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阐释与策略研究*
2019-03-14王艳萍和卫鹏
王艳萍,房 彬,和卫鹏
(1.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2.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一年多来,学界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乡村文化振兴对策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1-4]。但已有成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应承担的功能还缺乏深入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研究还有需完善之处。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多重功能
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理应为乡村振兴服务。基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审视,乡村文化振兴也能够支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一)愉悦农民、教育农民的功能
农民是乡村的主要居住者、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乡村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因而,乡村文化振兴必然要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服务,这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要求。满足农民文化需要,既要愉悦农民身心,还要使农民受到教育。
愉悦农民强调的是农民内心的快乐感受和心理上的满足;教育农民强调的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愉悦农民实际上就是“乐民”,让农民“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得到快乐、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充分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和幸福”[5]。文化本身具有娱乐功能,振兴乡村文化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使农民感到快乐。观赏一场乡间戏曲或一场精彩的电影,参加一次民俗文化活动,都能洗去农民劳动后的疲惫,使农民暂时忘记农业的艰辛,感受生活的美好。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身心愉悦了,干劲足了,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尽责,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具有教育农民的功能。而乡村振兴需要有责任感、具有奉献精神、热爱乡村的农民,这就要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当前乡村文化发展和农民道德现状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当前乡村文化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一些农村地区农民聚众赌博猖狂,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民有较大影响;部分农民道德滑坡,贪图物质享受,对乡村缺乏责任感。鉴于此,乡村文化振兴既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改善农民的日常生活、使广大农民感到幸福和快乐,又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熏陶、教化和感染,培育农民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营造良好环境
从乡村社会的特点看,“中国乡土社会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着历史维度、储纳着人文情怀、文化传统、社会记忆和群体意识的复杂场域”[6],乡村振兴要求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也是为乡村振兴服务。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农业,振兴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如果说产业振兴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塑形”工程和基础工程,那么,振兴乡村文化,特别是发展乡村先进文化,则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这是因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的,“新时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特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第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把“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乡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而这正是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环境既是乡村振兴起来的标志和表现之一,也是乡村能够振兴的必要条件。乡村的自然环境之美可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乡村的人文环境之美可以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来塑造。乡村文化是“熟人”文化,内含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传统价值观,“具有凝聚村民价值共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规范村民行为”等道德治理功能[7],乡村文化在为不断富裕起来的村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还为农民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并维护着乡村社会的和谐。乡村文化还可以通过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现实情况看,某些乡村还存在传统陋习和不良风气,腐朽落后的文化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产生消极影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以上消极影响的必要举措。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农民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摒弃陋习,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8]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是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当前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农业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常态化,而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在农村扎根的极少,乡村振兴的人才更多的需要挖掘乡村内部资源,在乡村内部培养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千千万万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农民的素质还不适合乡村振兴的需要。这不仅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还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的农民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观念;有的农民自私自利,集体主义精神淡薄;有的农民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振兴乡村文化是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振兴乡村文化,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留住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并不意味着人才一定会留在乡村。由于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乡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留住乡村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回到乡村去,振兴乡村文化无疑是一项成本较小、收益较大、事关长远的举措。“留住农民、吸引农民,不仅需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还需要让农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9]农村产业振兴了,文化振兴了,乡风文明了,农民才会留恋家乡的生活,愿意扎根乡村,在享受乡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正如徐勇所说:“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10]
(四)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1]乡村农耕文化孕育、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坚实根基。岁月长河为乡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宅、祠堂等传统建筑给后人带来无穷的记忆;马车、犁铧等农业遗迹,让人们回想起传统农业劳作的艰辛;戏楼、书院等文化遗产寄托着乡村社会对文化的追求。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意义都不能忽视,其蕴含的优秀思想和道德规范对于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即便是对于身在他乡的人来说,“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座老宅子、一栋戏楼,都承载着乡愁,对乡村记忆而言,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12]。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城镇化的冲击、错误的乡村开发观念等,一些地方乡村文化遗产遭到冷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甚至受到破坏。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功能,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很多地区正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把这些遗产束之高阁,合理适度利用也是一种保护。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之一。首先,从生产要素视角看,乡村文化是一种颇具特色、有独特魅力的资源,可以因势利导,立足乡村特色,面向市场需求,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其次,从市场需求来看,乡村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乡村中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乡村采摘、乡村民俗、乡村表演等,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以吸引城市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通过组织乡民开展民俗表演、乡村竞技等,可以展示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发展乡村剪纸、编艺、泥塑等特色工艺品,可以为市民提供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兴办农家乐、创办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可以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从实践看,很多地方乡村文化产业红红火火。如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行动,推进乡村农业、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的融合,精心设计田园景观、组织丰富的乡村体验活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桐庐县颇有创意地把过去破旧的牛栏改造成牛栏咖啡馆,受到大众的欢迎。四川成都通过深挖竹编、藤编、根雕、蜀绣等技艺,也为休闲农业注入“文化之魂”[13]。
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和策略
(一)外部供给与内部挖掘相统一
