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的文艺成就及其人生意义

2019-03-14

关键词:苏轼

韩 冰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安徽 滁州 239000)

公元1037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在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他在文学艺术领城的各个方面堪称天才,诗、文、词、赋、书、画,以至哲学思想,无不具有极高造诣和境界,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独领风骚。

一、苏轼的文艺成就

(一)散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个性鲜明

苏轼一生熟读庄孟,精研汉书,庄子的汪洋恣肆和孟子的宏博善辩对他的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人评价他的风格是“苏文如海”。苏轼也曾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1]苏轼的散文作品中,议政说史的论文,皆与苏轼政治生活休戚相关,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的名篇佳作。如《刑赏忠厚之至论》《晁错论》等篇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砭时弊,见解独到。这些论文气势恢宏,雄辩滔滔,诸子百家“如影随形”。

苏轼游记散文艺术价值极高,它们突破文体藩篱,熔状物、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信手拈来,清新自然,飘逸轻松,形散神聚。其写景游记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如《石钟山记》描写江岸峭壁夜游,阴森可怖,令人毛骨悚然;文章气势流贯,叙述、写景、议论衔接自然;最重要的是全文最后从容地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可“臆断其有无”。

(二)辞赋骈散结合,景理融会,语言高妙

绝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融写景、抒情、思辨于一体,句式错落有致,旋律或低沉徘徊或轻快明朗,韵盖古今。赋发展到宋代已趋于散文化,这两篇赋可以看作是优美的散文诗。前者是清风朗月的秋光,诗人泛舟月下,主客对话,阐述他在失意中对人生的见解。后者描绘的是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主要记述在江岸梦见道士化鹤之事,写出了他旷达乐观的态度,力求从苦闷中寻求解脱。虽然都是写江上风光,但一样的风月,不一样的情怀。前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展现了一幅秋夜江景的图画。后者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描绘的是初冬之夜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体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以及将写景、抒情、叙事、说理融为一体的浪漫情怀。

(三)诗歌豪迈旷达,自然清新,意趣高远

苏轼的诗歌取材宏富,表现手法多样,奠定了宋诗体制的基础,史称“苏诗”。 苏轼今存诗二千七百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总体的特点是清雄豪健,以文为诗。苏轼这种以文入诗、融理入景的模式突破了唐诗以来融情入景的樊篱,使诗歌承担起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思索,为诗歌开拓了传情达意的广阔领域。

(四)词篇视野广阔,风格豪迈,蕴含深广

苏词开一代词风,和后来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北宋词坛上,苏词囊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另辟蹊径。苏轼主张“以诗为词”,把前人所谓的诗余“小道”,提高到言志言情的正宗地位,扩大了词的写作领域,丰富了词的写作手法,成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对传统的婉约词风,给予“虽可爱终可悲,虽可悲而终不可弃”的扬弃态度。“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2]陈廷焯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苏轼之前的词人都认为填词是诗余小道,其恩师欧阳修就称填词为“聊陈薄技”。与老师不同的是,苏轼有意识地提高词的地位,儿女情长、奇闻轶事、贬谪生活、思乡爱国等,都被纳入了词的范围。清代大学者刘熙载说:“东坡词似李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充分肯定了东坡以词为诗的艺术特色。

(五)书法独树一帜,独秀一枝,独领风骚

在中国书法史上,苏轼用书法书写生命和思想,实现了书史上书法功能的第一次超越。他推崇抒情,张扬个性,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理直气壮地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 用笔厚重,棉中裹铁,外柔内刚,神气横溢,可谓“尚意”书风的一面旗帜。丰如贵妃骄体,仪态风韵,浓纤得衷,修短合度;神似宓妃含辞,气若幽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古如千年大椿,阅尽沧桑,华茂春松,郁郁苍苍;拙似若跛老马,沉雄稳重,大巧若拙,天工藏夺;雅如西施浣纱,文士捧卷,明月照松,清泉流石;淡似薛涛便笺,兰亭翠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真如昭君面容,省识画图,烂漫少年,天真无邪;率似长江大河,奔泻千里,行云流水,随地喷涌。

二、苏轼的人生意义

(一)苏轼的诗词歌赋是中华语言的典范

当我们面对滚滚长江,会不禁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望着一轮明月,会脱口而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欣赏庐山美景,会感慨系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游览西湖,会油然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经历坎坷,会自我调适:“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苏轼的勤政爱民是履职从业的典范

苏轼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要职,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职,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管辖范围包括今浙江杭州以及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西,上海市以及江苏镇江、金坛、宜兴以东地区。在颠沛流离的政治生涯中,苏轼依然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如密州治蝗,徐州治水,杭州治湖。西湖治理改造工程充分彰显其爱民之情,诗人之心,为政之才。

(三)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生存智慧的典范

苏轼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他初入仕途,历任凤翔签判、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然而王安石变法却成其一生的政治分水岭。自请外放杭州通判,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入狱,大难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高太后主政后平步青云,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哲宗亲政后一落千丈,又被贬惠州、雷州、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4]“日啖薯芋”的贫困生活,九死南荒,遇赦北归,客逝常州。纵观苏轼一生,曲曲折折,大起大落,但他总是笑对人生,坚忍不拔,随遇而安,处处吾乡。

(四)苏轼的仁爱友善是处世交友的典范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围绕苏轼周围;陈师道和李廌二君子入其门下;苏辙、王诜等人为其鸣不平;米芾千里迢迢到黄州向他请教书法;道士、秀才、歌女、村妇、野老都是他的朋友。他善于提携后生,教诲朋友。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