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探讨
2019-03-14
550009贵航贵阳医院儿科
EB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不仅复杂多样,还会累及多系统,造成相关疾病[1]。而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研究,本文就儿童EB病毒感染以及相关疾病进行了临床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患儿98例,所有患儿均满足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男54例,女44例;患者年龄8个月~14岁,平均(5.23±0.34)岁;病程6 d~2个月,平均(14.35±4.98)d。
诊断标准:(1)EB病毒抗体检查: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1项为阳性:①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②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③EA抗体一过性升高;④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2]。(2)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标准:有以上EB病毒感染血清学证据,同时具备以下①中的任意3条,有或无②。①临床表现: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淋巴细胞增多≥5.0×109/L为主[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 果
98例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表现:有典型IM症状69.3%。其中发热、淋巴结肿大、肝大属于最常见症状,分别占91.8%、70.4%、55.1%,和其他症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与预后:在对所有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均应抗病毒治疗,应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急性期注意休息,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但禁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对于发生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降低、心肌损害、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对合并川崎病的予免疫球蛋白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部分患儿有复发,患儿合并EB病毒脑(膜)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3例,后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余所有患儿均已好转出院,部分还在随访中。
讨 论
EB病毒在临床上主要指的是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发病率十分高,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全球大概>90%的人都受到过这一病毒的感染[4]。EB病毒感染多发于儿童,和多种人类疾病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和恶性肿瘤疾病更是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也受到了临床越来越多的关注[5]。本次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儿童EB病毒感染本身就会累及患儿全身各个系统,而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化。统计98例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表现,结果显示EB病毒感染表现有典型IM症状69.3%,其中发热、淋巴结肿大、肝大属于最常见症状,分别占91.8%、70.4%、55.1%,扁桃体有分泌物占32.6%,脾大占32.6%,眼睑浮肿29.5%,皮疹占28.5%。由此可见,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还是较复杂的,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还是因为机体对于EB病毒感染产生了异常细胞免疫应答[6]。EB病毒本身为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原发性EB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记忆性B淋巴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终生携带病毒。在少数情况下,EB病毒可感染T淋巴细胞或NK细胞,导致持续活动性感染,引起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病毒再激活是指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和某些因素触发下,潜伏感染的EB病毒被激活而产生病毒复制,引起病毒血症,外周血中能检测到高拷贝的病毒核酸。EB病毒再激活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也可以为原有疾病的伴随现象。EB病毒是疱疹类病毒,成人90%~95%抗体检测阳性,显示曾感染过EB病毒。青少年及成人首次感染EB病毒多表现为IM,本次研究显示儿童EB病毒感染69.3%表现IM症状,其余30.7%临床表现不典型。
表1 EB病毒感染患儿98例的临床表现
综上所述,儿童EB病毒感染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化,而且还会累及到患儿多方面系统,病情轻重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预后效果也不一样。对于这类患儿应早期进行血清病原学检查以减少漏诊以及误诊情况的发生。而要想有效地改善这一系列问题,医师则需要对该病毒有着较为显著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早期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肝大的患儿则一定要做好早期病因诊断,及时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控制患儿出现病毒增殖等现象,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就目前临床EB病毒感染治疗现状来看,虽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式,可是对于某些EB病毒相关疾病来说,阿昔洛韦或者是更昔洛韦、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依然可以作为常用手段,在临床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结合患儿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相关针对性治疗,以此来进一步减少EB病毒感染对于患儿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