没有坚实的内部支撑,文化的种子难以在乡村生根发芽;缺乏有力的外部支持,乡村文化的小苗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外部供给,也需要挖掘内部潜力。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外部供给不足,增加乡村文化的外部供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这种外部供给,不仅指政策供给和资金供给,还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供给,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特别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很多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功能弱化,承担了过多与本职工作不符的职责,因此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乡村文化供给职能,剥离其非文化职能。二是人才供给,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但由于乡村的落后性,优秀文化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人才供给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外部供给的难点。加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外部供给,特别建议选聘一批具有一定文艺特长和组织才能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或担任农村文化教导员。三是活动供给,引导各类文艺团体为农民进行公益演出,鼓励大学生利用暑期到农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建议把大学生的文化下乡活动列入高校教学实践环节,鼓励和支持更多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乡村文化活动出力,这不仅可以增加乡村文化活动供给,而且还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乡村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乡村的情感,增强他们对农民的感情。四是产品供给,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符合农村特点、贴近农民实际、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鼓励各类组织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民采购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乡村文化振兴外部供给,要考虑到供给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基于农民文化需求的差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为当地农民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订单式”文化大餐;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对于乡村留守老人,基于他们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对传统戏剧感兴趣的特点,可以采取送戏下乡方式;对于乡村青少年,可以采用现代媒介定期推送他们喜欢的、反映乡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等。
内部挖掘,主要是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别是传承发展乡村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各地农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农民的精神生活,浸润着农民的心田,陶冶着农民的情操。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农村空心化的掣肘,在一些地方,乡村民俗文化发展令人担忧,面临支持不够、后继乏人、对青年农民吸引力不够等困境。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乡村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的保护,支持发展乡村优秀曲艺和曲目,鼓励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民间艺术文化,引导农民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吹唢呐、唱大戏、赛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推进农村民俗文化健康发展。譬如安徽省利辛县政府,为满足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春节前后向社会购买民俗文化产品,进行专场演出,组织数十位民间艺人进行马氏社火表演,通过舞龙、踩高跷、担花挑、撑旱船等表演形式,为农民奉上丰富的文化大餐[14]。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的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内容进行现代阐释,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增强其现实性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农民爱上乡村传统文化,进而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
内部挖掘还包括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本地人才,特别是发挥新乡贤和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新乡贤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士,也不是传统意义上隐居民间的绅士,而是指心系乡土、有公益心、愿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里的社会贤达”[15],如乡村退休教师、老干部、复员转业老军人等。新乡贤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公益心,乐于参与乡村事务、愿意组织乡村文化活动;新乡贤在乡村具有较高威望,行为具有感召力,能够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还要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对培育乡村文化队伍、传承乡村文化内容、支撑乡村文化活动、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6],要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激发乡村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队伍方面的作用。
(二)载体搭建与能人培养相结合
在乡村播种文化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离不开载体的依托。搭建乡村文化载体,一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生发、传承的载体,也是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空间意义,还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和归属意识”[17],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公共文化空间。但在很多乡村,缺少让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因此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迫切任务。支持和鼓励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处固定的、能遮风避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保证农民闲暇时间有处可去,雨天也有公共场所活动;积极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集体育锻炼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活动场所。二是加强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搭建。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基层政府要主动面向乡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动员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事业单位和表演团体在乡村开展文化巡演活动,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家有喜事之际举办唱戏、舞狮等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活动载体只是一个依托和纽带,用好了能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用不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必须加以管理和引导。如个别农村地区出现的低俗表演,毒害农民,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三是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媒体。乡村文化的传播需要传统媒体,更需要新媒体。特别是对于农村青少年而言,新媒体传播效果更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媒介,推动乡村文化跨地区传播、及时传播、网络直播,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使之娱乐、润泽更多的农民,特别是身处异乡的农民工。
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能人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发现并扶持乡村老艺人,为他们的表演提供平台,给予其适当补助,并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物色乡村热爱文化活动的青年农民和文艺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艺术培训,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为乡村文化的繁荣提供骨干力量;支持活跃在乡村的民间文艺团体和表演团队,为他们的演出创造机会,资助他们在传统节日为农民开展公益或准公益性质的文艺表演;引导乡村文化爱好者和文艺积极分子建立文化协会或兴趣小组,为他们开展文艺活动提供载体;帮助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活动协会,以排解他们日常生活的孤寂,丰富乡村留守人员的精神生活;培育乡村文化经纪人和乡村文化活动管理者,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三)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学界已有学者展开研究。车兆和把文化和旅游的关系视之为“灵魂”和“载体”的关系[18]。马银丽认为:“在旅游产业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占据着关键位置。”[19]以上说明,文化与旅游关系密切,这为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提供了依据。基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审视,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乡村旅游发展视角分析,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境界,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如安徽泾县查济村,吸引游客到此旅游的,不仅是“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的自然风光,还包括查济村悠久的历史和元、明、清三代的经典建筑群。另一方面,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分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两者的融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对外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提供了载体。如前所述,振兴乡村文化需要搭建载体,而乡村旅游就是较好的载体。来自城市的旅游者置身乡村,聆听乡村美丽故事,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有利于发挥乡村文化的价值,推动乡村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二,乡村旅游发展刺激了乡村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中具有乡土特色、对城市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的内容,基于此,地方政府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也会积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别是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和推广提供了平台。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积累资金。资金不足是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困境,乡村旅游业发展可增强乡镇和村集体的财力,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这为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角度,推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第一可以发展文旅小镇。文旅小镇具有“文化+旅游”特色,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当前,特色小镇,特别是文旅小镇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热点,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意识地在建设文旅小镇中振兴乡村文化。第二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挖掘乡村历史故事,发展乡村民俗文化。吸引市民到乡村旅游的,不仅是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动人的文化故事、美丽的历史传说和精彩的民俗文化,挖掘、整理乡村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展示乡村民俗文化,这既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也可以为乡村旅游增添亮点和文化底蕴,使旅游者在欣赏乡村自然之美、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乡村的文化之美、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