成抗战时期中美文教交流的一件大事。

另外,单在图书文献的采购和交换方面,哥大对袁同礼的专业水平和处事能力特别满意,让他自由决定如何使用哥大购书经费,并代理哥大接收、存放和发运因赠送和交换而得的图书资料。哥大甚至破例慷慨地向他支付酬金。例如,1944年,哥大由校长特批,向袁同礼预付费用200美元,授权袁同礼自行决定如何使用。首批用完后,哥大再补款。此外,哥大教务长、图书馆馆长和院系领导商量后决定,为袁同礼个人在纽约的华美协进社存500美元,作为袁同礼为哥大服务的酬金。这笔个人酬金在抗战时期是不小的数目。

二、费正清在中国

1932年,费正清在淞沪抗战的炮声中首次来华。他是牛津大学的中国史博士生,为写博士论文来华,在中国学习和研究达四年之久。他结识许多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包括哥大毕业生胡适、蒋廷黼、金岳霖等。1933—1934年,费正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经济史讲师。胡适、蒋廷黻建议他应该找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帮助。费、袁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终身朋友[注]John K. Fairbank, “Tung Li Yuan as I Knew Him”,袁澄:《思忆录:袁守和先生纪念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18~20页。。

第二次战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学懂外文的从事国别和国际研究的教授和学生,都受政府征召为国家服务。费正清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国际和美日关系变得日益复杂时,就开始从哈佛告假到政府工作。1941年8月至1942年8月,他在国务院工作。费正清首先任职于新成立的跨部委性质的情报协调署(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COI)。1942年中期,情报协调署分成陆军部属下的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和跨部委性质的战讯新闻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几乎同时,战略情报局下面又成立征集外国出版物跨部委委员会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Publications),主要工作是收集敌国印刷出版品,然后做成缩微胶卷运回美国,以获得及时有用的信息和情报[注]Pamela Spence Richards,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 Wartime: The Allied-German Rivalry, 1939-1945,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4, pp.78-79.。费正清1942年9月到1943年12月被派驻中国,主要在重庆工作,1944年回国工作,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又被派驻中国,任美国国务院新闻局驻华主管,主要在上海工作。

1942年,费正清第二次来到中国,公开职务是美国驻华大使的特别助理,实际上是战略情报局的情报员,隶属战略情报局的征集外国出版物跨部委委员会。他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与日本有关的书刊文献,将从中发现的有用文献资料和情报信息拍成缩微胶卷,运回华盛顿。利用照相机将有用的材料制作成内容含量大但体积小重量轻的缩微胶卷来传送情报和信息,是当时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之一。二战时期美国大规模利用缩微胶卷,对推动情报和通讯工作、数百万美国前线军人与家人通信(史称“胜利通信”,Victory-mails[注]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Postal Museum, Victory Mail, https://postalmuseum.si.edu/VictoryMail/index.html.),起了关键作用。费正清又兼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驻华代表,为恒慕义(Arthur W. Hummel, Sr.,1884—1975)任主任的国会图书馆东方部采购中文图书文献。由于其夫人费慰梅在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负责新成立的中国处工作,经该部门认可,费正清又成为该机构与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联络员,代为分发从美国国务院安排运来的开始时期主要是缩微胶卷形式的各种科技、文化和宣传资料。

费正清到中国后,首先到昆明西南联大找以前的老朋友。西南联大图书馆馆长先是袁同礼,后是袁同礼的北京部属、1932年哥大图书馆学院毕业生严文郁(1904—2005)。严文郁和其他西南联大教授,特别是清华教授朋友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让费正清大为震惊、深为同情。他随后报告美国国务院,要求国务院考虑对中国教育界、西南联大特别是清华大学师生给予帮助。他认为帮助留美归国学生,是保存和传播美国价值和增强美国在华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些帮助应该既是物质和经济的,也是文化和学术的。他决定在自己的职权和能力之内,以身作则地帮助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知识分子。广为人知的典型例子包括,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友谊和费氏夫妇对梁氏夫妇的各种帮助。

