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
2019-03-13梁世英
梁世英
[摘 要]数学教学中,要想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就要组织有效活动,形成积累经验的有效载体;强化自主参与,促进经验的内化提升;引导拓展迁移,实现经验的正确运用。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载体;内化提升;正确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27-01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从活动的有效性、参与的深度以及拓展运用等方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组织有效活动,形成积累经验的有效载体
组织数学活动,许多教师关注的是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与合作性,目的是为了让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能顺利经历活动的过程,习得新知。但是,教师也由此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没有创设生活情境、没有动手操作、没有小组合作就不是好的活动,从而导致许多数学活动流于形式。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组织了这样的活动:“摸一摸自己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并和同桌交流感受。”组织这样的活动,教师旨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引出比较面的大小的方法,强化学生对面的认识。试想,学生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教学中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摸来深化学生的认知呢?“光滑”是面的主要特征吗?粗糙的墙面是“面”吗?为了操作而操作,为了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为了体现合作而交流,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又有多大意义呢? 活动是积累经验的有效载体,教师只有组织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交流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强化自主参与,促进经验的内化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自我感悟和内化的过程,不像接受数学知识和训练技能那样显性与外化。要想促进学生内化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知、深入体悟、积极思考、及时反思。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问题:“在长方形内画最大半圆,它的半径是多少?”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认为长方形内画最大半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在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后,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不知如何确定圆心的位置”“半径是长方形的宽,但在长方形中无法画出半圆”等问题,从而感到困惑;有些学生则有了新的发现,表现非常积极。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长方形内最大半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或长方形的长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逐步内化。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多体会、多思考,不断完善、丰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和升华。
三、引导拓展迁移,实现经验的正确运用
运用是对活动经验的巩固和深化,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实现经验的正确运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经验,尝试通过拼摆小正方形来解决问题,结果发现行不通。而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许多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经验,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已经掌握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向迁移已有的活动经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地解決问题。
一般而言,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经验,自然有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反之,有些经验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暂时积累,以便日后调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调用积累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经验的正向迁移,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尝试将平行四边形分解成若干个小正方形,进而步入困境。于是教师适时地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固定的,且相邻角之和是180°”,由此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活动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使新知的探究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角度出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和内化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 杜 华)