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豇豆轮纹叶斑病诊断与综合防治

2019-03-14杜公福牛玉戚志强杨衍

长江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叶脉豇豆分生孢子

杜公福 牛玉 戚志强 杨衍

导读:调查海南豇豆病害时,发现一种病害主要为害豇豆叶片,其症状多种多样,但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病斑后期都具有轮纹,经过形态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同时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方法。

图1 圆形病斑正面

豇豆是海南省北运瓜菜优势特色产业,冬春茬年种植面积近1.93万hm2,占全省冬季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0%,每667 m2豇豆产量可达2 500 kg,产值 1.5万~2.0万元,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南省豇豆主产区分别分布在东南部的三亚、陵水,西部的乐东和北部的澄迈,其产品供应为北方冬春豇豆生产淡季作出了重要贡献[1]。海南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1 780~2 600 h,季度分配较均匀,年平均气温22.4~25.5℃,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1 500~1 800 mm,是我国的天然大温室,不仅有利于豇豆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豇豆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增加了豇豆安全生产难度[2]。

课题组于2015-2017年开展了海南豇豆病害调查研究,发现一种病害主要为害豇豆叶片,其症状多种多样,但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每个病斑后期都具有轮纹。本课题组采集不同发病症状的叶片,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鉴定,发现不同症状的病斑都是由同一种菌引起,经病原形态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现将由多主棒孢菌引起的豇豆轮纹叶斑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介绍如下。

1 豇豆轮纹叶斑病的症状

1.1 圆形病斑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小圆点,不受叶脉限制,随着病斑发展,逐渐形成轮纹状圆形斑,微凹陷,病健交界明显(图1);病斑背面颜色较深,受侵染的叶脉呈红褐色,也具有明显的轮纹(图2)。

1.2 梭形病斑症状

该症状病斑发病初期,主要在叶片中间主叶脉边上形成深褐色小圆点,中央微凹陷,随病斑发展,沿着叶片主叶脉往两边侵染,形成梭形病斑,可侵染叶脉,导致叶脉干枯,病健交界明显,具有明显的轮纹(图3),病斑背面颜色鲜艳,呈红褐色,有灰褐色霉层(图4)。

图2 圆形病斑背面

图3 梭形病斑正面

1.3 不规则形病斑症状

该症状病斑发病初期,主要侵染小叶脉,随着病斑发展,逐渐形成轮纹状斑,随着小叶脉往四周侵染形成不规则形病斑(图5),病斑背面颜色鲜艳,受侵染的叶脉颜色呈红褐色,也具有明显的轮纹(图6)。

2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3],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柱形,浅褐色,直立或弯曲,平滑,可连续层出多次使孢子梗形成结节状,具有2~14个隔膜,偶尔局部膨大,基部细胞膨大呈球形,大小(95.0~480.0)μm×(5.0~7.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浅黄褐色,直或弯曲,具有0~14个假隔膜,顶端钝圆,基部脐点明显加厚,大小(32.5~186.3)μm×(7.0~15.3)μm(图 7)。

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致密,绒状,灰白褐色,生长均匀,背面颜色较深,褐色(图8)。

图5 不规则形病斑正面

图4 梭形病斑背面,有灰褐色霉层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3.1 传播途径

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2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发病适温25~30℃。病原菌喜欢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气温高于25℃,遇雨或连阴雨天气,特别是阵雨转晴,或气温高、田间湿度大时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最易感病生育期为结荚期,发病潜育期5~7天。

①温度 试验表明,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25~30℃,在30℃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35℃时菌丝生长会受到抑制,50℃处理10 min或以上菌丝不生长[4]。

②湿度 湿度是该病原菌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空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湿度都影响病菌的侵入和蔓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0%以上,水膜有利于孢子萌发[5]。

图6 不规则形病斑背面

图7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③pH值 病原菌菌丝在pH值为3~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范围为4~8。pH值为3时,菌生长速度减慢。pH值>8时,随着碱性增大菌丝生长减慢[6]。

4 综合防治

针对上述豇豆轮纹病的病原菌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止豇豆轮纹病的发生和蔓延。

①清洁田园 应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然后高畦深沟并覆盖地膜,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降低初侵染率。

②种子消毒 从健株上采种,以减少初侵染源,提高种子质量;另外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10%的盐水浸种,再用50℃温水浸种10~15 min,然后催芽播种,可有效地降低种子带菌率。

③药剂防治 应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2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1次,连喷 2~3次;也可用 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防治,每 7~10 天 1 次,连喷 3~4次。还可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防治。

由多主棒孢引起的病害是我国一种新流行病害,虽然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多次喷施药剂防治,但该病害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分析有2种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多年连作,造成病原菌逐年积累;其次病原菌易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异,易对多种化学杀菌剂产生抗药性[7,8]。据相关研究报道,多主棒孢已经对多菌灵和嘧菌酯产生抗性,不建议生产上用于防治由多主棒孢引起的病害[9,10];建议使用咪鲜胺、氟菌·肟菌酯和苯醚甲环唑防治该病害,并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图8 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猜你喜欢

叶脉豇豆分生孢子
最美叶脉
鸡 妈 妈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豇豆先生变魔术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清淡豇豆
我是一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