费正清来重庆后发现,在搜集日本情报方面,在华最有势力的美国海军部情报部门与新成立的战略情报局有矛盾,美国政府在华各机构经常各行其是。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情报权威部门并不与费正清配合和提供帮助。费正清与中共机构驻重庆办事处的龚澎和乔冠华等关系良好,这些中共朋友特别是龚澎向他提供不少共产党小册子[注]张颖:《活跃在陪都涉外新闻界的龚澎》,《重庆文史资料》第43辑,“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专辑”,1995年8月,第66~72页。,但他们不可能向他提供日本和日军的情报。他深感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1941年底到1942年初,袁同礼完成国立北平图书馆近三千种善本书运送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使命后到香港,香港沦陷后滞留数月得以脱险经上海回昆明[注]曾凡菊:《袁同礼与北图善本运美之前前后后》,《学术论坛》2008年31卷5期,第156~178页。。然后他在重庆开办国立北平图书馆重庆分馆。袁同礼和费正清的办公室正好都在重庆教会学校求精中学院内,二人在重庆故人相见,分外高兴,互相帮助彼此从事的事业。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写道:“因双方共同的利益,这两个男人的关系不可避免地由之前在北京的熟识发展到很亲密。双方各自最关心的是打开并维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向交流,也至为自然。”[注]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ence in China, 1942-1949, Cultural Relations Program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istorical Studies, p.59.他们的合作体现在两个组织,即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和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上。另外有关而且很重要的是,二人对中美两国学术书刊文献馆藏的贡献。1942年,费正清和袁同礼一起正式提议并推动美国图书馆协会成员馆向中国联合采购中文图书。十几所美国大学1944年终于开始联合采购中国图书,成千上万的中国古籍和战时文献资料得以被美国大学图书馆收藏。1944年4月7日,太平洋战争形势好转在即,返回美国任战讯新闻局远东处副处长的费正清在纽约专门就图书运往中国召开一场会议,并成立由战讯新闻局、国务院、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战时图书委员会(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1942—1946)代表组成的“图书运往中国组织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Book Shipments to China)[注]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Cultural Relations Program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istorical Studies; Yuan Zhou and Calvin Elliker, “From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ooks for China Programs during World War II,” Libraries & Culture, 32 , Spring 1997.。也部分由于费正清和袁同礼直接间接的推动,抗战后期以美国国务院为主的“捐书中国”(Books for China)项目,使一批又一批的美国学术书刊文献运到中国,无偿捐赠中国公私教育、科研和文化机构。

另外,费正清认为哥大在战时中美文化交流中可起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主动表示愿为哥大服务,为国会图书馆购置的任何文献资料,也会同时为哥大购置。同时,他主动鼓动哥大与袁同礼和其他哥大校友密切合作。在战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他甚至向哥大图书馆和中国研究主管人士就哥大方如何交流和付款等,通过很多书信给予具体的指导[注]王成志:《为什么哥大会有这些中文资料——仆人丁氏、费正清、袁同礼、岳良木与百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华读书报》2013年3月13日。。抗战胜利后费正清又被派驻中国。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费正清任美国国务院新闻局驻华主管。他的工作重点是代表和配合美国政府的在华新闻出版和管理,特别是中英文新闻报道和中文专题报道。由于国共双方严重对立、难以和解,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断,学术文献收集、电影和图书的分发都不得不逐渐中止。在这期间,费正清欣赏杨潮(羊枣)、刘尊棋和金仲华等中共地下党员的才华和能力,让他们在驻华美国新闻处继续工作或兼职工作,并分别委以重任,帮助他们在业务上独当一面,同时对他们从事的中共地下工作基本不管不问。1945年杨潮被捕,费正清全力参与营救;1946年初杨潮被秘密杀害后,费正清在中外媒体上谴责国民党暴行。他在有意无意中支持中共地下党员和左翼人士反蒋介石和国民党的革命事业,帮助中共在国内外扩大影响力。

