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科大学生“乡土实践”研究

2019-03-14醒,谢茜,王

关键词:乡土设计发展

佘 醒,谢 茜,王 佳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这对我国“三农”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1]。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实质性问题。一方面,“乡村振兴”明确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发布以后,把“精准扶贫”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为贫困地区提供不少于1 000件产品设计方案,开展不少于3 000人次设计培训,组织不少于50次设计师进行贫困区访问活动,实施不少于50种乡村风貌或公共设施改观设计方案,建成并免费开放千万数量级原创设计素材数据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扶贫道路。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特别是在农业装备设计制造、乡村文化产品开发、数字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民居、文化街区、特色风貌设计,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设计等方面,现代设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将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弘扬中华精神的主渠道,是凝聚中华力量的根本途径[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基地,对我国乡村发展中人才培养输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为乡村振兴而设计”是新时代对高校设计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是历史赋予设计学科的新使命。总书记的话为当代设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本文试探讨高校设计学科如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方法与手段。

一、“乡土实践”实现大学生培养模式升级

柯罗齐(Croce 1908)在其《实践活动的哲学》中指出:人类用认识的活动来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理论与实践并举”是构筑学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关键点,其既能在实际中运用到理论知识,又能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中完善知识理论体系。设计是强调应用的新兴学科,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出现的设计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不胜枚举,从“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以赛促学”到“workshop”“反转课堂”“项目驱动”“CDIO工程模式”等相继出现,其目的也在于拓展大学生的眼界和培养创新意识,并努力做到“行之愈笃,知之益明”。然而,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强,但实际动手能力依然薄弱,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究其缘由,则是教学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各层次高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二是未能很好地将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变化融入到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教育环境及外部条件尚待完善;三是培养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新思想、新观念尚未完全树立,适合设计艺术类人才的创新性教育实践环境和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设计的上山下乡”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升级,也是设计教育教学途径、维度的新探索。高校需要造就的是具有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新时代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和创新实践平台;以创新传统工艺产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升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为设计实践的主攻方向,以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作为重点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地区普及设计理念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培养设计专业人才,促进内生动力的发展。

(一)“乡土实践”基本模式

“乡土实践”设计教育自身是一种创意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审美能力及综合知识进行实践创作的教育活动[4]。一方面能从宏观上明确“乡村振兴”对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将常规教育教学与针对性培养融合为一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引入差异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以校园周边乡村地域为基地,从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中选拔一批对农村有感情、有热情、愿意从事乡村设计的学生,更新其实践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一套适用于“乡村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想的更新和调整,研究出一套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乡村设计实践”结合“工程实践教育”的概念,在“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结构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地作战”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的平台。教学安排根据大学生教育水平和乡村设计的实际需要而定,不仅重视大学生教育平台的知识整合,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设计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面向农村实际需求的设计实践能力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真正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学有所长的设计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高校对学生应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艺术性培养,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艺术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乡土实践”的建设目标

目前,大学生设计存在两方面显著缺陷,一方面是设计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将创造性思维转变为物化的实践能力,但是往往在实践转化过程中,又存在普遍的滞后现象,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更迭的速度远远高于教学实践更新的速度,教学实践经验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操作等;另一方面,设计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设计策略,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说,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设计流于形式,盲人摸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乡土实践”的目标要求我们务必“根植乡村”,体验生活,通过近距离的对话形式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动人的能与受众产生共鸣的设计作品。

1.根植乡村,坚持精准帮扶。以高校所在地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为重点,将实践课程设置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帮助有实际设计需求的地方、项目、农户提升设计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2.长期驻点,因地制宜。努力杜绝“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效做法。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努力做到一村一特色方案。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大学生课内外实践基地,为该地区提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帮扶。

