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
2019-03-13邹秀红
邹秀红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钻法律空子为谋求更多不当利益的财务造假案件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文章从财务造假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和分析我国财务舞弊的手段及危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诸如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等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审计监督;市场监管
一、引言
财务造假即是会计从业人员通过会计相关准则和法律的漏洞,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虚增或减少会计业务,随意篡改会计相关数据资料,以达到增加利益收入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造假后企业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资料数据严重缺乏真实和可靠性,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更不具备市场参考价值,严重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一直以来,财务造假在信息披露中是一块灰色地带,不少企业选择铤而走险,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者纵容财务信息造假,明示或暗示会计人员做假账。除此之外,我国对造假问题的惩处力度较轻,针对造假的惩罚主要是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为主,大部分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的企业,只是小企业及主要责任人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财务造假的成本之低,根本达不到真正以儆效尤的效果,也就更加助长了财务造假的不良风气,当下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造假的问题从未褪色,成为热点问题。
二、财务造假的手段
识别财务造假是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的关键一步,而财务造假手段繁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牵涉的会计信息数据资料较多,造假的手段大致有操纵会计利润、虚拟客户交易、虚减费用,虚增利润等等。企业通过利于自身的会计处理方式,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结果,掩盖真实的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最常见的一种造假操作方法是以真实交易为基础,正常进行运转销售程序,在此基础上虚构销售合同、客户订单、发货凭证等,客户的虚构的,对外销售是虚构的,因此交易本身也是虚构的是不存在的,最终的结果是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经济事项不完全真实发生,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有很大出入。还有一种方法是,当企业处于经营不善的危机时刻,为继续保持对外的良好形象,通过故意漏记、少记费用的方式来达到扭转乾坤的效果,掩盖已经斑驳的事实。当然,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还可以虚增资产和漏记负债、挂帐,不按规定披露会计信息等,这些造假手段使社会经济市场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市场机制紊乱。
三、财务造假的危害
(一)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会计资料是反映企业日常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记录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也就意味着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使外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令投资者难以做出投资决策;二来会计资料的不真实会直接干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资源配置的天秤发生偏差,严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为获得更多利益,不少企业以身试法,如此社会风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财务造假的道路,为我国社会增加不安定的因素,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财务造假引发的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案件的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发挥的作用,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会计信息的失真滋生并助长了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不良风气,企业投资者难以知晓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状况,做出的投资决策出现偏差。企业的财务造假同时又反作用于企业,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被虚假的财务报表等数据资料蒙蔽,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国家的相关政策就不能结合市场情况对症下药,不能产生实质的效果,因此广大民众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质疑,失去信心,引发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
(三)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财务数据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成果的直接依据,也是企业管理者分析并制定下一步计划的基础。从眼前来看,对会计数据作假可以获得企业一时的利益,向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掩盖真实的经营情况,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是不正确的,那么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所做的预测、决策也就有失偏颇,偏离了企业现实的情况与需求,达不到对症下药的效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内部失衡,不利于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
(四)威胁会计行业安全
我国对会计相关的法律与准则越来越规范,对处理企业财务事项工作越来越到位,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作假,不诚信的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背道而驰,终会受到法律的裁决。目前会计信息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无论是虚增企业支出费用,还是开具或者接收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增值税发票行为,一经查出,轻则会计人员被依法嚴惩,记入诚信档案黑名单,重则直接吊销企业经营许可证,又或者会计人员与企业负责人面临牢狱之灾。如此种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心惶惶,对会计行业造成威胁,财务造假与会计工作挂钩,也就是说造假直接威胁整个会计行业、会计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防范财务造假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造假问题此起彼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随着国际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财务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法律作为规范会计人员财务操作的基础,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行本身就需要很多程序,花费的时间较长,存在着滞后性,因此在防范造假问题上,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也需从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针对新问题及时作出修改,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制约企业和财会人员,起到法律的约束作用。全面提高整体的道德素质水平,从主观上削减财务造假的意识,利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会计法律的诚信教育宣传和讲座,使会计诚信深入到每个人心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強化内外部审计监督功能
强化审计监督的功能,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内部审计监督来说,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能形成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有效防范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财务造假的风险,从源头遏制造假事件的发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把权利交予审计部门,发挥内审的作用,在审计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监督,确保会计人员的财务工作能做到位。其次,从外部审计监督来说,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切实加强自律管理体制的建设,完善自律性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的职能,推动会计行业发展走向成熟。最后,需付诸行动,严格执行,制度才有意义,治理会计行业信息失真的状况,必须加强执行力度,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财务造假的问题,除了国家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力量制约造假行为、企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审功能,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监管能力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对监管机构组成、监管工具使用、监管资源多寡等的多元考察,是对监管机构的综合性评价。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的监管能力是一项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监管体系,是监管机构的重大变革,是推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财务造假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从内部外部双重实施,财务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加大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
造假成本低廉是致使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对财务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对失信企业以关停、整顿等的严格处罚,构成犯罪等情节严重的直接予以吊销企业营业执照、通报批评企业管理层、将造假企业会计人员记录进诚信黑名单,勒令其不得再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利用法律武器对财务舞弊行为造成重击,用国家法律作为坚实后盾,威慑盛行的不正之风,制约和约束造假的行为,惩罚力度和造假成本同时提高,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造假的问题。
(五)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用职业道德约束自身的会计行为,切莫越过道德底线,最终损人损己。从事会计的人员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无论面对何种诱惑,谨遵原则。当然,会计人员的素质还体现在账务处理的工作上,素质不一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积极参加国家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不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更新财会人员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
五、结语
财务造假的手段繁多,并且不断更新,已经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对于整顿经济领域来说是一项重要挑战,遏制企业财务造假,合理配置市场资源成为当务之急。防范财务造假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必须严厉监管,完善会计规则,提高企业会计诚信度,减少人为可操纵的空间以净化社会市场环境,同时还应加大惩处会计信息造假的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才能真正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的社会监督功能,防范和治理财务造假刻不容缓,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严厉打击财务会计造假行为,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柄宏.浅谈公司财务造假及其防范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4).
[2]钱邦睿.剖析财务造假手段及法律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2).
[3]吴冠忠.浅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及防范措施[J].商业经济,2017(10).
(作者单位:河源仁和药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