三、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

费正清的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的成立,是与袁同礼分不开的。“他在重庆的再现对我来说是大吉大利的事。我们马上联手行动”,费正清认为袁同礼“是个第一等的学术企业家,每天都会想出一个新项目”。袁同礼甚至帮费正清确定机构的中英文名称,“袁给我的办公室取名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学术’,‘服务处’,这些词简直都是金字招牌,并将我与秘密情报工作拉开了距离。我们又一起定下学术资料服务的英文名字American Publications Service”[注]John K. Fairbank,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pp.209-210.。

学术资料服务处的主要任务是:为美方搜集、储存、交换中国学术出版物,接收和向中方分发美方出版物;将中方学术文献资料制作成缩微胶卷,运到美国,以及接收和向中方分发美方来的缩微胶卷。对华盛顿最有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资料,尽早做成胶卷空运回美国;一般性的学术书刊,特别是古典和传统文献,则利用大使馆的有利条件在重庆及其附近比较安全的仓库存放好,等战争情况好转、运输形势缓解时再运至美国。

在袁同礼的帮助下,经华盛顿主管部门认可,费正清工作重点转向中国书刊文献。特别是中国出版的与日本研究有关的期刊,自然都会收集。费正清通常以中英文双语信函的形式直接联系编辑部。比如,他致日本研究会1931年开始编辑发行的《日本评论》编辑部的中文函写道:“美国学者在将来需参考《日本评论》之处,当不下于中国人士。敝处正在选集少数有学术价值之中文刊物,以便用‘显微传影片’拍录,寄存华盛顿;并便美国各图书馆需要时,购备副本。贵刊为敝处选定拍录之一。”费正清希望借用各期全部,以做“显微传影片”即缩微胶卷,做好后全部归还[注]《查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处来函特载》,《日本评论》1942年第16卷14期,第2页。。

服务处也负责接收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中国处转来的美国出版物,通过中方袁同礼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发放给中国单位。到1943年5月,“学术资料服务处已向中国20个阅读中心发放2000种不同的美国本土的缩微胶卷,并附目录,并为国会图书馆收集数千种出版物”。费正清为能帮助实现在抗战最艰难时期中美文化学术资料双向交流,感到很骄傲。他后来回忆,到1943年底,华盛顿征集外国出版物跨部委委员会发行22页中国出版物缩微胶卷的索引,并处理约70种中文期刊,“由是,做到了出版品双向供给”[注]John K. Fairbank,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p.219, p.214.。1943年12月8日,费正清离开重庆回国。费正清传记作家评论他这段时间的中国经历:“驻华16个月,在收集对日战争有用的出版物上只取得小小的成功,但剧烈地改变了费正清的中国概念、美国政策,以及他自己的作用。”[注]Paul M. Evans, John Fairbank and th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NY: Blackwell, 1988, p.93.

另外一方面,在袁同礼的帮助下,费正清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中国和美国二战时期的图书馆馆藏,特别是美国重要图书馆的中文馆藏。首先是国会图书馆得益于费正清的帮助。费正清自己在华到各地旅行,留心收藏时新的中国图书文献。比如1943年他到桂林,《大公报》报道:“美驻华大使馆专任随员兼美国会图书馆驻华代表费正清21日由滇来桂,为美国会图书馆选购本市出版之图书报章杂志。……费氏继称,中美谅解与友谊首当建立于文化基础之上。美国一般民众对现代中国之认识甚浅,其原因之一,厥为缺乏研究材料,故美国图书馆之搜集古今中文图书实极重要。”[注]《美国会图书馆搜集我国书报 费正清由滇来桂 在各地从事选购》,《大公报》(桂林)1943年8月24日。费正清的工作成就,在《国会图书馆馆长1943年6月20日结束的财政年度报告》中有记述:“在重庆,我们与征集外国出版物跨部委委员会共用费正清的服务,他与了不起的中国图书馆袁同礼一起购买或收集图书总共526册,期刊缩微胶卷2,981件,以及中国官方连续出版物18种749期。”[注]Ping-kun Yu, Chinese Collection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xcerpts from the Annual Report (s)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1898-1971, Washington: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1974, p.706.

