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话题设计的“四面”
2019-03-13俞向忠
俞向忠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应把对话教学方式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话的分歧点、学生的阅读期待、新旧知识的链接点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出课堂对话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對话教学;课堂话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68-01
面对对话教学,如何提出对话话题,怎么避免课堂对话出现无序和冷场,如何维系课堂对话的谈锋等,成为课堂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提高课堂对话效益。
一、激发对话学习兴趣,提出科学探究性对话话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设计对话话题,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顺利地展开课堂对话教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呢?”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如“满怀好奇”“一脸疑惑”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疑惑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引发对话,设置疑问,不仅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做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问题具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契合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造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对话效果。
二、找出对话分歧之处,安排开放性的对话话题
教师设计对话话题时,要善于把握学情,抓住学生在观点上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考虑设计开放性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切入话题,展开对话,避免冷场,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对话学习的自信心。这也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体现在回答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时,教师设问:“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它们的做法不一,结果也不一样。你喜欢谁的做法呢?”学生回答不一 。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趁机进行概括小结,抓住对话分歧之处,在对话中让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学生的对话发言常常带有不可控制的不确定性。当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盲从于学生的发言,可以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对发表的诸多意见做出归纳整理。
三、创设阅读期待情境,展开求知解惑性对话话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阅读期待情境,唤起学生求知解惑的浓烈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情境中,积极发表意见,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当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年迈的葡萄园主却让这位大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想通过阅读探个究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朗读、比较、教师点拨、学生对话,大家逐步体会到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源于老太太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方法。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和阅读发展水平,按照学生的需要,适时地帮助他们调整期待视野, 捕捉语言内涵、情感表达的聚集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形象的延伸,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对话教学的质量。
四、对接新旧知识联系,铺设拓展性对话话题
教师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创设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通过对话对原有知识架构进行重新实践和体验,从而归纳推导出新的结论,实现对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后发问:“同学们,你了解沙漠吗?你在书刊或者电影、电视中看到过有关沙漠的知识或图片资料吗?请你把知道的沙漠介绍一下。”学生说道:“漫天黄沙飞舞,看不到有一点绿色,是个不毛之地,气候恶劣……”教师再次发问:“‘绿洲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有水有草的地方。”教师顺势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茫茫的沙漠中,绿洲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 ”
这样有效的问题设计,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拓宽了对话空间。
课堂对话拨动了学生想象的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对话学习中,为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