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80例
2019-03-14
445300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人民医院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溶栓治疗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溶栓治疗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反而加重脑组织坏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LA)是引起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重要因素,为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患者8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患者8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62~79岁,平均(69.2±6.4)岁;入院时卒中量表(NIHSS)评分(11.2±7.0)分;入院时平均收缩压(168.3±30.2)mmHg,入院时平均舒张压(96.6±31.1)mmHg,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8.0±3.7)mmol/L。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尿激酶100~150 U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
结 果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的入院时情况比较:中度脑白质疏松和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血压、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入院时情况比较(±s)
表1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入院时情况比较(±s)
程度 男/女 年龄 NIHSS评分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血糖(mmol/L)中度(35) 20/15 66.7±14.9 9.8±6.7 161.2±28.4 93.9±16.1 8.2±5.3重度(45) 24/21 68.9±13.2 13.5±7.1 178.2±33.3 98.6±27.5 8.8±3.1 P>0.05 >0.05 >0.05 >0.05 >0.05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比较: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1例,转化率2.9%;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12例,转化率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比较
讨 论
脑白质疏松是脑小血管病一个重要的分类。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疏松有较高的发病率。病理学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患者颅内小血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破坏、管壁增厚及血管间隙扩大[1];并且,血脑屏障的破坏与脑白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脑屏障主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星形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组成,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发挥屏障作用的关键。一旦内皮完整性发生破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明显增加[2]。使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发现,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白质高信号区域及磁共振表现正常的白质区均有造影剂外渗情况,尤其在穿深动脉支配的区域。
在临床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具有重要意义。静脉溶栓具有创伤小、简单方便、快捷、时间短等特点,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不过多数研究指出[3],静脉溶栓治疗增加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尿激酶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梗死体积增大及脑水肿加剧。而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应用尿激酶可进一步增加出血转化风险,影响患者预后,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4]。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中度脑白质疏松和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血压、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1例,转化率2.9%。而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12例,转化率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高则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