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形态的演变看法定数字货币在我国的发展
2019-03-14雷子宸
雷子宸
(渤海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货币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深刻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货币形态的每一次演变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从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得益于冶炼技术进步;从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是造纸与印刷技术推动的结果;从纸质实体货币到电子货币,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体现。今天,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应运而生,并以优质的特性成为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货币发展的规律和动因,对认识和把握货币的本质,积极应对货币形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货币形态的演变
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其存在形态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世界货币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物物交换:货币起源
人类使用货币始于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在人们长期进行交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用于交换的物品种类、个人需求、交换便利等限制,由此,不断对交换物进行筛选,最后优选出交换双方易于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如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
(二)去等价物
金属货币产生。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由于金属需要人工制造,难以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容易储存,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早期的金属货币多以整块的物理形态存在,在使用时需先测试成色等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货币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形态的改变,在古希腊、波斯和罗马国家最早铸造了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并刻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印玺等图案(最早的防伪标志),从而使货币在使用时无需秤量、也无需测试成色,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在我国商代,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达,促进了畜牧业等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也由于广泛流通的贝币来源不稳定给人们交易带来诸多不便,青铜币由此产生,当时人们称其为铜贝,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由于青铜币设计简单、制作粗糙、形状不固定,缺乏使用单位,在市场上未得到广泛使用。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一种包金铜币,既华贵又耐磨。
在西方国家,当时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当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后,商品交易量增大,造币成本增高。从16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开展了海上掠夺贸易,从美洲掠夺来的大量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从而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最基础的资本。最后,在绝对数量上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等贵金属成为了主要的货币金属。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三)去贵金属化:纸币产生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的先天劣势——不便性逐渐在使用中显示出来,比如在大额交易中金属硬币因其重量和体积常使人们感到不便。另外,在交易过程中,金属货币会出现磨损而造成稀有金属的大浪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在铸币和交易过程中磨损掉的黄金已超两万吨,于是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而产生。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宋朝年间出现在四川地区的交子。
(四)去纸币化
电子货币产生。纸币作为货币,确实是货币发展历史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纸币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贸易交易的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纸币仍然有一系列不便,比如,纸币印制需要砍伐树木而破坏环保,纸币运输存在安全风险,纸币支付方便造假等等。过于平静的货币的长河在这个时代里需要再次发生变革,需要一种跨越时代的创新产物的出现,这些导致电子货币暂露头角(也就是广义的“数字货币”),首先是卡式电子货币(即信用卡)的出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施的发明和普及使用,网络式电子货币又应运而生。
二、货币的职能和演变的动因
从等价物、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货币这一系列的货币形态演变进程中,充分体现了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职能,也揭示了推动货币形态演变的动因和规律。分析这些因素有利于预判或应对一种新型货币形态产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一)货币职能的再认识
货币形态以适应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并在不同时代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职能发挥的程度各有所异。深刻认识货币的职能对适应和把握货币形态的演变具有积极意义。总体来说,货币的主要职能为价值尺度(计价工具)、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计价工具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具体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价格。商品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长短,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是用货币作为价值代表来表现。因此,商品的价格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体现,是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二是价格标准。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称为价格标准。所以,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不同国家货币计量单位不同,从而价格标准也不同。如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镑”。
流通特性是货币另一种基本职能。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货币是媒介物。商品交换通过货币作为媒介进行,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货币是媒介物,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就行。二是代表金属货币。实际上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存在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纸币代替铸币的可能性。三是分离买卖行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就有带来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虽然解决了商品交换过程中寻找等价物的困难,但会加深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二) 货币形态演变的动因分析
