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背景下体育专业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研究
2019-03-14肖成兵潘春宇
肖成兵,潘春宇
(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扶贫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大学阶段的特定学期前往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总称[1]。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扶贫支教既是一个开展教育服务的过程,亦是一种自我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因其能够优化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师资力量、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并通过智力扶贫挖掘农村地区的潜在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培育,推动农村受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弥补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而日益受到理论界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对淮南师范学院顶岗实习的“炎刘模式”进行研究,梳理概括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做法,以期推动教育供给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中的结构性改革,夯实基础教育投入,提高资源匹配的效率,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水平。
一、文献梳理
依托中国知网等检索平台以“顶岗支教”“体育专业顶岗支教”等词作为检索项进行文献分析,采用可视化技术对相关文献进行相应处理以揭示这一领域文献研究的内在结构和规律。文献分布从时间上来看,2006年之后这一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增长,2010年之后趋于稳定。
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布来看,这一方面的研究通常以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教师教育、实习支教等议题的方式呈现。
这些文献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的议题有:教育顶岗实习对于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价值和功能分析;教育顶岗实习的现实运作、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策略研究;地方性师范院校本土化教育顶岗实习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模式梳理;教育顶岗实习背后价值理念的分析与概括;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追求等。
二、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运作模式:炎刘支教
2015年秋至2018年春淮南师范学院积极配合省委教育工委安排,主动承担寿县炎刘镇精准智力扶贫任务,共派出6批482名优秀大学生赴寿县炎刘学区并推广拓展到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凤台县、毛集区等贫困乡村小学教学点精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思想,深化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核心的体育专业人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实现了校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核心的体育专业人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中小学教师。
(一)满足贫困地区对体育教师的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在资源配置方面所选择的必然路径。从其内在构成方面来看,有供给主体及其策略的调整、需求分析及其回应以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优化问题。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顶岗支教工作是依据地方政府及当地中小学提出的紧缺教师需求选派,这样避免了派去的学生无用武之地,更避免了精准扶贫顶岗支教变成一个空架子,派去了人却用不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为满足农村教育对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的需求,淮南师范学院重点选拔这些专业的学生深入一线开展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受助地学校学生的发展路径,很好地贯彻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育专业学生发挥能吃苦、适应力强等特点,在精准扶贫支教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梯队延续、长期对接,形成长效机制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扶贫支教实行周期性派出的方案,并与被帮扶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选派指导教师全面落实体育教育扶贫支教工作,选派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支教单位的学生负责人。因为支教学生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克服食宿等方面的困难,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平时的训练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灵活应变、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能够担起这一重任,成为扶贫支教工作的中坚力量。淮南师范学院先后从政策、宣传、特色凝练等方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了大力推广,在此过程中强化“立德树人”思想,深化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核心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继续研究探索、丰富完善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实证明,支教过程的历练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求职来说,有扶贫顶岗支教经历也为其增加了就业的砝码。精准扶贫顶岗支教不仅提升了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锻炼了意志,提升了社会责任,更有助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精准扶贫支教工作,反哺教师教育改革,实现双方共赢
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减少,经常出现一个岗位很多人竞争,而贫困地区教师缺乏,出现有教师岗位需求但却招不到教师的局面。教育扶贫实践的有序推进,有利于推动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的转变。从致贫原因的分类来看,主要有个体层面、结构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三个维度,后两者尤其强调资源配置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淮南师范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性、师范型的办学特色,直面基础教育的现实,不断调整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设计,切实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优化能力结构。自2015年起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一直参与精准扶贫支教活动,参加人数稳定,此项活动已经成为一项持续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重要路径的体育专业人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通过多元主体资源的整合发挥着多重功能。优秀体育专业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扶贫顶岗支教,打造“校地合作”“精准扶贫”育人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确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理”为指导,实施校地合作,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对于受助学校来说,有利于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矛盾;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有利于拓展实践教学的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的美誉度,提升办学实力。
三、教育扶贫背景下体育专业顶岗支教的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从专业角度来讲,体育教育实习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提高更有帮助。然而由于受助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对各个专业教师的过度缺乏,造成顶岗实习的学生被安排进行非体育专业科目授课。教研活动参与方面,因为部分扶贫支教的学生不教授体育课程,自然无法参与体育教研活动。体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参加体育教育实习的学生高于扶贫支教的同学,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扶贫支教的学生高于体育教育实习的学生。这主要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为开朗,体育学院选派的学生很多都有担任学生会学生干部等经历,进入实习点后,虽然条件艰苦,但仍能负担起如班主任、教务管理等工作,而在淮南市进行体育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内容主要为体育教学,其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实习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及实习教师有一定关系。
(二)关于实行体育专业顶岗实习的思考
精准扶贫体育专业顶岗支教活动不仅包括进入实习学校实习,还包括先于此的如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学校信息的搜集等,在实习前双方责任的界定等环节。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闭环原理,即管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行动(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避免再犯,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因此,必须针对体育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根据现有的实习中显现的问题,依据PDCA原理,将其分阶段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一个适用于大多数贫困地区体育支教活动的程序化体系,以使体育顶岗实习活动标准化,进而提高体育顶岗实习的效果,使实习学校丰富体育教学手段、获得必要师资援助,也让体育顶岗实习的学生得到锻炼,使其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训练,最终实现多方共赢。顶岗支教教育扶贫必须科学地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使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大面积实施扶贫顶岗支教,校内教学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是关键,安全和经费支持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