费正清和袁同礼合作推动美国很多大学实施联合采购中国图书。1942年底,二人联名向美国图书馆协会提交“中国和美国知识界关系”的备忘录,建议美国在中美结盟联合抗日时,多采购中国图书,中美大学师生互相交流和交换等。同时,该备忘录附有袁同礼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美方联合采购中文图书的项目计划书。几经周折,美国图书馆协会基本接受他们二人的建议,但进展很慢。194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终于确定包括哈佛和哥大在内的13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开始联合向国立北平图书馆采购中文图书。各馆各出资1000美元,请袁同礼代购经史子集传统文献以及战时出版的文献。款项用完后,又商量决定各增资1000美元继续联合采购。袁同礼及其得力助手特别是顾子刚与美方密切配合,提供的书目丰富,书价低廉,明细账目非常专业、特别清楚,深得美方各馆信任。

此大规模联合采购项目,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意义重大。一是为美国图书馆采购成千上万的价廉物美的中文典籍和资料,大大丰富了美国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二是使中方获得一些当时非常难得的外汇收入;三是使中国文化典籍免遭日军损毁或掠夺。与此相关,1943年上任的哥大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院院长怀特(Carl Milton White, 1903—1983),对中国的战时西文馆藏建设方面,也贡献很大。主要由于其不懈的推动,1944年底美国国务院终于同意拨付5万美元,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两年内为中国图书馆采购西文书刊,次年又追加5万美元,有力推动了规模很大的美国政府后来主导的“捐书中国”计划。这让二战后期很多中国文教机构受惠。

除以上联合采购外,费正清为哈佛燕京学社的汉和图书馆(后改名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义务服务。从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裘开明(1898—1977)的年度馆务报告看出,1944年,哈佛燕京图书馆汇给费正清2000美元,以便在重庆和北平代为购书。1945年,费正清为该馆得书1400册,并获中央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的赠书。1946年,裘开明的年度馆务报告再次感谢费正清为该馆购书和获得赠书,总共书716种,刊233种,合计约2700册[注]程焕文:《裘开明年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同时,费正清为哥大东亚图书馆义务采购和代理交换、赠送的中文书刊。费正清、袁同礼和岳良木(1905—1994)等一起积极为哥大效力,巧妙合作,确保在抗战最艰难的年代哥大采办中文书刊顺利进行。1944年费正清离职回国,在重庆遭受日军轰炸、美国大使馆储藏条件不好时,费正清专门交代接替自己的侯感恩(George N. Kates, 1895—1990),让他也逐渐认识到收藏和储运中文图书文献资料对将来的学生和学者意义重大。侯感恩与哥大1932级毕业生岳良木等合作,代哥大接收书刊、装箱运外地存储,等条件好转时运往哥大[注]前揭王成志《为什么哥大会有这些中文资料——仆人丁氏、费正清、袁同礼、岳良木与百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四、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

1942年底,费正清在很大程度上帮袁同礼成立隶属教育部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International Cultural Service)。1943年初,该机构正式成立。委员会成员外方除费正清和美国大使馆代表外,1943年10月在华成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fice)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一度也参加[注]肖朗、施峥:《李约瑟与近代中英文化教育交流》,《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5~14页。。教育部次长主持这个代表三国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袁同礼为执行秘书,中国各重要学术机构都有代表参加。这个机构主要是接收和分发美英两国的科技文教书刊,开始多为缩微胶卷和电影,抗战形势好转、交通条件改善时,则以书刊原件为主。李约瑟负责安排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科学工程杂志做成缩微胶卷,运往中国;中国科学家由此选出有用和值得广泛传播的文章、论文再编成短文或文摘印成文摘杂志[注]李世安等:《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7卷·战时英国对华政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8页。。后来由于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参与越来越少,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遂改名为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