3.坚持协同合作,创新务实。构建上下齐动、多方联动的协同推进体系,发挥高等院校主体作用,协调产业上下游的各方力量,做好进出两端的对接,争取实践成果、产品全落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设计协助服务平台,拓展设计实践受益范围;创新方式方法,鼓励师生们直接与地方企业联系,实现合作共赢。

(三)“乡土实践”的成果转化

创新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而设计教育创新是社会创新发展的一部分,以其实践强、多学科交叉、紧密联系科技和经济等特点,在设计人才培养上具有天然优势[5]。因此,提高设计教育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关乎设计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更加关乎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既符合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也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目标,能够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可靠切实的实践背景。其次,与课堂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更能够将所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教结合的设计实践,既有利于实现“乡村发展”在教学环节中的源头参与、过程参与、融合参与,也有利于推进“设计介入乡村”的整合运作、深化发展。最后,产教结合的成果量化,一方面是关注实践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关注量化标准转化为物化成果的实践过程。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导向之下,我们以创新传统手工艺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特色产业为方向,督促学生目标化探索、个性化创新。

二、大学生设计实践推动“乡土再造”

“乡土”,是要唤醒原住村民内心意识和精神依托,主要包括自然、建筑和人文环境等综合氛围[6];“再造”,是运用现代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功能提升。“乡土再造”是脱胎于气候、地域、传统的乡村建筑设计“原型”,着重于规范乡村建设中新建与发展的管控,从关联因素、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筑品质和原乡文化入手,用大学生设计实践探索乡村建设价值取向。

“乡土再造”关心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和空间原型,以唤醒乡村原住民内心意识和振兴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为目的,强调的是挖掘乡村特点和改变乡村生活模式,将落后的乡村逐渐复苏、活络。乡村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系统包含以人群为中心的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复杂问题,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范畴,从设计学的角度通过设计整合技术、商业、文化、环境等要素,实现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农民群体需求的差异性。乡村可持续发展既是共同目标,也是设计驱动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统筹以人为中心和以群体为中心的均衡考量,达到个性化需求的平衡点。

(一)“乡土再造”让农村面貌“靓”起来

乡土资源大致包括:乡土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乡土自然资源又指空间土地、作物森林、生物物产等。在进行乡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1)提升乡土自然资源丰富性,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特点。景观设计注重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和保护性规划,因为乡村景观不仅是生态本身,同时也是乡村资源发展再利用的载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资源的过度开发,景观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所学知识对乡村中荒置地块和有待改善的居民点等进行打造和创新设计,还原乡村失地,增加乡村自然资源丰度。(2)建设乡村整体的自然景观,优化自然景观品级,并注重人工设施的改造和加强;同时,强调“人地协调”,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学生的实践不仅应强调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创造性保护,还应强调景观的视觉美化和环境体验的适用性。

(二)“乡土再造”让农村经济“活”起来

乡土文化资源是在人与乡村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也是在长期历史文化积累中沉淀下来的。乡土文化包括历史文学、物质文化,同时也包括生产生活必备的器具、服饰、用品等。这些内容的视觉再造、品牌再造、文化再造、功能再造都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1)保留乡土最初的情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一切人事应遵守自然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这是基础前提。(2)还原乡土自然的风韵。乡村文化中生产生活必备的器具、服饰、用品,无论怎样升级提升,都需要利用专业的思维方式提炼出属于乡村地域的独特元素,传承乡村固有的风韵。(3)传承至臻工艺技术,包括民俗文化和手工艺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使命。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根植乡村建设,走进乡村生活,在市场的需求振兴中继承和弘扬,同时激发匠心。一方面学生自己要认真学习工匠精湛的技法,体会他们的精神理念,只有真正进行实践,才能有总结、改善、提升的资格和勇气;另一方面,要激发工匠自身的荣耀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创造有自豪感,以及对产品品质的责任感。通过挖掘乡村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来包装、改善和提升乡村风貌,以丰富的历史内涵烘托地域性,彰显文化性,力争打造出有品牌特色的乡村氛围,推动设计带动农村经济“活”起来的新局面。

