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9-03-13陈友情
陈友情
[摘 要]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文本的细微处、陌生处、矛盾处巧设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50-01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起到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问题设计的落点,巧妙设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问在细微处,激活学生思维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教师要善于就文本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处巧设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彭德怀的干粮多吗?他为什么要悄悄地把干粮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彭德怀把干粮分给大黑骡子以后会怎样?”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文章的细微之处显示出来。经过反复咀嚼、品味,学生会发现:“每个人分到的干粮并不多,彭德怀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大黑骡子一些后自己就要饿肚子。由此可见他很爱大黑骡子,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想给大黑骡子一些吃的,还怕其他战士阻拦,所以悄悄地塞,并看着大黑骡子吃完。”
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处,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二、问在陌生处,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由于受自身阅历、经验所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认知,思维出现混沌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文中找出让学生感到陌生的词句,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透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在加快。”在这儿,作者主要描写了勺水冲澡给自己带来的真切体验,而这一切对如今的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尤其是学生对毛孔怎么会有“吮吸声”这样的描写会感到无法理解与接受。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出发告诉学生这是通感的表现手法,那么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反而会让学生愈加糊涂。教师不妨就文本陌生处提问:“刚才作者的描写是他在什么时候感受到的?”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了“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与膝盖……”这样的句子。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这些语言是作者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如果说这些描写是作者的眼睛看到的话,那么,这吮吸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些描写都是作者感受到的。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感到陌生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從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设问题,激活其思维被,使其能够从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问在矛盾处,提升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材中,一些文本内容之间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作者落笔的着力处。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就这些矛盾之处巧设问题,必能以疑促思,引领学生探究出文本表达的秘妙,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以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变色龙的捕食速度极快,最快的只需要1/25秒,你们觉得这个速度快吗?理由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很快。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么,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一点也不快呢?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你的阅读感受。”这样就矛盾处入手进行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以后明白了这是一种慢中写快的写作方法,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徐徐展开,把作者看到的变色龙进食物时的每一个动作都描写得特别具体而详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且释放了学生的言语灵性。
在语文教学中,就文本矛盾处来提问,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在这种矛盾中真正获得思维的提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选择点有许多,教师只有紧扣文本内容,巧妙设问,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