教育部于1943年1月8日颁布“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章程”。章程有九项内容,第一,明确目的:教育部为处理分配利用及保管盟国捐赠影印书籍杂志影片及其他有关国际学术文化资料,特组织本委员会。第二,明确任务有七项:关于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之调查收集及计划事项,运送收藏保管事项,交换分配事项;关于盟国捐赠影印书籍杂志影片之处理事项;关于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之陈列展览事项;关于国际学术文化联谊会之举行事项;其他有关事项。第三,设正副主任委员各一人,委员9~15人,顾问若干人,均由教育部就中外学术文化人士聘任之;均为无给供职,仅斟致车马费。第四,设常务委员三人,由委员互选之。第五,设秘书一人,由教育部聘任,秉承主任委员处理日常事务。设干事一至三人,由本会聘任,并得视事务需要雇佣技术员、打字员及书记,承秘书之命分别办理事务。第六,经费由教育部筹拨并得接受补助。第七,每月开会一次,必要时得由主任委员召开临时会议。第八,办事细则另行订之。第九,章程由教育部公布施行[注]《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章程》(第一〇五八号,三十二年一月八日),《教育部公报》1943年第15卷第1期,第1~2页、9页。。当时,《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相对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情况: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与欧美之学术界,无法沟通,国外新出之书报杂志,因重量关系,无法运入内地。本年春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英庚款董事会等机关,发起输入图书影片(microfilm),借以解决目前之困难。而美国国务院鉴于中国学术界之需要,乃委托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本年新出版之科学期刊,一律制成影片,用飞机运华,赠送我国教育部。教育部为接受此项资料,并(为)推广其用途起见,近特组织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主持此事。委员会共11人,为顾毓琇(主席)、任鸿隽(副主席)、袁同礼(执行秘书)、叶企孙(会计)、杭立武、陈可忠、吴俊升、刘季洪、魏学仁、蒋复璁。此外,美国大使馆二等参赞柯乐柏,美国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主任费正清,并代表美国大使馆与该委员会,合作进行。该会收到期刊210种,近该会又与英澳两国接洽,供给此项影片,俾解决战时精神食粮之恐慌。该会除在求精中学、金大理学院设立阅览室外,并在沙坪坝、成都、昆明、桂林设立图书影片阅览室,委托各地区主要学术机关(并在沙坪坝国立中大、成都金大及华大、昆明西南联合、桂林广西大学)负责保管此项影片及一切设备,同时主持各该地区阅览及利用事项。该会自本年2月起按期印行《图书影片指南》(英文本),以供学术界参考云。[注]《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3年第6卷第3/4期合刊,第5页。按,文中说“委员会共11人”,但只列出10人姓名。

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办事处设在求精中学大楼二楼,执行秘书袁同礼一直主持和负责该会重要事务。该会附设的图书影片室,设在求精中学内金陵大学三楼;其开放时间,自星期一至星期六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每日上午如预先排定时间,亦可阅览[注]《输入国际学术资料 教部设学术文化资料供应会 由美输入图书影片放大阅览》,《大公报》(重庆)1943年1月3日。。后来,阅览站遍布后方各地,总计约有三十处,各大学和研究所都能依其需要,获得所要看的缩微胶卷。而且,该会不时派工作人员至各阅览站实际调查,发现使用问题,随时改进。

缩微胶卷阅读机由多所机构试验制造,经测试以金陵大学理学院所制为最佳。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制造的一种也可用,但没有金陵大学设计的好。委员会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批量制造。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编刊社宣布:“我政府当局久拟输入影片图书,以济书荒。本校理学院近对于阅读机与技术方面更予以贡献,最近进展差堪告慰国内学者。”“阅读机则由本校理学院制造,阅读机业经本校理学院魏院长及胡玉章、杨庆龄两君之协助设计制成一种。除镜头灯泡由美国运到供给外,阅读机则由金陵大学理学院制造。最近设计制造一百套,分配全国各地,已成者已达十套。”[注]《本院大批制造影片图书阅览机:中美两政府文化合作,解决书荒之影片图书》,《电影与播音》1942年第1卷第7/8期合刊,第6页。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中国电化教育先驱魏学仁教授设计的缩微胶卷阅读机,“可将缩微胶片放映到桌面的纸上,阅读起来和书本差不多,非常方便”[注]魏永康:《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之先驱》,《物理》2010年第6期,第435页。。