(三)“乡土再造”让农村经济“火”起来

乡村资源,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和技术支撑之下,优化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使其能被改善、提升和再创造的各种要素总称。系统构建未来乡村社会生活模式,是设计驱动乡村社会创新、解决乡村“凋敝”问题的基础。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人们休闲之余更愿意贴近乡村与自然,体会乡村独特的人文风情,乡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这种需求程度的不断加重,“乡村改造”不仅可以赋予乡村新的面貌,还可以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充分调研,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去芜存菁,提炼乡村亮点特色;化整为零,整体运用提升乡村形象等,并以数字媒体作为载体进行开展。同时,数字媒体以高效、便捷、互动的传播方式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势发展,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其对于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开展来说则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将开展特色乡村旅游信息发布出去,以拓展乡村特色旅游知名度,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刺激乡村经济的大发展。而当代大学生既能成为“乡土再造”的参与者,也是未来设计的消费者。

三、开创产学研协同发展新局面

(一)创新设计与“活”“用”共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设计作为创新的媒介和动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创新设计来说,首先是“活”的设计,其次是“用”的设计,要求在有文化性、实用性的同时兼具创新性。“活”的设计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和基础学科之上,以良好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具有对生活体验的尊重,对现实生活的谦和,对人个性化行为的重视。这是“活”设计的基础和本质,也是创新设计的先决条件。只要懂生活,人人都有设计的权力。其次是“用”的设计,要有改良、提升和创造的手工能力和技术能力,在实练操作中演进设计。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作坊,是中国传统的设计形式,针对地方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在总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建设能有效推进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即将“学校课堂、企业、市场”三方充分融合,“作品、产品、商品”三品共进。通过开展校内产品研发创新及人才培训,提升手工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实现手工艺在现代生活语境下的活态再生。

(二)创新设计与科技共赢

科技的投入与创新带动着经济社会的更迭与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产业结构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是学校走向社会的桥头堡,是实现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多种资源互通互流的齿轮,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直接导向和推动作用。同时,将创新设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地方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如今,好的设计与科技融合能够点石成金,广大农村地区正逐渐成为青年学子施展专长的前沿阵地,通过设计将传统乡村风物改造提升成新形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设计能力和科技结合正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乡村面貌发展升级的核心支撑之一,将设计实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要素,是我国新时代乡村发展和创新转型的有力抓手,也是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为设计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赢得了新的机遇。地方高校作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骨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实力。这对高校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办学要追求优化的生存环境、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形成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创新设计与“乡村振兴”共振

设计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设计介入乡村,将设计创新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建立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性强的设计人才队伍,把握经典,不断优化,强化实践,保持特色,努力满足新世纪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设计是社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设计介入社会发展”,能将设计的理论观念与方法融入到社会创新发展过程之中,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用设计的方法参与乡村社会化生产与生活,用设计的理念促进以人为本的乡土设计实践。“乡村振兴”是对乡村经济角色的“重新定位”,由“支持角色”转变为“发展内容”,“发展内容”的关键在于审视、落实与实践,设计参与乡村建设发展也重在实事求是与实践创新。设计融入的同时,寻求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在“项目制”的教学理念下,贯彻“服务地方、实践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设计提升产业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服务创新发展,是我们践行“乡村振兴,乡土再造”的根本价值动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共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改变颜色和样式,而是包含技术、产业、业态、模式创新的智慧和知识加工处理的增值过程[7]。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具有学科建设的全局性和学科发展的开创性,要结合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系统地协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方向、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计改革[8]。如今,乡村振兴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途径,即以“扎根实践”理念为体系的新时代基地,培养合格的乡村设计人才为当务之急。“设计的上山下乡”是当代知识青年的再出发,是真正打造、锻炼“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热衷于乡村”的设计队伍,培养出真正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村设计领头人。

猜你喜欢

乡土设计发展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