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
2019-03-13尹丽戴哲民
尹丽 戴哲民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产品稳定生产与有限流通矛盾的关键。本文基于我国农产品1995-2016年的供需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非参数DEA模型,实证测算了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研究发现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在样本时间内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对物流效率分解后的测算结果发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增长具有平滑特征,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特定年份出现增速拐点。文章基于测算结果,通过ARDL模型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短期内的农产品消费增加和供给提升对物流体系效率的改善明显。文章最后提出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物流体系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体系 供给侧改革 非参数DEA 物流效率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农产品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供需体系存在稳定生产与有限流通的瓶颈(杨军,2011;邢坤,2016);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体系效率较低,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环节中损耗率一直居高不小,维持在20%-35%(朱万里,2017);农产品流通中面临着分散复杂的农户主体,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流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姜长云、杜志雄,2017)。可以看出,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产品流通与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流通发展模式并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缓解农产品高库存难题。物流体系是农产品流通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能够通过改善物流节点绩效,进而提升整个流通效率,通过对流通渠道中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进行纵向拓展,有效激发农产品的供需市场潜力。
受政府多项农村物流政策的引导,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欧阳小迅和黄福华(2011)构建数学模型实证测算了我国具体省份的农产品物流效率,通过构建非参数的DEA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物流效率的变化趋势,认为农产品物流效应的正向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教育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张风平(2014)重点分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配送效率方面的中心选址影响因素,通过NHP和EM法确定了配送中心建设中的环境因素、社会影响、经济因素及自然因素等众多因子的权重,依据选址模型对农产品流通中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决策进行研究;许德刚(2016)以农产品粮食配送为案例进行了有关因素对物流配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上所示,本文在面板数据基础上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非参数DEA的实证测算结果对其影响要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供给侧改革下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策略,以此为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非参数DEA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分析
(一)方法解释与变量说明
根据效率的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农产品物流系统活动中的要素投入与产出比例为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根据效率测算中的投入产出函数,本文选择距离函数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产出计算方法,并根据产出距离函数进一步计算出农产品物流系统投入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非参数生产前沿。基于上述计算方法,本文构建数据包络模型(DEA),对线性规划中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最优投入产出值进行测算,其中物流系统投入要素和产出结果以决策单元表示,并以上述决策单元确定输入和输出向量的参考集范畴,最终构建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效率如下:
在农产品物流系统效率的非参数DEA模型投入产出要素选择上,本文借鉴欧阳小迅、罗必良及李子文等学者的普遍做法,以农产品流通总量作为产出指标,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作为投入指标,具体的计算表示如下:农产品流通总量=(农村人均农产品数量×地区农村人口;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村物流从业人员+农村商贸从业人员;农产品资本存量=农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及批发零售业值×地区农村户数)。实证研究的时间样本选择为1995年至2016年;农业生产劳动力、农产品数量、农村总人口、农村物流从业人员等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和《中国流通经济统计年鉴》。
(二)效率指数测算
通过软件DEAP2.1对以农产品流通总量为产出、农业生产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为投入的DEA模型进行测算,并对物流系统效率进行进一步分解,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在样本区间内趋于稳步增长态势,从1995年的0.263增长至2016年的0.853。从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的分解来看,不同效率值的增速与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两个指标的增速具有非平滑特征,具体表现在2002年之前的缓慢增长和2002年之后的快速增长,尤其在2009-2012年的时间区间内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个指标与物流体系效率趋势保持一致,呈现出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实证结果充分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大促進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物流效率中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增长存在明显的拐点,其中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十分显著,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2002年的快速增长拐点受益于我国加入WTO的对外开放扩大,2009年的增速拐点是由于淘宝等网络消费对农产品消费和物流效率发挥了明显的改善作用,2012年增速放缓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出口增速的放缓所导致。
(三)供给侧改革层面的物流体系效率影响分析
供给侧改革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效应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对效率的面板数据进行短期与长期不同维度的协整关系检验,并有效避免传统协整检验中的虚假回归和滞后阶数选择等弊端。在具体实证检验中,其中供给层面的替代变量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需求层面的替代变量为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协整方程式如下:
主要指数表示如下:LEt是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TEt是农产品物流体系技术水平,Supply是农产品供给能力,Incom是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p、q、m分别是滞后阶数,λ、β分别是短期和长期协整系数,μt是白噪声序列,α是常数项。通过软件Microfit5.0对上述ARDL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联合边界检验的显著性统计量F及误差较小的SBC(较AIC相比)准侧计算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影响因素在短期和长期中均存在供给与消费改善的显著效果,即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和农产品消费力的增加均对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效率产生正向促进效果。从长期系数来看,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子为0.2101,即农产品供给层面每增长1%,可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提升0.2101%。同理,农产品需求每增长1%,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提升0.2355%。农产品消费的改善系数长期中高于供给层面,这得益于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配套物流体系的完善。从短期系数看,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对物流体系效率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2845和0.3861,农产品供給和需求的短期系数差较长期更为明显,这反映出目前农产品流通仍存在显著稳定性生产与有限性流通的现象,同时消费增长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改善更为明显。
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路径
构建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中,始终困扰其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生产造成的农户生产经营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使得农产品供给侧主体分散、数量多、单个主体力量弱。在与需求方进行谈判时,供给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本文提出构建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在现实中分散的农户的组团议价能力,使得农户组织化程度得以提高,农民通过组团议价使得自身的收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物流运输等成本。
构建农产品流通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需建立在农村合作社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环节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使得农产品实现纵向上流通,其可通过专业仓储、配送、包装和加工提升农产品在农户与消费者间物流效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链接了供给方的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同时也链接了需求方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起到中介作用。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产品由于其特殊的商品属性,存在冷藏、保鲜、通风等专业贮藏要求,对农产品的自营物流模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供给方在物流配送和市场销售方面的投入,农户可以充分依靠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的配送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实现高效配送。这种专业化分工不但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成本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市场中介功能,可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
结论
本文基于非参数的DEA模型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农产品物流效率从1995年的0.263稳步增长到2016年的0.853,从分解指标增长趋势看,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增长较为平滑,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均出现增速调整拐点,其原因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产品国际化贸易、农产品网络消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外贸出口下滑。文章通过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农产品供给改善及农产品消费的增加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从长期来看,农产品消费的改善系数为0.2355,高于供给层面;从短期来看,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在短期改善系数差更为明显,这反映出消费增长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最后文章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物流体系优化对策,在供给主体的优化上本文认为构建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是关键路径;在需求主体的优化上文章从农产品电商B2C/B2B模式、农产品会员宅配模式、农产品电商预定模式和农产品社交APP模式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雷鸣,罗胜,邓远.供给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双重导向下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基于非参数DEA与ARDL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6)
2.王海元,李学兰.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供应网络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3.邢坤.城镇化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6(9)
4.张磊,王娜,张桂梅.蔬菜一级批发商技术效率研究——基于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蔬菜批发商户的调查[J].商业研究,2018(1)
5.朱万里.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效率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
6.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6)
7.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