1943年11月9日,《大公报》记者记述参观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办事处:“整个办公处有三间大办公室,一间照像室,一间放大阅读照像文件的暗室,一间图书馆。目前他们正在把《大公报》和《新华日报》每日拍照送往美国国会图书馆。而从美国来的照片材料则已有一千二百种。……材料一到,该会就加以分类编目,并将照片分送到全国各地的照片文件图书馆,听当地文化机关和智识分子自由使用。”费正清告诉记者:“但不是中国要知道世界,世界也要知道中国得更深更切。我们相互教育,美国人是须要受教育的。”记者体验在办事处阅览室使用缩微胶卷:“他们的大门是开放着,我们走进去,只消说出自己所关心的材料,便会一卷卷的拿出来,一篇篇的在镜头上滑过去。假如我们在战时饥渴着读物,饥渴着广大世界的一切,这小小的房间将给我们一个宇宙,使我们感到文化精神的洪流。”[注]《战后国际文化合作的始基:记重庆国际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大公报》(重庆)1943年11月22日。

缩微胶卷分发和使用,得到各教育文化科研机构的欢迎和重视。比如成都地区,“图书影片成都区分馆暂设金陵大学文学院”,由华西坝各大学聘员组成分馆委员会,拟定各种保管与阅览规则。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于1943年受国际文化学术资料供应委员会委托,管理昆明借阅图书影片事宜。该馆除代借予昆明各机关阅读并代各机关团体交换图书影片外,又设立图书影片股,在校内另外设立图书影片阅览室四间,放映影片,供师生研读,平均每天阅读人数超过10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设缩微胶卷阅览室,有两台阅读机,但要求阅读的人员非常多,机器每天工作8个小时以上,满负荷运作。图书馆不得不规定每人在同一台阅读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注]刘劲松:《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第6期,第95~101页。。而中华农学会图书影片室览阅规则规定,普通读者半小时,如无他人需用,可斟量延长,特约读者每次以二小时为限,必要时如无其他预约则可延长;读者初次使用,应先商请管理员从旁协助,以免损坏;因使用不慎致软片及设备损坏,须负责赔偿[注]《中华农学会图书影片室览阅规则》,《中华农学会通讯》1943 年第31期,第29~30页。。

1945年,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改名为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后,教育部随即颁布“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组织规程”。该规程与“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章程”基本一样,仅有少量变动,如“国际”改成“中美两国”,本会任务含“其他教育部委托办理事”,委员会由11到19人组成,委员及顾问为无给供职,但出席会议时得斟支旅费[注]《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组织规程》,《教育部公报》1945年第17卷第11期,第3页。。可是,由于抗战胜利结束,中国逐渐走向全面内战,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和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也就名存实亡了。

五、结 语

抗战时期,袁同礼、费正清率先倡议和积极推动中美书刊文献交流,他们发起和负责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和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促成了中美学术资料和文化的双向交流,而且是平等互利的交流:美国图书馆界集体向艰苦抗战的中国采购中文书刊,美国公私机构免费向中国提供图书文献,甚至在抗战后期提供大学教学实验设备和教科书等援助,中方向美国提供大量战时文献资料。

国家之间的学术文化外交,与政治、军事外交相比,难有立竿见影、影响巨大的功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其意义和作用很可能是巨大和深远的。以袁同礼为领袖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留学生,以及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对华友好人士谱写了抗战时期中美学术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他们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知识界和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理解和同情中国抗战,增进战时中美同盟关系,促进中国文化和知识走向世界和对外传播。学术资料服务处和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所收集的中文学术资料,包括缩微胶卷,奠定了美国的中国研究文献资源基础。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哥大等各大学的中文书刊文献资源,让一代又一代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受益。

猜你喜欢

费正清学术图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图书推荐
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史》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班里有个图书角
“近现代化”观念下书写的历史教科书——以费正清编写的历史教材为例
宋怡明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主动栽培学生的“费正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