货币形态的演变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货币卓越性能的不断追求。一方面在货币形态演进过程中,每一次演变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商品货币演变为金属货币;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使金属货币演变为纸质货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纸质实体货币演变为电子货币。今天数字货币的产生,无不与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但无论货币形态如何改变,货币本质很难因某种技术创新而发生颠覆性变化。另一方面,人们不断追求货币的优质性能,也就是说,一种比较优质的货币形态应具有以下卓越性能:一是使用的便利性。即携带便利、不宜损坏、找零方便、便于储存等等。二是使用的广泛性。如不受时空限制,可为使用者广泛使用等。三是支付的精准性。如便于微小的交易支付。四是支付的安全性。如抵御风险、保密性等。五是社会资源的节约性。如使用成本低等。
三、数字货币的产生和特征
(一)数字货币的产生
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货币电子化、或者称电子货币(也称广义的数字货币),开始暂露头角,引人注目。1972年,美国金融评论家罗伯特·亨瑞森(Robert Hendrickson)首次正式地提出了电子货币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进教授将电子货币定义为“以金融电子网络为基础的,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1]由此可见,数字货币基于网络,以数据存于银行,履行流通和支付功能。
(二)数字货币的特征
以是否以法定货币作为支撑,电子货币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依法定货币单位计价的货币等价物。这种电子货币具有合法性,是实物货币(纸币、硬币等)“去实物化”。比如银行储蓄卡,当我们给卡里打钱的时候,银行账户以数字的形式告知我们存的钱数,这个数字就是电子货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电子货币与纸币直接相互转换;二是电子货币的数据对应着同等数量的实物货币;三是与电子货币的发行者(银行等机构)等量换取电子货币[1]。
另外一类是网络虚拟货币。此类货币以公用信息网的存在作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者有关电子设备中,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流的形式实现传输、流通和支付。如比特币便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加密数字货币,它不依靠任何特定的货币机构发行,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并使用密码学的精密设计层层加密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拥有这样的基础才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也确保了作为货币的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虽然这种网络虚拟货币的法定地位没有得到权威金融机构的确定,但是公用信息网却赋予了它可接受性和可流通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除比特币这种虚拟加密数字货币外,还有Q币、游戏币等都属于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共有的特性为:一是虚拟货币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二是两者的互换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存在由实物货币向虚拟货币的单向流动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虚拟货币是一种商品,可以用实物货币或者电子货币进行购买。
再一类就是法定数字货币。此类货币是指数字化的人民币,是一种法定加密的数字货币。它与比特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与法定数字货币相比,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其发行者不是央行,其使用范围很窄,只能在特定的虚拟环境中流动,比如Q币只能在腾讯旗下的网络环境里使用,其他的游戏币也只能在所属公司旗下的游戏环境里使用等等;只有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定数字货币,可以用于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等价交易。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显著的优点:一是使用便捷,使用寿命长;二是没有实物载体,大大减少造币的成本;三是基于密码学原理,造假难度极大;四是由于透明化,交易流通的数据有迹可循并可以被收集跟踪,对于违法犯罪的打击也有着极大的帮助[2]。
四、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策略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法定数字货币以其具有的优质特性将成为未来货币形态的发展趋势。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数字货币研讨会。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式,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3]。应该看到,国家正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改革试验,中国央行也正在加速推进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为积极应对数字货币的到来,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在我国的实行,我们应从战略视角进行考量和谋划。
第一,准确分析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基础。一种货币形态的改变涉及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变革,必须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就一种货币发行的基础而言,具体包括金融基础设施、货币政策、人们思想认识等。目前,我国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优势,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具有后发优势,数字化程度高;二是电子商务经济活跃,终端用户使用数字货币的潜在需求旺盛,应用场景丰富[4]。这些优势,对建立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应清楚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体量大,农村人口多,不少地区尤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字货币的有效发行。
第二,深入剖析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理论基础建设。科学理论是改革实践的依据,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实践将会走入弯路。因此,既要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密码货币、区块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构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体系。二是加强实践探索。根据国家的改革试点布局,对各类典型电子与数字货币系统进行探索,尤其是区块链的建设,博采众长,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基础原型。
第三,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做好制度准备。制度是金融改革的保障,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数字货币的发行做好制度安排。一是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制度,避免数字货币发行可能带来的资本管制失效问题。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减少各类市场机构以探索数字货币为名义产生的金融风险。
第四,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走向社会。从目前来看,尽管我国央行开发数字货币进展很快,但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广法定数字化货币。一是从国情出发,逐步解决技术支持问题,尤其边远山区、农村等发行数字货币的基本条件缺乏,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和推广。二是先行先试。可以选择一两个封闭的应用场景(如票据市场等),积累经验,通过“公测—试点—扩大试点—全国”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