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设计折射出的计算教学背后
2019-03-13张彩虹
张彩虹
[摘 要]计算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专业知识,也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程。近几年,随着“数感培养”“算法多元化”“提升数学素养”等理念的兴起,业界围绕计算教学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也因此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教学;目标;重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49-01
在人教版教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课本主题图提供了导入情境:祖母编一个中国结耗费0.85米红绳,7.65米红绳一共可以编几个中国结?本文以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为例,探析他们的教学主导思想,解读当下计算教学的主流价值倾向。
一、三位教师的不同教学模式缩影
【教师A】1.尝试计算:765[÷]85,76.5[÷]85。2.点明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改变上面两题的数据,出示:7.65[÷]0.85,7.65[÷]8.5)3.思考:如果除数变为小数,该怎么计算?4.联系算式“765[÷]85”,集体探究算法。5.汇总并归纳计算规则,强调竖式计算的规范程序和注意事项。6.尝试练习:7.65[÷]0.85。7.巩固练习:5.12[÷]0.64,5.11[÷]0.73,4.32[÷]4.8。8.比赛活动:比较一下,谁做得又快又对。
【教师B】1.创设情境:祖母编中国结。读题并思考,怎么列式合适?2.点明主题:联系算式7.65[÷]0.85,揭示课题。3.引导思考:新问题一般都要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才方便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如何转化?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合作探究,得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来转化的结论。5.自学教材:怎么列竖式?6.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7.试练。(1)把下列小数除法算式变形为整数除法算式:5.12[÷]0.64=( )[÷]( ),5.11[÷]0.73=( )[÷]( )。(2)运算:5.12[÷]0.64,4.32[÷]4.8。
【教师C】1.创设情境:祖母编中国结。读题,从题干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思考对策。2.根据所列算式,估算祖母最多可以编几个中国结。3.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胆尝试。4.交流:在小组内交流探讨。5.集中展示:请采用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有的通过单位换算,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有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用递等式计算;有的直接列竖式计算。6.汇报解说: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代表陈述观点。教师提示:(1)比较三種算法的联系和区别;(2)用竖式计算的要领。7.概括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同桌之间互相出题。
三位教师教学策略大不相同,我们应客观评价三种教学策略的优劣,去粗取精,更好地发挥计算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从教学目标来确定计算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属于基本运算范畴,教学重点毫无疑问是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三位教师都紧密围绕“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开展教学,教学目标基本准确,都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确定教学重点之后,下一步是比较教学实效,即评价学生的计算技能是否达标。这主要看学生在计算时能否做到准确、灵活、快速地算出结果,能否熟练、规范地写出步骤,能否清晰地思考计算过程。教师A强调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关联,但片面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采用强化训练的措施开展教学,忽略了运算的灵活性;教师B重视“转化”策略的应用,要求学生自学,也没有训练学生计算的灵活变通能力;教师C注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并展示自己探究出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教师进行对比分析,渗透计算的灵活多变性,但训练力度不足,有待加强。
三、从价值判断来审视计算教学的价值
计算教学的价值观不同,会导致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课程改革对学生计算的要求主要有重口算、强化估算训练、弱化竖式笔算和倡导算法多元化。同时,还强调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计算解决现实问题。从教材结构可以看出,凡是计算教学,都是放到具体情境中阐述的,这表明计算是服从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应用工具。从这个角度分析,教师B和教师C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得比较紧密,相比之下,教师A为突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关联度,抛开具体生活情境,脱离问题的载体来开展计算教学,让计算独立于实际之外,这样安排欠妥。
除了工具性,计算还应具备训练数感、增进数学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在以人为本、展示学生个性和思维独特性方面,教师C的做法最值得称赞,其次是教师B,而教师A过于注重运算“准确、熟练”的技巧性,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这是当下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通病,应当引起警觉。
选取不同的策略,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倾向。在达成“计算准确”的目标基础上,教师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多要实现的目标,如学生学习热情的维持、个性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等,这都有待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制订。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